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视角下的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对策与实践

2019-09-23 01:44肖开星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涵泳诗境诗歌

肖开星

[摘           要]  基于沉浸理论分析中职语文诗歌实施“沉浸式”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提出借助信息化手段从外部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获取感官体验,又借鉴朱子读书法从内部唤醒学生文本认知体验,再将二者加以整合,构建出适合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四境合一”(视听近境—熟读入境—涵泳沉境—体察出境)沉浸式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教学。

[关    键   词]  中职诗歌教学;“沉浸式”教学;四境合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40-02

沉浸理论,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卡森特米哈伊率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个事物或情境中,能达到忘我的境地,并产生高度兴奋和充实感[1]。沉浸理论强调受众者的主体体验,现已被教育、购物、娱乐等领域所广泛运用。而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在沉浸理论提出之前就已运用于语言教学之中,随着沉浸理论的提出,其对全球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开展“沉浸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中职语文诗歌实施“沉浸式”教学的缘由

“沉浸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在高度参与、互动、演练中达成教学目标,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包括学习者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其具有愉悦性和专注性。该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体验,这恰与中职语文教学强调学生主体认知不谋而合,可见二者在理论上是相契合的。

而最终将“沉浸式”教学研究对象落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上是由诗歌的文体特性决定的,因为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往往借助意象,将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入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中形成耐人寻味的诗境。这个境恰好构成了沉浸的“容器”,学习诗歌其实就是沉入诗境、悟得诗境的过程。可见,在诗歌身上实施“沉浸式”教学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可操作性。

然而当下中职语文诗歌课堂学习普遍存在共性问题:学生提不起兴致,课堂缺乏专注力,再加上他们生活阅历不丰,情感体验不深,诗歌解读能力不足,所以面对年代久远、意蕴深厚的诗歌时,往往蜻蜓点水,游离于文本“大门”之外。“沉浸式”教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感官体验,这主动迎合了中职学生喜欢读图,爱听音乐,爱看视频的习惯。可见,借助“沉浸式”教学来破解诗歌教学难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能解决诗歌“入门”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与成就感。

二、中职语文诗歌实施“沉浸式”教學的对策

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创造条件,营造诗歌情境,促进学生“沉浸体验”的产生呢?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获取感官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专注课堂学习。而随着追求“极致沉浸体验”的3D影像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它以模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沉浸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感官沉浸体验,从而更直观、便捷地获取知识。正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所认为的:“未来VR会更加紧密地与德育相结合,特别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借鉴“朱子读书法”唤醒学生文本认知体验

信息化手段固然能为中职语文诗歌实施“沉浸式”教学创造极佳的诗歌情境,获取感官体验,但诗歌教学本质上更强调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体验。近两年来,笔者在关于朱子读书法的课题研究中发现:朱熹先生倡导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读书法,不仅揭示了学习的客观规律,更指明了沉浸于文本阅读的有效途径。其指出读书需要端正态度,着紧用力,反复诵读,涵泳文本,方能领悟作品的精彩之处。可见,诗歌教学应充分借鉴朱子读书方法“熟读、涵泳、体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沉浸于文本阅读获得认知体验,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三)构建“四境合一”沉浸式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的视听沉浸体验优点和“朱子读书法”沉浸于文本阅读的精髓,构建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四境合一”沉浸式诗歌教学模式,即“视听近境—熟读入境—涵泳沉境—体察出境”。这四步流程又分别对应诗歌学习过程的四种身心状态:入目—应声—会心—畅神。该教学模式先从创设的诗歌情境入手,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让文字入眼;接着通过熟读吟诵、沉入诗境,在反复高声诵读中,唤醒耳朵,让文字入耳;继而涵泳品味诗歌文本,与诗人同频共振,领悟诗文背后的诗人情感和深层意蕴,让文字入心;最后运用切已体察,生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谛,让文字化为精神的食粮。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忘我地沉浸在感官和认知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中职语文诗歌“四境合一”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一)视听近境——入目

