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2019-09-24 02:14胡虞夔梁廷栋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肝肾高血压

胡虞夔 梁廷栋

【中图分类号】R8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9-045-01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机体长期处于血压高的状态下易导致靶器官的功能损害,例如脑、心、肾等器官,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主要病因。临床西医针对高血压疾病常采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尽管西药可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但是不利于临床症状的环节,西医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应用中效果不尽理想。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力推广,中医療法在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反馈,临床在中医治疗反馈显示,中医疗法开展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心、肾等靶器官并发症,在高血压疾病防治应用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随着临床对中医疗法深入研究中发现,针对高血压的中医疗法进行传统的辨证施治,充分考虑患者疾病差异性,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有效性。

我国传统医学中并没有高血压疾病的病名,高血压疾病临床多伴有眩晕、头痛、耳鸣健忘、肢体麻木、失眠多梦等症状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等症状,疾病后期伴有心悸、水肿等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差异性,中医将高血压纳入到“头痛”“眩晕”等范畴,同时考虑与“水肿”、“中风”、“心悸”等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临床针对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处于探究阶段,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发病因素及病史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疾病与长期精神紧张、高血压家族史、含钠盐饮食、体质量高、大量吸烟等因素具有高度相关性,考虑为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我国传统医学主要认为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肝肾阴亏阳亢、痰浊壅滞所致,主要病因包括风、虚、痰、火、瘀,病位于肝脾肾脑,且患者根据疾病特异性分为虚实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多以虚者较多,高血压虚证主要由于肝肾阴虚、阴精不足、肝阳上亢导致清窍失去濡养从而导致头痛、眩晕等症状。高血压实证患者多是由于痰浊内阻、气机升降失常、痰火上逆,上犯清窍导致疾病的发生[1]。

中医疗法主要采用辨证论治,针对高血压辨证可将高血压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患者主要以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类型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头胀痛、五心烦热、时而眩晕、体倦乏力、潮热盗汗、腰酸腿软、耳鸣如蝉、失眠多梦、脉弦细无力、舌红苔少;病情严重则肝阳化火,临床可见目红口干、面潮红、头目晕眩,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无苔或苔少,脉弦细数。高血压实证患者多由于机体脾虚,痰湿内生,或日常饮食喜好肥甘厚腻,饮酒无度,导致痰湿内绕,痰浊上扰清窍,临床长表现为眩晕呕恶、头胀头重、纳呆食少、食欲不佳、舌苔白(黄)厚腻、脉滑数;临床治疗主要以除痰祛湿泻火、滋阴平肝潜阳等措施;高血压其他辨证类型,例如瘀血阻络、气血不足等,临床较为少见,本阐述主要与上述两大证实开展辨证施治。

中药疗法包括汤剂、单验方中药,中成药、药枕,针炙,按摩、食疗等,具体治疗措施:

(1)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头胀痛、五心烦热、时而眩晕、体倦乏力、潮热盗汗、腰酸腿软、耳鸣如蝉、失眠多梦、脉弦细无力、舌红苔少;病情严重则肝阳化火,临床可见目红口干、面潮红、头目晕眩,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无苔或苔少,脉弦细数;采用滋养肝肾、平肝潜阳,选取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主要中药组成为天麻20g、石决明30g、钩藤30g、杜仲15g、牛膝15g,茯神15g、桑寄生15g,夜交藤25g、玉米须50g。针对头疼甚者可增加菊花15 g、川芎10g;针对伴有失眠的患者可增加生龙骨30g、酸枣仁20g;严重肝阳化火者可增加栀子、黄芩、丹皮、龙胆草、夏枯草、菊花等药物清肝泻火,针对伴有便秘患者可增加芒硝、大黄;针对眩晕剧烈,伴有呕吐及肢体麻木,呈现肝阳化风的患者,严重怀疑为高血压危象,可增加珍珠母、生牡蛎、全蝎、生龙骨、蜈蚣、僵蚕、地龙等药物进行镇肝熄风,同时辅以西药针剂干预降压[2];若患者年龄偏大应注意合并中风的几率,及时给予患者进行CT等诊断明确是否伴有脑梗塞及脑出血情况,及时开展中西医联合治疗。

(2)内生水湿、痰浊上扰行:由于机体脾虚,痰湿内生,或日常饮食喜好肥甘厚腻,饮酒无度,导致痰湿内绕,痰浊上扰清窍,临床常表现为眩晕呕恶、头胀头重、纳呆食少、食欲不佳、舌苔白(黄)厚腻、脉滑数;选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主要中药组成为半夏10g、天麻20g、白术15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针对伴有多寐、头晕头胀患者增加石菖蒲、藿香等药物健脾开窍化湿[3];针对呕吐甚患者增加竹茹、代赭石和胃降逆;针对纳呆、脘闷腹胀者增加砂仁、白蔻仁等药物理气健脾;针对重听、耳鸣甚者增加郁金、石菖蒲、葱白等药物通阳开窍;严重患者痰郁化热,临床表现为头目胀痛,渴不欲饮、心烦口苦、眩晕严重患者可增加黄连温胆汤进行清热化痰;针对伴有唇紫暗、舌瘀斑、脉弦细涩患者增加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活血化瘀。

中医疗法中中成药对高血压同时具有较好的疗效,例如仲平血压片、清脑降压片、羚羊降血片、珍菊降压片、松龄血脉康胶囊、脑立清胶囊等进行辨证选用;可采用钩藤、川芎、玉米须、野菊花、冰片混合粉碎后装入袋子中做成枕头,利于改善患者头晕、失眠情况。同时可选择刮痧疗法、针灸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浴足疗法进行干预。

考虑高血压为“生活方式病”,改变既有不良饮食及作息习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疾病发生几率,利于降压,提高降压药物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宇东.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6):42-43.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36.020.

[2] 姜波.浅谈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101-102.DOI:10.19435/j.1672-1721.2018.01.066.

[3] 王杰,李征,潘蓉等.社区高血压的分析及中医治疗的进展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8(5):47-50.DOI:10.3969/j.issn.2095-0616.2018.05.014.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肝肾高血压
Hold住,你的血压!
两腿一分补肝肾
养好肝肾,不易摔倒
近十年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治疗进展
高血压界定范围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解乐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
从肝肾论治女性痤疮的现代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