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 马进
摘 要 统编语文教科书识字版块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促使语文教材回归人文本心、语文教育延续文化使命的教育意义,同时又具有凸显文化传承的广博性、科学性和生活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儿童视角,在规律识字中激发文化传承活力;适当运用现代科技,在趣味识字中增强文化传承的时代性;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在识字教学中深化文化传承意蕴。
关键词 统编 语文教科书 识字版块 文化传承
教科书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是课程之本。教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人才质量,自“一纲多本”实施以来,教材“多样化”愿景却流于“多本化”尴尬[1]。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出版使义务教育回归“一纲一本”时代。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识字版块是语文教科书的基础内容。因此,在统编语文教科书识字版块融入传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通病所在。”[2]语文教科书“一纲多本”时代,“由于我国的教育国情极其复杂,导致在教材编写中一直存在着部门干预、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价值取向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倾向,尤其是价值取向混乱,危害极大”[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4]。由此,统编语文教科书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交融间生发人文启蒙意义。识字版块不仅要见识字之“树木”,还要见育人之“森林”;识字版块既具有在文化传承熏陶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回归语文教学人文本心的价值,又承载着唤醒民族情感与民族文化精神,延续语文教育文化使命的意义。如《揠苗助长》教育学生遵循规律之“道”,使他们在识字学习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识字版块在人文识字中深化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心灵成熟,语文教材亦成为流淌文化传承的河床。统编语文教科书文化传承的强化正是凸显语文教材回归人文本心、召唤语文教育延续文化使命的教改实践。
1.识字版块凸显文化传承的广博性
第一,传统文化篇目增加、形式多样。古诗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共编排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与人教版相比,增幅达8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小学识字版块涉及蒙学识字、俗语识字、对子识字、字谜识字和字理识字等多种传统文化识字形式,多层次运用古代“六书”造字法,并在课文、导语、练习设计、配图等部分融入传统文化。学生在文化传承的氛围下学习汉字,体验汉字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交融的魅力,在广博多样的文化传承中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第二,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统编语文教科书识字版块囊括多领域文化传承内容,如传统节日、物质文化遗产、古代神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汉字文化、五行、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中国古典名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启蒙教育意义。如一年级上册的第一个识字单元就具有深厚文化传承意蕴:《天地人》借《周易》“三才之道”表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之思想传承;《金木水火土》借道家物质观展现自然界万物之关联;《口耳目》配图京剧人物动作姿态,传承古代“站如松、坐如钟”之形态礼仪;《日月水火》借甲骨文形态展现传统汉字文化意蕴;《日月明》以三字一节的古典韵语形式渗透“六书”造字法;《对韵歌》以对对子的传统文化形式教授古代韵语知识;语文园地版块之“日积月累”栏目则以古诗《咏鹅》使学生在诵读积累中积淀文化基础。
2.识字版块凸显文化传承的科学性
第一,弹性的识字标准与识写分流的识字原则。一方面,统编本的识字标准“既有基本的学习目标,又有弹性发展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5],其采用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成果——300字基本字表,并落实在课文、习题中。此字表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字频、字的结构等角度来确定识字的先后顺序,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更科学,也更利于提升学习效果[6],以更加科学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识字教学的文化传承提供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统编本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识字原则,保持序列性,提升学生识字质量与文化传承质量,为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奠定基础,使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具有清晰的发展轨迹。如一年级识字第一课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汉字,具有文化传承特色。“天、地、人”选自《三字经》,體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学生开学第一课便可了解汉字特点,感受汉语内涵,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人文性。同时,使学生对汉字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而是汉字,“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7]。此外,学生在识字板块首先接触熟悉简单的汉字而非陌生难学的拼音,有利于放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树立学习自信心。
第二,多元的识字方法。根据汉字构字规律,采用多元识字方法编排,识字版块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还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认字[7]。这既凸显汉字构字规律,根据象形、会意、形声等汉字分类方法呈现字理识字,追溯汉字文化,又通过成语识字、对子识字、古诗识字等方法展现传统文化文本,使学生在针对性的识字方法指导下理解文化传承的多重内涵,展现识字版块中文化传承的科学性。小学一年级识字版块的文化传承篇目基本按照象形、会意、形声的序列安排识字内容。如《日月水火》通过物象、古文字、现代汉字的比较展现象形字识字教学的文化传承;《日月明》通过韵文把偏旁连语和品字结构的会意字呈现出来。
3.识字版块凸显文化传承的生活性
