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2019-09-23 08:29祝爱华高凤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祝爱华 高凤江

摘   要  当前中国青少年存在母语文化疏离的现象,表现为“文化失语症”与文化冷漠,原因有西方价值观的侵蚀,也有学校教育的缺失。英语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应修订突出中国文化价值的英语教材,强化民族文化认知;利用显性课程,增强民族文化理解;发挥教师文化人格的魅力,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发挥校园文化的熔炉功能,培育母语文化自信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强化文化自信行为。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母语文化疏离  文化意识  文化实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同和肯定,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一种信念。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英语教育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阵地,不能只关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须发挥其文化价值引领作用,不仅关注目的语承载的文化和思想,更应该关心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及文化自信的养成。青少年学习英语的使命不仅是了解世界,更应努力成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英语教育中如何恰当地介绍西方文化、构建本族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母语文化疏离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及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巨大。虽然大部分的学习者能坚守民族立场,择善而从,但英语国家的流行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使中国英语学习者产生了文化疏离。由于生存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撞击,个体对自己原有文化产生了心理距离,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母语文化,甚至忽略母语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放大消极因素,从而在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最终失去自信和自我[2]。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民族文化缺少认识与表达,产生“文化失语症”

从丛教授2000年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他指出“学生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3]。学习者一方面缺乏民族文化认识,或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象层面,不能揭示其内在价值观,无法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虽然了解中国文化,但缺少母语文化相关词汇与表达技能,有限的外语能力阻碍了本民族文化的准确表达。在此情况下跨文化交际难以成功,进而无法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身份认同感,产生文化自卑感,盲目“崇洋媚外”,没有正确的文化观[4]。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漠,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自我确认并与民族其他成员建立亲密联系的重要依托,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民族归属感,激发民族自强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5]。当代青少年存在对民族传统美德淡薄、对民族文化审美观点偏颇的问题。海淘的兴盛、留学热、洋节热,这些都折射着中国文化认同感危机。

我国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新形势下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培养外语人才,提升国家话语权。但如果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当学习者能够从自身文化看世界,也能够从世界文化角度审视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若学习者产生了母语文化疏离,则很难积极主动地对本族文化进行探索与解读。

二、母语文化疏离的原因探析

文化疏离表现出来的“文化失语症”与文化认同感缺乏,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不断向外输出其民族物质品牌与文化品牌。如美国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弱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产生了民族自信危机。除此之外,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1.“洋节”盛行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校园节日最隆重的莫过于圣诞节,其次是万圣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其初衷是美好的,即学会感恩,只是选择了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个人自由,但实际上是当代青少年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和盲从。圣诞节在西方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而我国的中秋节、春节都是这一美好愿望和诉求的节日。感恩思亲有重阳,情人蜜语有七夕,不论从习俗还是文化承载,中国都有独特的表达。这些洋节的盛行,背后渗透的是西方价值观对中国青少年的腐蚀。

2.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位

英语教材是学生文化认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英语教材存在中国文化缺位的现象,或者中西文化比例失衡的问题[6]。基础教育中使用最广的英语教材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几乎为零。教材过度选取英美文化题材会阻碍多元文化传播,导致唯英美价值观马首是瞻;中国文化缺位则直接导致对中国文化认识上的缺陷,同时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阻碍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单向度沉浸于“英美文化”会形成对文化的片面了解。长期使用这类教材将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过母语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失语”现象。

3.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

英语教育除了关注语言的运用,还应注重学习者健康品格的塑造、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和构建。然而被深耕的外语教学法关注的依然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的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师生都局限于英语学习的效果,加之从小学到大学各种升学考试、过级考试,語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英语学习的衡量标准。点缀式的文化则注重吸收外国文化,忽略母语文化,忽略了英语课程潜在的教育性和人文性。

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输入势必造成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疏忽,缺少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研究,无法辩证取舍,无法守望礼敬自身优质文化,从而丧失文化自信。学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与碰撞中,才能学会深层次的独立思考,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与理解自身文化,辩证对待外来文化,在文化上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构建路径

文化自信包含文化自信意识和文化自信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之地日益被挤压至狭窄,导致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中华民族文化的表达力被弱化”[7]。在英语教育中培养文化自信意识、强化文化自信行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英语教育中文化自信的构建路径如图1所示。

1.修订突出中国文化价值的英语教材,强化民族文化认知

修订突出中国文化价值的英语教材是认知民族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首要关键。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世界格局、语言权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教材不能与时共进,则无法跟上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1)增强现有英语教材中国文化要素的介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中西文化引领人的英语教育者如果处理不好中西文化的关系和地位,将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母语文化素养和自信心的养成。长期以来,英语工具性观念导致了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缺失,或文化内容零散分割于不同的章节,形成碎片化介绍,不成体系。英语教材应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放到对等的位置,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母语文化的表达方式,消除“文化失语症”。

