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情系惠山泉

2019-09-23 08:07杨多杰
月读 2019年9期
关键词:惠山陆羽杨贵妃

杨多杰

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唐〕皮日休《题惠山泉二首》(其一)

经常有人问我,在某某处买了茶叶,结果回来一喝,完全和店里泡出来的不是一个味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茶叶被商家调包了呢?

其实,情况未必是这样。

那為什么一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味道会完全不同呢?其实,除去手法以及茶器之外,泡茶用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毕竟,茶汤是茶、水、器三者之间努力平衡后所呈现出的作品。

买了一款好茶,选了一只好壶,一切看似完美。但您用普通的自来水一泡,结果就不甚理想了。

水质对于茶汤的作用,不容爱茶人忽视。关于茶与水的讨论,唐代茶诗中就已经有所涉及,其中尤以皮日休的《题惠山泉二首》为典型。

老规矩,咱们还是先讲作者。

皮日休,晚唐人,字袭美,一字逸少,曾隐居襄阳鹿门山,自号醉吟先生。他与陆羽同乡,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别看是著名诗人,但皮日休的生卒年代却显得扑朔迷离。一般认为,他大致生于公元834年,咸通八年(867)中进士,做过太常博士、著作郎等职。乾符五年(878),皮日休为黄巢起义军所掳。有人说他大约去世于公元883年,也有人认为他后来不知所踪。

皮日休的曲折经历,使得研究其生平及作品的学者不在少数。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皮日休还是晚唐时期的茶学专家。

他与陆龟蒙唱和的数首茶诗,颇具史料价值。二人从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多个题目入手,描绘出陆羽身后饮茶风气的发展和变化,成为研究唐代茶史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讲完了作者,再来看题目。

《题惠山泉二首》,见于《全唐诗补编》。惠山泉,位于今天江苏无锡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的锡惠公园内。相传陆羽将天下水品分为二十等,其中惠山泉位居“亚军”。后来刘伯刍、张又新等唐代茶学家也曾重新评定水品,其他泉水排名有升有降,但惠山泉仍然位居第二名。这样一来,惠山泉名声鹊起,并被爱茶人尊为“天下第二泉”。元代书法家赵孟曾专门为惠山泉题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泉亭后壁之上,成为今日访泉人必看的古迹。

皮日休的这首诗中,就记录着一个痴迷于惠山泉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一共四句,却用了两个典故。这既是本诗的趣味,又是阅读的难点。

前两句讲的是对泉水的痴迷。诗句中提到的丞相,指的是唐代名臣李德裕(关于李德裕的茶事,详见本刊2019年第8期“中华茶文化”栏目)。李德裕的祖父李栖筠,与茶圣陆羽颇有些交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李德裕十分痴迷于茶事。作为一位既爱茶又懂茶的人,李德裕不光追求好茶,对于泡茶用的水也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与茶不同,在古代,水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金钱。但问题是,全天下的水他只爱惠山泉。这里面就涉及一个地理问题了。

李德裕身为宰相,多生活在唐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惠山泉则位于常州(今江苏无锡)。两地之间,何止千里之遥。喝水不费钱,可运水却十分“烧钱”。为了能用上惠山泉水烹茶,李德裕也是下了血本。唐代丁用晖《芝田录》中记载:“唐李卫公德裕,喜惠山泉,取以烹茗。自常州到京,置驿骑传送,号曰水递。”何谓“水递”?说白了就是送水的快递!可帮助李德裕送水的可不是“快递小哥”,而是为朝廷传信的驿卒。宰相一想到“煮泉”,郡侯不由得“忧迟”。动用国家机器,满足一己的口舌之欲,李德裕因此而被后人诟病。

后两句,讲的是对荔枝的痴迷。这个故事的主角,自然就是著名的杨贵妃了。

杨贵妃吃荔枝的事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有赖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这组诗的第一首写道: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为何笑了呢?原来是她的“快递”到了。

