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县域不振兴皖北难振兴”
:近年来,固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乡建设亮点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从固镇经验看,皖北县域应当如何振兴发展?
吴永彬:没有县域的振兴就没有皖北的振兴。皖北县域经济一直都是短板,各方面发展都滞后。相对于市区来说,在要素资源、发展基础等方面都有差距。从蚌埠来看,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还没有过半,这种情况在皖北可能比较普遍。因此,县域振兴发展至关重要,县域不振兴皖北难振兴。
皖北18个县发展的责任和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同时发展的意义也很重大、潜力也很大。县域经济是短板也是潜力。县域怎么发展?就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
过去很多地方提“弯道超车”,我认为不应是“弯道超车”,而是“变道超车”。弯道超车是违规的,弯道不允许超车,变道是可以超车的,从行车道变到超车道,才是正规的路子。所谓“变道超车”就是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
在“变道超车”思路下,固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进入新时代、树立新理念、实现新发展、建设新固镇”四新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四轮驱动”,全面建设新时代“高特美强”新固镇,县域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具體来说,“高”是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水平城乡建设、高效率干事创业;“特”是突出文化立县和汉文化特色,打造汉文化聚集区和“汉兴之地、胜利之城”的文化名片;“美”是突出“科学发展之美、社会和谐之美、先进文化之美、生态文明之美”全面升级,把固镇建成蚌埠北向发展轴、产业新高地、城市副中心;“强”是突出“全市争先进、皖北创一流、全省要进位”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固镇发展得更好、更强、更有竞争力。
“融、联、特、转”四字诀
:新时代发展关键在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县域高质量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心得感悟?
吴永彬:县域高质量发展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是“融”,任何一个地方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固镇身处皖北,要考虑在整个国家战略、在全省战略中的战略布局是什么。如果仅仅盯着固镇来发展,眼界就太窄了,也无法抓住国家发展的一些机遇。
首先是“融”,就是要融入到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去。其中最重要的是长三角一体化,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另外,还有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平台。
第二是“联”,跟中心城市联,跟城市群联。围绕“联”,我们提出“三极两带多点”的发展格局。其中“三级”之一的新马桥新城,就体现了固镇全方位联系和融入中心城市的战略。我们明确提出,新马桥新城要做固镇的副中心、蚌埠北向的增长极,主动对接蚌埠中心城市。
“联”要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让固镇成为周边城市无缝对接、快速连通的通道。原来我们比较遗憾就是,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却没有设站,每天目送高铁南来北往,却不能享受到高铁带来的红利,但现在或将迎来新机。
高速公路方面,蚌固高速今年开工建设,从固镇往北到宿州、徐州,对接宁洛高速形成一个快速通道。同时我们又在谋划推动东西向的高速,形成十字交叉的高速骨架。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把固镇跟中心城市联起来,固镇发展的平台就搭建起来了。
第三是“特”,不要什么都想干。特别是对县域来说,资源是有限的,能干的事不多,必须找到最核心的特色。固镇“垓下之战”一举奠定了汉王朝400多年基业和汉民族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固镇是汉王朝建立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历史的坐标点。从文化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特征,“汉兴之地、胜利之城”。对汉王朝是胜利之城,对新中国也是,淮海战役中固镇就处在徐州和蚌埠之间,也是主战场之一。我们提出文化立县,很多都可以改,唯有文化是不变的。
从产业来说,我们也不是什么都干,固镇确定了生物制造、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生物制造,重点发展聚乳酸生物新材料产业,目前无论从技术、项目实施,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都是世界级的。别看我们小小的县,这个产业却是世界级的。
第四是“转”,就是转型升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要按照一二三产融合的思路来推动。一产永远要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石,不能抛弃、偏废了一产。如果县域都不抓一产,还有谁来抓一产?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根本性的变革,通过规模化、特色化和高科技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产就是要坚持工业强县,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特别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工业。固镇高新规上企业69户,战新企业30户,发展速度在蚌埠市都是第一名。另外,今年以来工业用电量全省第一,说明我们工业发展态势很好。
三产围绕一产、二产来发展,是水到渠成的。其中关键是要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是三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没有城市化哪有三产? 我们按照“三极两带多点”的格局,建立了四级城市化体系。县城是城市发展的中心,下一步新马桥新城成长性最好。市委市政府已经同意把固镇铜陵产业园和新马桥新城正式命名为蚌埠北城新区,按照产城一体,融入蚌埠中心城市,真正实现一体化和同城化。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加起来规划面积70多平方公里,将来就是一个中等城市。县域发展就跟下围棋一样,先把子布好,才有发展的先机。