第一,集中识字贯通古今生活。集中识字部分指集中的识字单元,其识字脉络贯通古今生活,学生不但在识字中拓宽文化传承知识面,而且在人文素养熏陶中哺育文化传承情感。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姓氏歌》表现古代姓氏文化,姓氏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古今生活中都必不可少。集中识字内容的贯通设计使学生既提升识字水平,又了解家族文化,并自然产生家族归属感与责任感,学生的家国文化传承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第二,随文识字回味现代生活。随文识字指各篇课文中的识字需求,大部分课文与现代生活接轨,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时代性较强。学生在识字、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自我、生发思考,并在现代生活中回味文化传承轨迹,实现文化传承的承上启下。如《端午粽》借描绘端午粽的形、色、味来展现端午粽的美味与多样,使学生在文本描述中唤醒现代节日记忆,回味传统节日。文末端午节历史渊源的解释则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文化情感。
第三,语文园地识字贴近生活。语文园地部分的文化傳承知识实用性强,生活气息浓,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在识字中提升识用结合水平,并树立文化传承自觉性与主人翁意识。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栏目的《二十四节气歌》根据我国古代历法编成,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与季节息息相关,在现代生活仍大有用处。学生在诵读《二十四节气歌》时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究不同节气所代表的天气特征,体会农耕文明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
1.注重儿童视角,在规律识字中激发文化传承的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材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4]以兴趣科学引导学生,使其在识字过程中学会学习、认识生活、关注文化传承,这对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实现统编本识字版块中的文化传承使命,识字教学实践应注重儿童视角,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起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识字教学与具体生动的情境相结合,将识字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游戏相结合,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8];应遵循先学名词、动词,后学形容词,先学笔画少的字,后学笔画多的字,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先学高频字,后学低频字等识字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应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识字教学的文化传承,在规律识字中激发文化传承活力。
2.适当运用现代科技,在趣味识字中增强文化传承的时代性
儿童习惯于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现代科技的智慧运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年龄特点,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魅力,在减轻记忆强度、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升识字质量、陶冶学生情感、延续文化传承。如多媒体投影、影像、识字软件等可凭借形象、色彩、声音、游戏等互动方式,帮助文化传承巧妙融入识字教学,展现文化传承意蕴。但教师在运用现代科技优化识字版块的文化传承教学时应不忘初心、坚守文化底线,并关注学生、注重交流,不可为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舍本逐末。如在教授《日月水火》时,可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日、月、水、火”等字的古今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象形字,体会汉字的形象性特点,发现汉字演变规律及文化延续性,从而产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在识字教学中深化文化传承的意蕴
“提高教师素养,使教育复归于‘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复兴的基础。”[9]教师是识字版块文化传承的引领者与践行者,应提升相应文化素养以更好地实施具有文化传承意蕴的识字教学。教师应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注重汉字思维,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研读识字课程目标,把握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动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识字教学经验,使传统文化更巧妙地融入识字教学,深化文化传承渗透程度。教师还应珍惜专业培训、参观传统文化基地等活动的机会,并秉持文化传承理念,积极参与相关教研活动以深化认知、优化实践。同事交流、集体备课、日常听课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反思成长的源泉,教师应在不断交流反思中提高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在具备必要的识字教学能力与传统文化基础之后才能“活化”汉字,使识字教学妙趣横生,使学生在汉字文化的熏陶中深化文化传承意蕴,“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高远的气魄为我们的识字教学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寻找一个文化的‘根”[10],做文化传承的主动担当者与践行者。
汉字是一种感性、诗性文字,识字版块应是丰盈学生感性心灵的诗性教育。统编语文教科书识字版块的文化传承正是促使小学语文教科书回归人文本心、小学语文教育延续文化使命的体现。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识字版块的文化传承复兴之时,亦是厚积薄发的语文教育回归本真之时。
[1] 崔峦.回顾·总结·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01).
[2] 刘铁芳.重申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4).
[3] 陈培瑞.关于小学如何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2018(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陈先云,林孝杰,向瑞.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亮点及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编答本刊记者问[J].小学语文,2017(10).
[6]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
[7] 杨伟.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8(07).
[8] 郭乐静.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2).
[9] 张明明,陆湘怀.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04).
[10] 邵怀领.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底蕴[A]//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一[C].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
[作者:周筱(1998-),女,浙江温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学生;马进(1979-),女,江苏涟水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