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
摘 要:湖州镜产生于北宋晚期,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镜类。文章通过对宋代湖州镜的产生背景、典型特征进行阐释,认为在中国古代铜镜式微期的宋代,湖州镜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铜镜史产生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关键词:湖州镜;装饰风格;商品化;家族铸镜;进步性
中国古代铜镜历史绵延四千余年,历久弥新,堪称中国青铜铸造史上的常青树。及至宋代,铜镜在历经汉唐时期的鼎盛之后呈现出式微之势,学术届普遍认为中国古代铜镜从宋代开始衰落。诚然,宋镜的艺术品位、装饰手法、工艺技术都无法与汉唐铜镜相提并论。但北宋末年兴起的湖州镜却以其鲜明的特征在铜镜史上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铜镜整体的没落中绽放别样的光彩。
1 湖州镜的源起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军南下破汴京,俘虏宋徽宗、钦宗及后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北上金国,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是时,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继位于归德,改元建炎,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与金划淮河为界南北分治。北方的战乱使大批难民涌入江浙地区,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北方移民的涌入为江南地区带来了新技术与新信息,纺织、陶瓷、冶炼、铸造等诸多手工行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涌现出来的,湖州镜便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湖州镜,主要是指北宋末出现,湖州地区出产的,以镜铭中“湖州”命名的镜类。关于湖州镜出现的时间,最早的记载见于清代梁廷枏的《藤花亭镜谱》卷四,文曰:“南唐石十姐镜:葵花六瓣,全体平素,右作方格而中分之,识分两行,凡十有二字,正书,曰,湖州石十姐摹练铜作此照子。”作者梁廷枏将铜镜年代定为南唐。但考古资料表明,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湖州镜是出土于浙江衢州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蔡汉模墓的“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由此确定湖州镜至早出现于北宋晚期。
2 宋代湖州镜的特征
形制多样化是宋代湖州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唐代之前,铜镜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镜。唐时首创花式镜,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以及亚字形镜。宋代湖州镜,除了承袭唐代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方形等传统镜形外(图1),不断推陈出新,创制出了鼎形、桃形、带柄形等丰富多彩的镜类。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湖州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出葵花、六出菱花最为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
镜体纤薄是宋代湖州镜另一个特征。铜镜发展至宋代,其合金材质配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即青铜合金中含锡量降低,含铅、锌量增加,成分由汉唐时期的高锡青铜演变为高铅青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铜镜质地、色泽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宋镜多为黄铜质,但黄中闪红,胎薄质软,延展性强,与汉唐铜镜的厚重大气、易断易碎形成鲜明对比,这客观上为湖州镜纤薄的镜体提供了技术支持。虽然与汉、唐银光璀璨的铜镜相形见绌,但铜质的变化对于提高湖州镜的产量及实用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弱化纹样装饰是宋代湖州镜的第三个特征。宋代湖州镜大部分不注重纹饰,镜背仅铸刻铭文。铭文内容涉及铜镜的产地、质量、价格、工匠、铺址等(图2),由此可以窥见当时湖州铸镜业的兴盛。从铭文内容上看,有官坊铸镜和私坊铸镜之分。官铸铜镜存世不多,当时湖州镜主要以私铸为主。在私铸镜中,宋代以湖州石家铸镜为最,此外还有李家、方家等所作铜镜。
3 宋代湖州镜的进步性
