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

2019-09-24 12:01王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黎族

王颖

摘 要:芭蕉布是海南黎族的传统纺织服饰之一,是以芭蕉纤维为原材料、经加工处理而成的植物纤维服饰。芭蕉布是黎族先民对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的现实写照。文章试图对历史上兴起的以芭蕉纤维纺织成布的现象作一番梳理和考察,通过简述海南黎族的芭蕉布纺织工艺,彰显黎族人民巧夺天工的织布工艺水平,同时对芭蕉布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黎族;芭蕉布;植物纤维服饰

芭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暖热气候,不甚耐寒,且耐旱忌水涝,适宜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海南作为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的热带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正好满足芭蕉所需的生长条件。芭蕉属植物在发展中逐渐适应环境,在叶鞘内进化出的韧皮纤维形成植物筋脉,假茎经过加工可以提取出纤维用来织布。芭蕉纤维从芭蕉茎中提取,是天然植物纤维。其纤维拉力强度较大,且耐浸泡、摩擦。在取丝的过程中经过浸泡、揉捏的芭蕉纤维始终不易断裂,是理想的植物纤维织物材料。

1 历史悠久的芭蕉布文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蕉,生枲也”[1]。“枲”是麻类植物的纤维;“蕉”,就是植物的纤维,可以织布。说明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蕉类植物富含纤维,并利用芭蕉纤维进行织布。东汉杨孚《异物志》中描述,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高温脱胶的技术,即通过熬煮芭蕉茎,以获取芭蕉纤维用于纺布。“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取镬而煮之为丝,可纺绩,女工以为絺绤,今交趾葛也。”《异物志》中关于以蕉丝为絺绤的记载,可以从众多古籍中得到印证。如吴·万震《南州异物志》载:“甘蕉,其茎如芋,取以灰练之,可以纺织。”晋郭义恭《广志》:“芭蕉,其茎解散如丝,织以为葛,谓之蕉葛。虽脆而好,色黄白不如葛色。”晋左思《吴都赋》(见《昭明文选》卷五)云:“蕉葛升越,弱于罗纨。”[2]其中,万震《南州异物志》“取以灰练之”,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发明出使用草木灰浸煮的碱性脱胶技术。因为芭蕉茎含有丰富的植物胶质成分,砍取芭蕉茎时候会有大量的粘液流出。这些含有黏性的胶质成分残留在芭蕉纤维中,易使纤维的渗透性变差,不利于提取干净的芭蕉纤维,也不利于进行下一步的布料染色。因此,将织物在高温的浓碱液中进行较长时间的煮练,可改善织物的物理性能,方便去除芭蕉茎上残留的杂质。在屈大均《广东新语》中也提到制作芭蕉布的方法,尤其是利用草木灰水加快剖离芭蕉纤维的过程。“以蕉身熟踏之。煮以纯灰水,漂僻令干,乃绩为布。本蕉也而日蕉麻。以其为用如麻。故葛亦日葛麻也。”

2 黎族芭蕉布的制作工艺

黎族人们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物产资源,在开发植物纤维作为服饰布料上经验丰富。至秦汉时期,黎族先民棉麻纺织技术已有一定的发展。黎族先民利用生长在海南岛上的木棉、草棉和各类野麻为原料,纺制棉纱麻纱,并通过自己创造的原始踞腰织机,织造出质地良好的各种织锦和布料[3]。

地处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常年气候高湿高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劳作中更需要透气凉爽的服装布料。而用芭蕉纤维织出来的布料,布料经纬较为稀疏,可形成透气的孔眼,吸汗透气、散热的性能良好。此外,芭蕉布纯粹由植物纤维制作而成,并且以植物茎、叶作为染色原材料进行上色,是一种具有良好环保和绿色生态的纺织材料。通常黎族制作芭蕉布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2.1 浸煮芭蕉芯

制作芭蕉布需选取山上野生的芭蕉树,将芭蕉树的茎砍下取丝。将芭蕉茎砍成150~200厘米长的芭蕉芯,这个长度拉起丝来比较方便。剥去芭蕉茎外层的表皮,将芭蕉茎洗干净,去除芭蕉多余粘液。并在水中用木棒拍打芭蕉茎以除渣祛汁,去除芭蕉茎上的多余粘液。由于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雪,所以全年都可以砍取芭蕉茎取丝。

想要获取柔软纤细的芭蕉纤维,还需在砍取芭蕉茎前配置泡渍芭蕉芯的药水。药水配置过程是将木头烧成灰溶解入清水中,也就是草木灰水。使用含有碱性的草木灰水浸煮芭蕉茎,能够渗透芭蕉茎的纤维,使其分离得更加松散,更利于分层,进一步去除一部分芭蕉茎的残留粘液和胶质,改善芭蕉纤维柔软度,在化学脱胶的同时还能对芭蕉纤维进行漂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芭蕉纤维进行纺织。砍取的芭蕉茎要在加入草木灰的水中浸煮约3个小时,放置冷却后在草木灰水中泡置半个月,若遇阴雨天则要浸泡更长时间。在浸泡芭蕉茎的这段时间,要不停地换水以防其发生腐臭。