时至今日,快递水果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年,一位老师送我大凉山的车厘子数斤。虽然是冷链运送,可到了北京还是坏了一大半。而在一千两百年前的唐朝,身在关中的贵妃想吃岭南的荔枝谈何容易,更何况贵妃娘娘对于荔枝的质量要求颇高。《新唐书》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也就是说,杨贵妃只吃新鲜的荔枝,至于荔枝干、荔枝脯等一律不要。为了给荔枝保鲜,唐代人可谓是绞尽脑汁。蜡藏法、包裹法、竹筒法,都不算新鲜了。最厉害的做法,是直接挖出整棵荔枝树,装入木桶护封,随后送进京。姑且不说把荔枝树运往京城的途中有多少艰难困苦,单就这种竭泽而渔的手段,对于产区百姓的伤害就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荔枝树种下去,起码要十余年才可以成熟挂果。一旦把树挖走,就等于断了果农后面的活路。但官员只管自己进贡荔枝讨好权贵,随后升迁调离万事大吉。至于百姓的死活,他们则是全然不顾了。玄宗后期政治的腐败,从中可见一斑。

当然,进贡荔枝的事并不始于杨贵妃。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中记载:“南越王佗献高帝鲛鱼、荔枝。帝报以葡萄锦四匹。”这里的“高帝”,指的是刘邦。也就是说,西汉时岭南的荔枝就开始进贡中原了。而即使杨贵妃死后,荔枝的进贡也没有停止。结合这样的历史背景来看,皮日休诗中“莫笑杨妃爱荔枝”一句,就显得格外犀利了。

大家都责怪杨贵妃动用国家之力运送荔枝,殊不知宰相李德裕更过分,竟然千里运水只为泡茶。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为李德裕说两句了。在碌碌无为的晚唐宰相中,李德裕已经显得很优秀了。他绝非尸位素餐之辈,而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唐代李商隐说他是“万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宋代叶梦得赞他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近代梁启超,更是将李德裕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合称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但仅运水一事,却遭人诟病千年。

当然,看不惯李德裕千里输送惠山泉的人,还不止皮日休一位。唐代丁用晖《芝田录》里,记载了一件奇闻异事。有一天,宰相府来了一个老和尚,看著其貌不扬,但一开口说话就给李德裕镇住了。老和尚说,自己受异人传授法术,能够移山倒海。宰相为了喝茶,天天用“水递”这样的笨办法,实在是让世人耻笑。为了解决李宰相“吃水难”的问题,老和尚已经运用法术,打通了长安城和常州的水脉。从此,李德裕就可在长安城内直接喝到惠山泉了。李德裕不信。老和尚便将他引到昊天观,指着院中的一口井,称“水眼”即在此。李德裕命人取来一杯刚送来的惠山泉,又从昊天观井中打上一桶井水。随后,他将这两瓶水与其余八瓶普通井水摆成一排,让老和尚品鉴。老和尚喝过之后,果然将惠山泉和昊天观两杯水选出。李德裕大为惊奇,从此废除了“水递”,改用昊天观之水。随后,他再找献水的和尚,却早已不见了踪迹。显然,老和尚是用委婉的方式劝诫度化李德裕的。

在这里,我绝没有为李德裕翻案之意。动用国力为自己运水,自是大错。但李德裕对待泡茶用水的认真态度,却又不失为一位懂茶之人。只是他对于茶学的修为尚浅,连世交陆羽的著作都未能读懂。

《茶经》“五之煮”中,着重讲了用水之道。其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述,至今常被人引用。从这个角度讲,李德裕追求“山水”出身的惠山泉,倒是暗合陆羽之意。但后面陆羽又有“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的观点,却常常被人忽略。前半句,讲的是取江水要远离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就是避免污染之意。后半句,则是强调取井水时要选人气较旺的水井。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长期没人汲取的井水会滋生细菌微生物,误饮了很容易生病。换句话说,水质的新鲜至关重要。李德裕千里运水,即使星夜兼程,也要十余日的时间。再好的泉水,到了京城也势必不新鲜了。路上稍有耽搁,甚至还有变质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讲,李德裕也未能得到真正的好水,算是“千里打水”一场空了。看起来,李德裕还是没有参透陆羽《茶经》的玄妙之处。

现如今的爱茶人,要比当年的李宰相幸福万倍了。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天南海北的水可谓唾手可得。甭说惠山泉了,阿尔卑斯山的雪水我们都能享用到。在大型商超里转一圈,能看到的矿泉水品牌不下十数种。有的售价两三块钱一瓶,也有的售价高达十余块甚至几十块一瓶。要是真选用这类高档的水泡茶,那花费还真不见得比李德裕小呢。

其实,泡茶这件事,本来就是繁简皆宜。有条件,可以讲究;没条件,学会将就。但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对茶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之上。

猜你喜欢
惠山陆羽杨贵妃
陆羽品茶
不捧场的好朋友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第一次放孔明灯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坐在轮椅上的杨贵妃
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