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绩效评价

2019-09-23 05:41王霞张鹏金宋寒琪覃美玲单文正
山西农经 2019年12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层次分析法

王霞 张鹏金 宋寒琪 覃美玲 单文正

摘 要: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带,近年存在经济开发过度的问题。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绿色发展水平对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效率有重要作用。构建模糊层次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安徽省绿色发展及演变趋势进行绩效评价,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和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层次分析法;绿色发展;安徽省;绩效评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2-0001-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板块中范围最广的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同时存在过度开发而影响经济带生态环境的问题。

由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概念被提出。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中增加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内涵,要求长江经济带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省份之一,所辖区域几乎全部纳入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其绿色发展水平对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效率有重要作用。

鉴于此,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以期对长江经济带与安徽省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1  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绿色发展绩效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维度主要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

(1)绿色发展的创新效率。关于绿色发展的创新效率,大多数学者从各区域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韩晶(2012)运用DEA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绿色发展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肖仁桥(2014)和王惠(2016)等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内涵。黄茂兴等(2017)、刘思华(2011)和王如松(2013)等,以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立足地区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论。

(3)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欧阳志云等(2009)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对全国286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4)绿色发展的机制探析。这里主要强调绿色消费以及所对应的外部性管理。胡鞍钢、周绍杰(2014)认为,外部性管理是指对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排放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并促进资源使用的减量化。

(5)绿色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张晓强(2010)认为绿色发展应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学术界关于绿色发展绩效的研究,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但缺乏从某一具体省份关注差异显著的复杂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评价。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2  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2.1  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根据2017年《安徽统计年鉴》县级主要经济指标、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等指标类型,从生产、生活、生态等角度选择园林绿地面积、人均碳排放量等12个指标建立体系[1-3],计算安徽省沿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

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包括安徽省47个大中城市在内的绿色发展水平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将12个指标分成3个层次。目标层中只有1个元素,即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准则层分为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等3個部分,作为二级指标;方案层是三级指标[4-7]。

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采用以下方法对正向、逆向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

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计算公式如下。

据负向指标的打分公式标准化之后,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计算公式如下。

2.3  方案层权重确定

2.3.1  构造判断矩阵A

由相关专家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审核并打分,通过对每个层级内部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城市生态、城市生产、城市生活等3个因素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A= 1   3   31/3  1  1/21/3  2   1

2.3.2  确定权重W

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具有系统性的层次分析法(AHP)。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变异系数加权法公式,利用定量数据处理、分解、比较和判断,计算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8-10],如表2所示。

3  实证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结果分析

设Yi为第i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将所有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ij与其对应的相应指标权重Wj代入评价模型,从而得到城市绿色化水平的最终得分。

Yi=W1Xi1+W2Xi2+W3Xi3+…+WjXij       (3)

按照上述原理和方法,对2008—2014年安徽省16个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打分,通过一致性检验后进行总的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3.2  整体评价

3.2.1  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总体上看,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不高。由表3可知,除了黄山、池州2个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在0.6分以上,其余14个城市均在0.5分左右或0.5分以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安徽省城市绿色发展状况排序,可以看到2008—2014年安徽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高,绿色经济发展绩效不显著。省政府和各级市政府仍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3.2.2  城际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

由实证分析可知,安徽省城际间绿色发展水平不协调,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008—2014年安徽省16个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打分排名,榜首的黄山平均分为0.848,排名最后1位的淮南分数为0.425,两个城市绿色发展水平量化分数相差超过0.4分。

排在后8位的城市与排在前8位的城市之间,绿色发展平均分相差较大;其余15个城市的分数与第一名的分数仍有较大差距。从地区分布层面看,安徽省绿色发展存在城际间不均衡现象。

3.2.3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较单一,第三产业总体占比较小。自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重点突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拉动整个经济带的辐射作用。与江苏、浙江、上海相比,安徽省增长速度较慢。

安徽省一、二、三产业占比从2008年的15.96%、46.62%、37.4%变化为2014年的11.5%、53.7%、34.8%,但总体上看,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以工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在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目前,安徽省铜陵、马鞍山等以工业资源立市的城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难题。从总体上看,安徽省存在农业现代化滞后、能源资源型工业比重过高、以新能源新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不全面、后期调整缺乏力度等问题。

为了改变安徽省绿色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际间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安徽省应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改变原来简单依靠资源、能源发展工业的模式,努力做到高质量、高效率、优结构,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11]。

4  安徽省各城市绿色发展建议

4.1  根据各市绿色发展水平,采取相应措施

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应继续保持优势,在保护城市生态和绿色生产生活方面向全国范围内绿色发展水平高的深圳、上海等地看齐,同时要对较低水平城市展开经验、技术的对口帮扶工作。安徽省沿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应着重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技术利用,缩小城际间的绿色发展差异,从整体上解决城际间绿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

绿色发展水平处于中低水平的城市,应当突破自身瓶颈,借鉴省内乃至国内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优秀经验。立足于绿色生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从各方面加强城市建设。努力治理工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吸收先进环保技术,加快城市建设生产的绿色低碳化进程,改善如今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12]。

4.2  优化产业结构,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面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绿色环保问题,应当加速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

在农业方面,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清洁生产模式。鼓励采用农药用量少、污染小、效益高的农产品种植方式,制定完善的农村污染监管机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推动农业绿色环保生产理念的普及。

在工业方面,贯彻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的思想,化解效益低、污染大的过剩、落后产能,帮助重工业企业转型,将绿色工艺技术融入产品生产中,加快工业清洁化生产和绿色改造的步伐。

在第三产业方面,应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包括新能源、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加大力度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相关产业。构建安徽省服务业绿色化体系,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绿色水平。对传统服务业,应给予其政策和技术支持,用电子商务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对新兴的互联网服务行业,要加强规划引导和监管,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构建和谐、绿色、合理、合法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守先,梁本凡.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综合指标构建与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93-98.

[2]朱斌,姚琴琴.福建省绿色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与思路分析[J].发展研究,2013(11):24-31.

[3]庞丹靛.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谢传胜,徐欣,侯文甜,等.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29-32.

[5]孙欣,赵鑫,宋马林.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评价及收敛性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5):1-10.

[6]朱守先,梁本凡.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综合指标构建与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12(9):93-98.

[7]汪克亮,孟祥瑞,程云鹤.环境压力视角下区域生态效率测度及收敛性——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系统工程,2016,

34(4):109-116.

[8]鲁万波,仇婷婷,杜磊.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3(4):106-118.

[9]刘骏,胡剑波,罗玉兰.低碳城市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5(5):59-62.

[10]吴传清,董旭.长江经济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4):31-36.

[11]孙秀梅,张慧,王格.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区域碳排放效率研究的调查研究——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6(5):68-73.

[12]盧丽文,宋德勇,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6):35-42.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层次分析法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