2.2 捻丝成线

芭蕉芯泡置半个月后,药水呈泛黄状态,芭蕉丝呈现松散状态且颜色为黄褐色,则可以进行取丝步骤。此时的芭蕉芯纤维松散,用竹片轻轻地扒开就会分层,芭蕉丝质地松散、纤细。把草木灰水中提取出来的芭蕉纤维放置在阴凉地方,将其纤维一缕一缕地抽离出来,使其分开不易发生缠绕。绩纱时,制作芭蕉布的妇女会坐在小板凳上,将芭蕉丝一头挂在织布机上段,另外一头用手捆成一团。用竹片刮皮条轻轻地分离出蕉丝纤维,缕出丝条以备绩纱使用。分离纤维的时候一手拿着一根小竹片缠绕一缕芭蕉丝,另一只手则不停地拉扯芭蕉丝的另一端,目的是使这一缕芭蕉纤维充分撑拉至一定的长度。将几根纤细的芭蕉丝首尾相连揉搓成一条芭蕉丝,捻成一缕细如银发的丝线圈成一个小球状,方便下一步的编织。

2.3 植物染色

芭蕉布由于是植物纤维,具有着色力度强的特性。芭蕉丝提取完成后就要进入染色环节。染色是指纺织材料用染浴处理,使染料和纤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结合反应,或在纤维上生成不溶性有色物质的工艺过程。用于芭蕉布染色的材料有很多,大都是来自于当地的野生植物,有些染色植物在路边草丛就能找到,有些还需要去大山深处寻找。对于制作芭蕉布有经验的人来说,每个季节去寻找不同的染色植物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而制作染色的药水因成分含量的不同会影响丝线的染色结果,出来的呈色也会有轻微的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芭蕉布的编织。黎族的芭蕉布原材料由黑色、黄色、红色和白色(芭蕉丝原本的颜色)等几种颜色组合而成。黄色染料源自野黄姜的块茎,黑色染料来源于乌木树皮,红色染料来源于苏木树的芯,以及白色即是芭蕉纤维原本的颜色。染色成型的芭蕉丝长150~200厘米。将染色好的芭蕉丝,中间用细绳绑扎起来放在竹竿上晾晒。经过几天晒干后,便可收集到染好色的芭蕉丝线。晾晒期间要时不时地翻动芭蕉丝线,确保芭蕉丝线充分晒干,没有保留多余的水分。染色好的芭蕉丝线具有很强的光泽感。

2.4 织丝成布

芭蕉丝线晾晒好后就可进行织布的环节。在纺织过程中,要不停地用清水擦拭芭蕉纤维,防止芭蕉纤维因干燥而断裂。纺织上通常采取传统黎锦技艺的织法。在创作、纺织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將芭蕉丝拉得更细。芭蕉布的基本织法是线丝经纬,将芭蕉纤维中抽出的丝线用絣织技术进行纺织。由于芭蕉丝一干燥就容易断裂,所以织布用的梭子也要经常保持湿润。特别是上横丝的时候要先把织机弄湿,这样丝线织起来才顺畅。纺织好的芭蕉布以经线纬线相互交织,经线以红、黄、黑三色予以分出七个区块,纺织出60~70厘米宽的芭蕉布[4]。

3 黎族芭蕉布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海南地处亚热带、热带湿热地区,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黎族先民就地取材,利用这些自然植物加以改造、充分利用,形成了独特的芭蕉布制作工艺。这一工艺是黎族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对人类衣着原料的丰富多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现如今,大众只了解到芭蕉作为水果的食用价值,其纤维能够织布却鲜为人知。因其繁琐的制作步骤、高昂的制作成本,无不困扰着芭蕉布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是芭蕉布发展、传承受到局限的重要因素。其实,芭蕉纤维织布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芭蕉茎中提取出的芭蕉纤维也应受到重视。芭蕉纤维织出来的布料具有轻柔、吸湿快干、抗菌和坚韧的优良性能,利用芭蕉纤维制作出来的成品布料所具有的优良质量应是被消费者所青睐、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平,李建廷.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2](汉)杨孚撰,吴永章.异物志辑佚校注[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3]王儒民.黎族服饰[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4.

[4]吴山.中国历代服饰、染织、刺绣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黎族
《黎族母亲》等
黎族竹木器乐相关研究综述
黎族习惯法对黎族服刑人员犯罪成因及改造的影响
地方高校该如何传承海南黎族音乐
少数民族音乐
适合黎族学生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黎族元素在校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思考
走进黎族
黄帝战蚩尤
黎族网为传承黎族文化尽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