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柳
2015年9月,丁字桥小学借鉴台湾、杭州部分学校戏剧教育,申报了“十三五”市级规划课题“小学儿童戏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拉开了戏剧教育教学的大幕。
样板课引领教学。不了解戏曲,就不算懂中国文学;缺失戏曲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中国教育。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学校打造出三节样板课,供全体教师借鉴。黄晓艳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检阅》就是其中之一。
黄老师紧扣重点词语“保持一致”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感受阅兵方队的整齐划一、国庆检阅的标准之高,体会正常人要“保持一致”很不容易,再让学生想象补白:作为残疾人,博莱克在平时的训练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困难情境演一演。于是,课堂成了一个训练场:“队长”带着“博莱克”和“队员们”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学生拄着拐杖,抬腿、摔倒、爬起、咬牙、坚持,把博莱克的刻苦练习和顽强意志表演得淋漓尽致。表演结束,黄老师引导学生走进博莱克的内心,用文字来表现他的自尊自强以及学生自己的感受。整节课将戏剧表演与感悟、训练、练笔等自然融合,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为全校老师提供了戏剧教育的典范。
举一反三,各学科渗透。语文学习有现成的课本剧经验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则完全依靠學科教师自行挖掘学科戏剧元素。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该校的数学、英语等学科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戏剧教育模式。
高寒老师在讲授四年级数学下册《优化》时,借鉴样板课,设计了“小胖买烙饼,摊主来烙饼”这个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两张饼需要多长时间?从这些数学信息出发,高老师带领孩子们走上了烙饼的学习之旅。高老师伸出手掌,大声说:“锅来了!”一名学生很快地伸出双手放到“锅”上。哧啦,学生一起计时,代表一个3分钟过去了。学生把手掌翻过来,饼子这一面熟了,再烤另一面。哧啦,又一个3分钟过去了,饼子两面都熟了,原来烙2张饼需要6分钟,直观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揭示课题“优化”之后,教学逐层推进;怎样最快地烙4张饼,小组合作表演探究;6张饼需要多久?学生打擂表演展示;烙3张饼需要多长时间?高老师带领2名同学表演,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浪费资源,就要多花时间。学会运用资源,可以节约时间。教学烙5张饼时,高老师引导学生用前面学习的经验解决后面的问题,并找到烙饼的规律——烙一面的时间×饼数=总时间。高老师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找规律,还要考虑前提条件。整节课以表演形式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胡杨老师则将黄梅戏引入了音乐课堂。胡老师先带领学生欣赏《谁料皇榜中状元》,让学生找出黄梅戏的方言特点;再找出唱词与平时唱歌不一样的字,体会黄梅戏“一字多音”的特点;然后重点教这些字的唱法,让学生感受黄梅戏婉转的唱腔。胡老师舞起水袖,讲解了水袖在戏曲中的作用,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甩袖动作。学生也尝试表演,甩袖、摇头,逐渐体会到水袖的艺术魅力和传统戏曲文化的美。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