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文
摘 要:美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意识的提升,美术教育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美术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创新;民族文化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辅助学科,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艺术修养主要手段。但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再加上教育者对于美育意义认识欠缺,在专业学习的环境下也备受排挤。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全面性的提高和追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更多的功能和实用性价值。因此,对于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备受关注,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实际美育改革创新过程中的难题必定能够得到解决[1]。
一、美术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的难点,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术教学方式落后
美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落后,缺少趣味性。以教师讲述知识为主要授课方式,辅助以粉笔+黑板+讲授的单线知识传输模式[2]。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大量知识,但并不适用于美术教学工作。如果美术教学工作中学生并没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亲自动手的机会,就会降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能力,增加学生听讲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兴趣[3]。
(二)评价方式不准确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和灵感,只依赖自己的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会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严重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评价方式不应该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作品的评价中都能够听到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创作灵感。评价内容也不应限于学生绘画水平的高低和构图、色彩的选择。让学生讲述绘画意义和原因,以及自己找出缺点,对自己作品进行评价,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或错误性[4]。
(三)学生差异性的忽视
在美术认识和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审美评价以及知识感悟能力都会有较大差异。在实际绘画教学中,从学生绘画里可以发现学生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巨大的差异。有些同学的绘画技巧较好,而有些同学的感知能力较强,还有的同学结构色彩选择十分奇特。基于此种原因,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观察每个同学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和创新能力[5]。
美术教育的受众少。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只有小学和中学生开设相关的美术课程,除去相关美术工作者外,其他人很难学习到相关的美术知识。美术教育作为影响人一生的素质和情操教育,不应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和学生,它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所有人,涵盖所有年龄段。
(四)民族文化影响力弱
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过程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美术教学大多以西方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为主,只注重对油画、素描等实用性强或考试内容进行讲解[6]。而我国经过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却鲜有人提及,民族文化包含的美术知识没有广泛普及,水墨、木版画等传统的绘画技巧和工艺正在慢慢流失。如果我们能够将民族文化中相关美术教育和绘画技巧的观念和方法提取出来进行总结和广泛的普及,这样必将使美术教育焕发生机。
二、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学是选拔知识型人才的方法,导致学生仅限于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活动。民族文化是历史的宝贵财富,注重素质化的教育观念和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为了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当前教育工作中,可以以民族文化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造性思维和增强信心等。
(一)激发美育学习的动力
美术是追求美的学科,而美术教育工作不仅要将美术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更要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自主欣赏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族文化时,潜移默化间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才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职责,也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立足点。
基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观念,美术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课本的专业性美术知识,将专用名词和绘画技巧全部进行照本宣科并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美育工作者应该基于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采取相对灵活多变、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只有推进老师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说出个人的想法,例如通过讲述背景故事、画家小故事等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了解状况等,才能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摩擦出灵感与艺术的火花。美育工作者是美术的啟蒙人和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美术学习和欣赏中去,才能提高美育学习的动力,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非传统学科注重的学习结果。在美术教育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灵感和启发,这些灵感和启发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学习的结果,更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美术教育相比于传统知识型学科,具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美术是主观和客观性相结合的学科。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导向的美术教育,更能够发挥美术特有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良好审美观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美术专业知识的培养和美学观念的建立。在对美术作品评价时,人们受评价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因此,老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对作品和学生的评价具有包容性和理解性。不是画工和技巧高超就一定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还应综合考量作品的寓意感情以及创新性,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新。
(三)增强自信心
当前的美术教育中,评价和作品难免过于急功近利。虽然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刻苦努力,但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作品往往存在创新性不足、手法技巧不成熟等问题,因此老师应当从这些角度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不足之处多加指导和帮助。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应本着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原则,进行美术知识与教学的双向互动讨论,这样更能够拉近彼此间距离,促进教学与学习相长。在这样的交流互动的美术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美术的教育和学习。
三、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方法
在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面对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方法有:一是对教材进行完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三是多种教学方式并重,因材施教,采用创新的评价和考查方式等。
(一)完善教材内容,满足新时代要求
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完善美术教材。在现阶段的美术教材中,并没有绝对权威性的美术教材,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基于学生状况和专业状况编纂相关性更高的教材。根据当前的发展要求,应根据专业性的不同来进行美术教育的细化分类,通过适当删减老旧思想技巧、增加人们新兴的理念,满足时代要求,做到教与学的与时俱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推进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工作的进展。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培养
美术的学习过程往往需要极高的主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观念,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感受和欣赏进而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通常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
(三)创新教学,创新评价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对于美术来说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只是临摹,就达不到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
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成绩评价模式进行作品评价,根据学生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进步。
四、结语
当今美术教学改革仍然不够完善和成熟,需要我们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努力和探索,努力争取创造更好的美术教育体系。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下,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必能克服诸多问题,不断发展,并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金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美术大观, 2018(4):138-139.
[2]王婷.新課程理念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 2018(20):183.
[3]徐蕾.多模式教学改革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18(27):170-171.
[4]周婕.从自由到限制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的改革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8(4):163.
[5]黄南男.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美术学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8(3):41-42.
[6]郝兵.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改革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8(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