挑大学选专业千万别掉进这些坑

2019-09-25 08:50
中外文摘 2019年18期
关键词:导向分数大学

□ 宋 亮

作为曾经挑专业挑学校挑得眼花缭乱的研究生,想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眼见过身边同学各种掉坑里:有的在理想的大学如鱼得水,有的因为选错了专业而苦苦改行。

一所华东“211”和西北“985”该如何选择?一所“211”高校的王牌专业和“985”高校的一般专业又该如何选择?

作为曾经挑专业挑学校挑得眼花缭乱的研究生,想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眼见过身边同学各种掉坑里:有的在理想的大学如鱼得水,有的因为选错了专业而苦苦改行。

对于志愿填报,总共考虑的因素包括分数、大学、专业、城市四个因素,好的志愿填报就是这四个因素的合理搭配。下面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分数:一把烂牌怎么打好

除了那几十个分数高到稳上清华北大的稀有物种,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类都不会觉得自己的高考分数已经足够高了。所以,对于每一个考生,手上的牌都是烂牌,至少不够好。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分数内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呢?

这里要聊一个话题,就是“分数虚高”,或者是“分数虚低”。具体说就是一所高校的录取分数并没有与其在全国高校的实力地位相匹配。

举两个小例子,在东北地区,一位同学就以高于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而这个分数是考不上东北三省的四所“985”高校的。就是因为这个跨越中国对角线的距离造成了这种分数虚低。而反过来看,东北三省内财经类大学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高于长江流域的一些“985”高校,这是由于财经类专业热度导致很多考生向“钱”看的结果,抬高了分数。

所以,如果考生的分数不够高,那么放开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些离本省距离远(注意不是偏远地区)、地域不占优、专业热度不高的“985”、“211”高校,反而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外,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于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分数等。

大学:鱼和熊掌的选法

鱼和熊掌的稀有程度,谁都能分得出来吧?主要的纠结在于价位。好大学犹如熊掌自然分数高,而分数有限就只能吃鱼?有没有像鱼一样便宜的熊掌?

那么“把大象放冰箱,总共分几步?”——分三步:

第一步,要确定自己属于“职业导向型”还是“大学导向型”。

第二步,多找几份大学排名来做参考。

第三步,通过招生手册、网站等渠道,准确获得目标大学往年录取分数、往年招生专业人数。最好再来点数据分析,比如高于一本线的分数及其波动,在其他省份的录取分数等等,以判断“大小年”。

好,下面就具体说说两类考生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职业导向型:

职业导向型,这个导向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家里给的(但自己一定不能太讨厌)。对于这一类的考生,选择大学的空间其实就很有限了,反而很容易。先来普及一个背景,在中国的“211”高校组成中,有两类重要的成员,一种是创建于民国时期的老牌名校,还有一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在建国初期创建的专业类大学。所以在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老牌大学。

举几个例子,政法类高校有传统的“五院四系”的说法,“五院”是: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四系”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律系。如果立志政法行业,“五院四系”就是首要的选择范围之一。特别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年“211”高校的名额分配时各行业是有名额限制的,所以这“五院”很多是“双非”,但这一点不影响它们的行业地位。

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圈内名校”,比如财经类公认的四大财经院校算是“黄埔嫡系”;军工类最认可的原国防科工委直属的七所军工类高校;医学类实力最强的还是原卫生部直属的七所医科大学(大部分被合并);铁路系统最认可曾经直属过的九所交通院校;师范类最知名的还是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语言类专业也就只有几家外国语大学学科齐全。

所以职业导向型的考生一定要对行业名校特别清楚,然后“量分而行”。

大学导向型:

大学导向型考生应该是大多数。其实还是要先明确一下自己的大概意向,至少在地域、大学、专业这三个变量上有所侧重。

如果实在难以抉择,那就拿几份大学综合排名从上往下看吧。

大学导向型选择大学,首先“985”要优先于“211”,这是很多人的共识。“985”“211”高校如何在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方面优于其他高校,网上有很多介绍,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要请大家注意两点——

