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煦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小品文,因文本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达观豁朗的人生态度,深受师生青睐。
传统教法中,教师总是直接引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却拓荒地、筑水坝、建鱼池,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更自号为“东坡居士”,让学生品析“闲”字的丰富含义。这样做虽然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有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之嫌。
笔者细读文本后有了新的发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章起句平淡,就像写日记,但波澜紧接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顿显文章生趣。作者夜寝而见月,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引发寻人的冲动。显然,以“欣然”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愉悦情感,进而深入理解“闲”情。
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欣然”的心境?让我们潜入文本,逐字逐句地反复品读,然后拿起手中的笔,在文章空白处批注,并读给你的同桌听。学生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答案,如:“月色入户”,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不期而至的意外快乐;“念”“遂”,临时起意却能马上想到可以分享美景的至交好友的快乐;“亦”,至交好友心有灵犀之乐;“步”,与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之乐;“盖”,沉醉美景后发现真相的惊喜。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看来,我们的苏老夫子在黄州的生活真是适意欢乐啊!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一名学生抓住教材下的注释①说:应该不是这样,因为作者此刻被贬黄州,日子一定不太好过。另一名学生则结合课外阅读的余秋雨所写的《苏东坡突围》,详细介绍了乌台诗案的经过,印证第一名学生的看法。“是呀,被贬到这样一个‘僻陋(林语堂《苏东坡传》语)的黄州,心境本应低落,又是这样一个平常寒凉的冬夜,月光究竟有何等魅力,能让苏轼的心情如此欣喜?我们看看课文,苏轼是怎样写月的,大家把那个句子大声读出来!”教师轻轻一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中来。
如此设计,非常自然地为学生寻找到“欣然”和“闲”之间的桥梁,将他们“渡”到主旨的探讨中来。“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的“空明”,其实是一种道家哲学,指空旷澄澈的心性。苏氏兄弟特别爱在诗句中用“空明”一词。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前赤壁赋》)“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苏轼《海市》)“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苏辙《读旧诗》)……教师出示了这些材料,要求学生結合文本以及上面介绍的一系列背景资料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空明”形容月色?“空明”的难道仅仅是月色吗?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品味出“空明”不仅形象贴切地表现出月色的澄澈,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写照:所谓“空”是放下一切的“大自由”,所谓“明”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在自问自答中透露出“自得”。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所说的“闲”不只是不得签书公文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身体劳累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明”,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
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理解,感情诵读全文。在深情的朗诵中,笃厚真挚、慷慨豪迈、心系民众、胸怀社稷、豁达超脱、苦乐随缘的苏轼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