(2)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开发校本教材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学校可根据自身所在区域的文化特点,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选取特色地域文化,更能贴近学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广州地区为例,可以将非遗凉茶、粤剧、醒狮舞、灰塑等纳入校本教材。这些与学生紧密结合的文化典型可以激活传统文化价值,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2.利用显性课程,增强民族文化理解

英语课程是学生语言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学生文化意识建立的主要渠道。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应培养学生文化认知意识、多元文化意识、文化批判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英语课堂为第一课堂,以选修课、慕课为第二课堂,加深中西文化对比,拓宽学生文化认知。

(1)充分利用英语第一课堂,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

文化对比可以加深文化理解,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创造能力。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文化知识传承的作用,增强文化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辩证对待西方文化,找到母语文化安身立命的依据。

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教学引导,可以通过对目的语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文化差异,设置文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文化现象,在对话、词汇、文本中挖掘文化差异,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尊重文化差异[8],在比较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肯定;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加深文化互融;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开展跨文化交流技能教育,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拓宽文化自信培育的渠道

有限的课堂时间要完成语言与文化的教育任务较为繁重,信息技术的发达为学习延伸到课外提供了可能。智能设备与网络使校园变成学习村,泛在学习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知识。网络资源具备强大的知识容量和传播能力,传播受众的数量比传统课堂广,也更具吸引力。积极运用丰富的在线教学和移动学习资源、慕课等开放式教学模式,开设中国文化系列英语选修课程,组织文化对比讲座,建设或引进跨文化交际类慕课将会成为英语学习的有力补充,能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能力,提升文化自信。

3.发挥教师文化人格的魅力,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具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教师自身应对母语文化有相当的自信,在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对母语文化的正确认识,养成对母语文化的自觉选择,实现多层次文化人格魅力。

在跨文化学习中,有学者认为,中高级以上的外语学习者,容易产生削减性双语现象,第二语言的学习会威胁到第一语言,并产生文化身份丧失和文化疏离的感觉;对一门外语越精通,民族文化疏离感越强[9]。如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语言文化的融合与交集带来的是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英语教师长期使用英语学习工作的过程也不自觉地构建了外来文化身份。在教学中教师采取哪一种身份,直接决定了学生处理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如教师为了传授外来文化选择单一的外来文化身份,只强调英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极易造成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盲从外来文化,丧失母语文化认同与自信[10]。在此情况下,教师应保持内心平衡,对母语文化进行自觉选择,认真审视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自信。只有自身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教师才有能力引领学生;只有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并以此为荣,方可在教学工作中,将其转化成一种力量,教育、感染每一位学生,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4.发挥校园文化熔炉功能,培育母语文化自信的主环境

學校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主流价值观的一面镜子,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辐射器、助推器和扩音器。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作用,重塑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倡导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意义。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11],它是一个大熔炉,能熏陶、磨练学生,滋养性情,陶冶情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减少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提升文化品格。

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各种自媒体空前发展,信息流通迅速,多元文化思潮活跃,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学校与社会的隔阂,另一方面也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校园文化应增加鲜活的内容,顺应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提供高尚的、积极的、正能量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以促进学生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作品之中,利用微信、微博、微文化等介绍中华文化,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把文化精髓融于心智,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使学生从内心感知母语文化的魅力所在,提升文化自信心。

5.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强化文化自信行为

借助教材、教师、校园文化的合力提升学生文化认知与理解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担当意识,提升文化责任感,是文化自信构建的第二步。文化实践有益于强化学生文化自觉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相互借鉴、融合,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浪潮中保持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价值”[12],让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展示中国人民友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如成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社团组织,组织师生翻译、创作具有文化特色的作品,展示学生文化灵性,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组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融于其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展演,激活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通过微视频、书画展、研讨会、论坛等形式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拓宽交流平台。理论联系实际,在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基础上用文化指导现实生活,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文化行为,并不断内化发展创新,从文化接收者转变成文化参与者[13],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非一蹴而就,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面临的是多元文化挑战,要确保在文化碰撞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失去自我,文化保卫战应从学科教育开始。英语教育任重道远,教育教学中应权衡中西文化比重,积极发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平等的价值观,不自卑、不自大,学会谦虚与包容,学会立足本土文化,以平等的身份促进文化融合和文化共享,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智商[14],以自信的心态、自信的行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宣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http://www.rmlt.com.cn/2018/0509/518526.shtml

[2] 钱立新.中国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疏离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9).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 向士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01).

[5] 张牧.融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J].长白学刊,2018(04).

[6] 邹为诚.对我国部分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分析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05).

[7] 李晓光.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

[8] 孫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06).

[9] 边永卫.试论外语/二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3).

[10] 夏笑娟.外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定位与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2).

[11] 和学新,储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8(02).

[12] 敬露阳.跨文化交流应彰显自信与开放[J].人民论坛,2018(20).

[13] 张艳,李辉.强化青年文化自信从何做起[J].人民论坛,2018(20).

[14] 王嘉.文化智商:厚植文化自信的新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06).

[作者:祝爱华(1982-),女,湖南衡阳人,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高凤江(1952-),男,北京人,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教授。]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