沉浸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兴趣与内部动机,而视、听在读图时代是最好的激趣手段,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诗歌转译成一个有声有色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爱上诗歌,走近诗歌,触及诗境,达到“入目”的效果。近年来,央视广受推崇的“经典咏流传”栏目正是凭借“和诗以歌”“和诗以画”的形式,用通俗的流行音乐和精美的舞台画面重新演绎经典,迅速抓住了观众眼球,让观众感受到诗歌的妙趣。当下各中职学校新建了各类3D多媒体教室、VR实训室等,这又为诗歌开展“沉浸式”教学,打开了一扇有别于过往只依赖于简单的视频、音频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大门。比如,在教授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时,可以借助3D视频或VR课件,让学生佩戴上3D或VR眼镜,畅游在虚构的宋代小城中,真切地感受诗词中所呈现的场景——繁华的闹市、绚丽的元宵夜和灯火阑珊之处。在视听感官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诗中原本难以触及的东西变得真实可感。

(二)熟读入境——应声

教师创设的模拟真实的声效、视效场景只能作为诗歌学习的入门钥匙,诗歌教学断不可以用设定好的场景来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回归文本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途,但学生对文字的接纳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朱熹提倡“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2]。这说明熟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诗歌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开口诵读,让文字借助声音的力量在头脑中形成沉浸、沉醉的“应声”效应,并在反复诵读中渐入诗境,同时借助想象力将诗歌内化为自己的情境——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3]。笔者在教学杜甫《登高》一诗,先引导学生高声诵读,让诗歌文字化为抑扬顿挫的声律在头脑中回旋流转,并生成风急、天高、猿啸等场景碎片;然后静心默读,利用想象在头脑中将碎片合成诗歌场景;最后低唱慢吟,让自己仿佛置身于江边空旷寂寥的秋景之中,切身感受杜甫人在暮年悲秋苦病的情思。

(三)涵泳沉境——会心

面对文字的主动思索是诗歌教学最关键的环节。诗歌教学必须以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必须“贴紧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所谓“涵泳”就是浸润、沉浸之意,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进行质疑和发问,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这是诗歌鉴赏的一种基本态度和方法。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专注力,引导学生忘我地沉入诗境,虚心涵泳文本,品出个中诗味,形成课堂“会心”的沉浸状态。笔者在教授《短歌行》时,紧扣诗眼“忧”字,从三个问句“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入手,引导学生涵泳文本,捕捉文本隐含信息,并借此对曹操内心忧思展开追问:何以解忧?酒乎?非也,子衿哉!何时可掇?急乎?是也,去日苦多!何枝可依?依谁?归我心耶!在与文本的交互對话中,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细微之妙,与诗人产生了共鸣,领会到曹操那股蕴含在字里行间渴望建功立业和渴求贤才的迫切之心,最终学生在高度专注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文本认知体验。

(四)体察出境——畅神

正如朱熹所说:“在‘纸上求义理的同时,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沉浸于诗歌学习,还应进行切己体察。体察是为了“出境”,“出镜”不是背离“沉浸式”教学,而是升华对诗歌的理解。“沉浸式”课堂主张自觉、自主的生命对话[4],其表现为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与诗人、诗歌展开对话,超越原来的诗境,生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带来意志的愉悦,达到“畅神”的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在诵读、涵泳之余,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经过长期痛苦而疲惫地求索与抉择之后终于冲破樊篱,找回自我的那份快意!而这份情怀也会为中职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与挑战带来启示:舍得之间是坚守本心还是另寻他路?而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或许他们能结合专业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众人心中的“田园情结”,悟出开办农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金点子。至此,诗歌不再仅仅属于诗人,更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和指路明灯。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诗歌上开展“四境合一”沉浸式教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根植于“朱子读书法”的肥沃土壤,又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该模式也是对教学情境设计与文本活动的有效整合,它既关注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感官体验与诵读,使“阅读”升华为“悦读”,它又关注学生内隐的学习认知——涵泳与体察,突出了诗歌学习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景娟娟.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

[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上海:中华书局,1986.

[3]王晓虹.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文本解读的途径[J].现代语文,2011(11).

[4]沈坚.“沉浸式”语文教学的追求[J].语文世界,2011(7).

猜你喜欢
涵泳诗境诗歌
佘景峰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诗境
七月诗歌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陆九渊“涵泳”法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