特色产业如何炼成
:固镇聚乳酸生物新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极具特色。固镇是如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
吴永彬:我们紧紧抓住蚌埠打造“材料之都”的有利契机,加快生物基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以百万吨级聚乳酸制备及深加工为核心,培育打造万亿产业、千亿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聚乳酸新材料是可降解生物材料,还有一些生物性特质,比如抑菌、除臭、阻燃等。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纺织服装、包装材料、农用薄膜、家庭装饰、汽车内饰等。它的原材料是玉米,来自于大自然还原于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正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聚乳酸新材料产业目前在国际上集中化程度比较低,还处于市场培育期,全球总产量不到50万吨,我们一上马就是10万吨。明年还将投资建设50-100万吨,在固镇最终形成300万吨的规模,理所当然是世界最大。它的产业带动是3-5倍,经过测算整个产业规模达一千亿元。
另外,我们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对于大部分县来说,发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是切实可行的。其中油料作物,固镇是安徽省十强县,最重要的是花生,有王庄花生品牌,生产精品花生油。目前固镇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也是全省种植规模最大的。
还有养殖业,固镇原来是畜禽养殖十强县,现在养殖规模估计在省内也是最大的。其中,养鸡近8000万只,全是规模化养殖,全县有28个养殖基地,有两大龙头企业和完整的全产业链。另外,养鸭2000万只,养羊近100万只。这几年我们把养羊跟扶贫联系起来,特别是结合光伏搞了100个养殖大棚,一个面积接近500平方米,羊舍养殖规模也是全省最大,可以带动2000户贫困户。接下来,还有投资40多亿元养殖200万头猪的大项目。
从特色产业发展来看,作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腹地,固镇在人力资源、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产业政策等方面有很多的优势,我们积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在招商方面也积极创新模式,跟大院大所合作,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都有战略合作。
:固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除了打造自身特色之外,还有怎样的深层考量?
吴永彬: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看长远。对于文化不能仅仅看经济价值,还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我們要有一种责任,因为这段历史是在这里发生的,文化是在这里形成的,如果我们不重视就有可能淡化了,甚至被历史慢慢遗忘了,所以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怎样把责任担好,把文化传承好?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守是守不住的。文化产业很多时候不是立竿见影的,可能需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为什么要坚持去做?回归到最本质就是一种责任。功成不必在我。如果仅仅局限在眼前、局限在经济,是狭隘的,也是不可持续。从文化发展来说,哪怕贴钱,都应该去做。
对标长丰,争创一流
:固镇提出对标长丰,但目前两县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固镇如何对标赶超?
吴永彬:固镇与长丰1965年同时建县,为什么现在发展差距那么大?我认为最突出的差距是在干部作风上。长丰的干部多是主动解决问题,勇于攻坚突破。而我们一些干部“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不敢担当、不愿作为。
针对干部作风问题,我们大力倡导“勇于争先、敢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固镇精神。我到固镇以后提出,把发展作为固镇的主旋律,让实干成为固镇的最强音。今年开展了“两个年”活动,一是作风建设深化年,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另一个是项目建设年,聚焦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很重要,必须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怎么实现对标赶超,就是靠实干。我们提出“全市争先进、皖北创一流、全省要进位”,就是所有市级考核评比都进入全市第一方阵,进入皖北前十、全省前二十。2018年固镇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第25位,比2017年进了一位,这是不容易的。
:从目前来看,皖北县域发展有哪些难点?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
吴永彬:皖北县域发展的难度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发展要有环境容量,皖北原来都是以农业县为主,哪有环境容量?原来都没有工业,哪有二氧化碳排量?在这些方面要适度兼顾,可在全省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皖南一些地方如果不需要,可以拿出来交易。
另外,从政策层面应加大对皖北的倾斜和支持力度。比如省里一些项目的配套资金方面,对皖北县域的配套比例能不能降一些,这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能不能给予皖北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等上市更多的机会,同时给予更多的奖励。现在,国家对贫困县都有上市支持政策,对皖北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更多支持。在政策导向下,很多企业就愿意到皖北来了。
目前,南北合作共建成效显著,下一步能不能让省直部门也参与进来,结对帮扶,特别是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很多信息就能更畅通。能不能探索一个省直机关联系一个县的机制,三年一轮换,把省直机关的考核跟联系的县挂钩,建立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