第一,本科高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比如很多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研究员会明确要求本科毕业于“985”高校;中央部委选调生只有部分“985”高校才具备报考资格。所以,“985”、“211”高校的标签属性,可能在人生各阶段产生影响。

第二,“985”“211”高校毕竟是近20年前的事了,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代高校的发展水平。一些“985”高校在近年来也出现了被势头强劲的“211”高校超越的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

而对于上了“985”高校一般专业的苦恼,考生们不要忘记,现在还有转专业。虽然在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竞争,但是至少还有改变的机会,而且有条件的还可以修双学位等等。

专业:那些年我们掉过的坑

可以确定地说,所有不分专业类型的“专业不重要”都是耍流氓。

“专业壁垒”是“选专业是否重要”的决定条件。

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其他专业很难改行。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计算机专业编写程序的机操能力也不是其他专业练个把月就说来就来的。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完全学科不相近地改行,也要有双学位之类的经历支撑。

然而,有的专业的“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法硕的招生也没有本科专业的门槛限制;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对于这一类专业,大家大可不必太在意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还是“传播学”,选一所好学校最要紧。

在这里有五个“坑”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自己真的就那么讨厌它吗?很多老师都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假,但是更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有的人高中数学竞赛有名次,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并不是纯数学研究;有的人喜欢讨论国际大事,就报考“政治学”;更有甚者读了本《苏菲的世界》就觉得哲学是真爱,迷上《盗墓笔记》就觉得非学考古不可。这些都是“伪兴趣”。

第二,对于一个专业的了解一定不能局限于院系介绍、学科建设那些新闻稿式的文字,多向了解情况的人咨询“干货”。可以这么说,任何的专业都是有社会价值的,都是值得考生选择的。但是,那是不是你的菜,不是用百度百科和院系官网来解决的。已经在大学就读的类似专业的大学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找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对于大学而言,很多大学合并了很多二流院校,如果就读到这种院校的专业那就很尴尬了。而不同高校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学科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此前“铸造”、“锻造”、“焊接”三个专业的合称,有的高校侧重焊接,有的则可能连焊接方向都没有。再比如,某“985”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其实是从机电学院分离出来的。

第四,一定不能靠颜值来选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很容易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称吸引。比如金融数学,融合了最吸睛的“金融”和最科学的“数学”,其实就是概率统计,和“数理金融”完全两码事。比如“地球科学”这么“高端得上天”的名字,在很多高校原来的名字是叫“地质勘探”。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看专业介绍。

第五,不要盯着行业金字塔尖的人选专业。在专业选择时,很多人都习惯于看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用金钱名誉地位来衡量一番。但是,请务必注意,任何领域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的。中国表演类院校每年招生几百人,但是能最终身价上亿的在全国都达不到一届一个。学习生物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抱着“成为下一位施一公”的梦想,但是本科毕业后无机会深造、行业就业机会少而改行的并非少数。一个专业的就业好坏,一定要看行业一般水平的人的发展情况,不要总YY自己能上人生巅峰。

城市:深的不只是套路

同样地,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

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再比如互联网行业,即使是BAT也会优先在北京招聘,一些二线城市的学生很可能要来北京面试。

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这时要考虑的,更多是大学的实力、距离家乡的远近等等。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各个区域的用人单位都有自己对大学的排序。

除非是就读于排名前十的那些综合性大学和行业顶尖高校,大学在跨地域就业上存在难度。比如云南大学在西南地区很有号召力,但是在东北地区就弱很多;一所西北的“985”高校学生在上海就业,也可能并不比上海当地的“211”高校更具竞争力。所以,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

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那些二线城市,如武汉、南京、西安、成都、杭州等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果不是对于实习有要求、强调城市平台的专业,那选择这些城市的“985”是要优于京沪的“211”的。而且有的城市的大学可以跨校选修双学位,比如武汉的七所“211”高校可以跨校选修,这样即使在武汉理工大学也可以在武汉大学修经济学双学位,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选择。

在这里也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江苏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南京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它们在南京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大学就读的城市,是学生的第二故乡,也是学业乃至于事业的起点。

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猜你喜欢
导向分数大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大学》
分数的由来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偏向”不是好导向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