宋代湖州镜与铸镜鼎盛时期的汉唐镜相比,其退步是显而易见的,纹饰图样简单化、审美趣味世俗化、材质成分廉价化。但宋代湖州镜作为时代催生的产物,与汉唐铜镜相比也有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湖州镜的商品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及湖州匠人的求变意识。
宋代湖州镜商品化程度更高。这一时期的湖州镜实用性大于装饰性,回归铜镜最本质的功用,铜镜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市井百姓的生活需求,推动了铜镜的普及化与平民化。从存世数量与流传范围可以看出湖州镜高度商品化,宋代湖州镜是目前出土数量最多的镜类。新中国成立以来,北至吉林、辽宁、内蒙古,南至广东、福建,东至山东、江苏、浙江,西至陕西、四川、云南等地,湖州镜均有出土,其当时的畅销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在宋代湖州镜铭文中还提到具体的地名,如仪凤桥(图3)。《吴兴志》记载:“仪凤桥在湖州府治西南,唐仪凤中置,因年号名也。”仪凤桥位于苕溪之上,靠近湖州府衙,周围商铺林立热闹非凡。能在闹市中拥有一席之地,可见湖州铸镜业在當时的繁盛及威望。铭文中还常见“真正”或“真”,反映出当时铸镜业的竞争激烈,知名店铺的产品经常被人冒牌仿制,冠以“真正”,以示正宗。
宋代湖州镜铸造的规范化程度更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宋代湖州镜几乎不注重纹样,装饰简洁,背面平素,仅铸铭文,一改汉唐繁缛华丽的风格。但其样式统一,特征十分鲜明,当时与湖州镜并行的饶州镜、抚州镜、成都镜、建康镜等(图4),无一例外不是素面加镜铭的样式风格,这是宋代铸镜业规范化生产的集中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湖州镜对于镜形的追求十分执着,这一时期的铜镜基本上涵盖了历代铜镜的所有形制,为后世铜镜的形制定下了标准。
二是家族铸镜的模式的推广,延续了湖州镜的生命力。从镜铭中可见,在当时的私铸镜中,以石家铸镜存世最多,常见的有石家、石十三郎、石十五郎、石念二郎、石念二叔、石念四郎、石家念五郎、石三十郎、石四十郎、石六十郎等,“郎”“叔”是宋代青壮年男子的称谓,前面的数字应是辈分中长幼次序的排行,可以看出宋代石家作镜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这一家族铸镜模式,使湖州镜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其间虽然不同家族作为某一时期的主导,但湖州镜这一品牌始终得以延续下去。家族铸镜的规范模式虽有狭隘性,但客观上也为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宋代湖州匠人的求变意识具有进步性。宋代铜镜材质变化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铜的使用极其严格,“铜禁”政策一直贯穿于宋代,铜禁的法令层出不穷: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有司言:江南诸州铜,先未有禁法,请颁行之。诏从其请。
至道二年(996),诏应私铸铜器,蠹坏钱货,建康府、台、明、湖州犹甚。可去委守臣,严切禁止。
淳熙三年(1176)十二月七日诏,访闻日来州县城郭乡村,依旧铸造石铜器等货卖。令诸路提刑司密切禁止。
究其原因,铜是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兵器和铜钱的主要铸造原料。宋代在与辽、金等少数民族的交战中处处被动,连年的战争造成铜料的匮乏及铜矿开采的停滞。国力上的积贫积弱,导致中央王朝不得不与辽、金议和而治,向他们缴纳岁币。加之海外贸易的繁荣,造成铜钱大量外流,政府不得不大量铸币,由“钱荒”引发“铜荒”,继而禁止民间铸器的“铜禁”法令出台。在这些“铜禁”法令下,湖州铸镜业受到冲击,民间甚至熔钱铸器。为了生存,湖州匠人不得不求变,改变汉唐以来铜镜材质的合金配比,铸造镜体更加单薄、实用性更强的铜镜,实属无奈之举,也是唯一出路。
湖州镜起源于中国古代铜镜式微期的宋代,颠覆了汉唐以来铜镜的制造传统,以更加亲民的姿态走向市场,推动了铜镜的平民化与商品化,质量上式微,数量上却势众。湖州镜家族铸镜的传统延续近千年,这其中有继承、有突破、有创新。厘清湖州镜演变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铜镜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堂坤.宋镜合金成分分析[J].四川文物,1990(3).
[2]闵泉.如日之精 如月之明——宋代湖州铸镜[J].中国文化遗产,2006(6).
[3]杨夏薇.宋代湖州镜的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4]沈如春.湖州镜及两宋官民铸镜业的互动[J].东方博物,2009(1)
[5]陳柏泉.宋代铜镜简论[J].江西历史文物,1983(3).
[6]王士伦.谈谈湖州镜[J].文物参考资料,1958(6).
[7]董波.古鉴亦广告——中国古代具有广告标识性质的铜镜浅说[J].南方文物,2010(4).
[8]王士伦,王牧.浙江出土铜镜(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9]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0]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