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祯 古文深 房绮梅 曾无艺 丁睿 段朝晖★
目前全世界约有1.85 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且每年新增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约35 万[1],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HCV 易感,主要经血液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2],但是目前却尚未研制出能够预防丙肝感染的疫苗,因此,对丙肝进行早期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HCV RNA 定量检测是诊断HCV 感染的金标准[3],一般人在感染HCV 1~2 周,血清中即可检测到HCV RNA,反映病毒的复制与传染性[4]。外周血中HCV 核心抗原(HCV-cAg)是HCV 病毒颗粒的结构蛋白,在各亚型HCV 病毒中高度保守,血清中的HCV-cAg 非常稳定,可以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存在7 d[5],根据国内外近十几年的许多研究报道显示[6],HCV-cAg 的灵敏度与HCV RNA 接近,且价格趋于便宜,因此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体内消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细胞损害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抗氧化酶,具有保护机体细胞免受损伤的作用[7]。近年来的研究表明[8],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可导致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极低浓度的FFA 即可对肝脏造成损伤,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而SOD 与FFA 水平在丙肝患者中变化的相关研究却不多。为此,本研究检测在不同HCV RNA 载量组中SOD 和FFA 的水平,探讨检测SOD 和FFA 在HCV 病情进展评估中的意义。
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HCV RNA 定量检测阳性的105例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 例,女33 例,平均年龄(56.42±13.5)岁,丙肝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排除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除丙型外其他类型肝炎患者与心功能严重不全者。所收集的病例均为首次感染丙肝的患者,并为治疗前的血清标本,标本离心后立即检测,若不能立即进行检测应放在-20℃环境下保存。将HCV RNA 拷贝数检测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分组,其中拷贝数1.0×103~1.0×105的为低载量组(n=22),拷贝数1.0×105~1.0×106的为中载量组(n=34),拷贝数≥1.0×106的为高载量组(n=49)。
HCV-RNA 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HCVcAg 检测采用山东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CV-cAg 诊断试剂盒;SOD 检测采用福建福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FFA 检测采用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检测试剂盒。
美国ABI ViiATM7 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上海赛默飞世尔MK3 酶标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 生化分析仪。
HCV RNA 检测采用PCR-荧光探针法;HCVcAg 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SOD 检测采用邻苯三酚比色法;FFA 检测采用酶法测定。所有标本检测都严格参照说明书进行。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5 例标本中,HCV RNA低载量组中1例HCV-cAg 阳性,中载量组3 例阳性,高载量组23 例阳性,随着患者体内HCV RNA 载量的升高,HCVcAg 阳性率也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呈正相关,见表1。
表1 HCV RNA 各载量组与HCV-cAg 阳性率的结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HCV RNA group and HCV-cAg positive rate[n(%)]
105 例标本中,HCV RNA 载量不同组间SOD和FF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体内HCV RNA 载量的升高,SOD 水平逐渐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低、中载量FFA 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均与高载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HCV RNA 各载量组与SOD、FFA 水平的结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HCV RNA group and result of SOD and FFA test
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逐年增高,其中50%~85%的丙型肝炎为慢性病型肝炎,又有10%~15%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了肝癌的发生率,死亡人数也成倍增长[9]。丙肝已经成为堪比艾滋病的严重社会与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丙型肝炎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丙型肝炎的检测手段主要是HCV RNA 以及抗HCV 的检测。虽然HCV RNA是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10]。HCV RNA 的前处理过程复杂性较高,易出现HCV RNA 污染、灭活等现象,造成结果错误[11],同时也不能确切反映患者肝脏的病理改变。HCV-Ab 不能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且出现较慢,根据刘潇,陈佳琦等试验表明[3],HCV-Ab 阳性组中丙型肝炎感染率为25% ,可见单纯检测HCV-Ab 在临床丙型肝炎感染筛查中特异性不高,容易造成漏检。
许多研究显示,HCV-cAg 与HCV 感染的早期诊断密切相关,HCV-cAg 在患者感染HCV 后14~70 d 即可出现,其出现的时间仅比HCV RNA 晚约1 d[4]。本研究结果显示,HCV RNA 载量不同组间HCV-cAg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CV RNA 载量的增加,HCV-cAg 阳性率也逐渐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HCV RNA低载量组中,HCV-cAg 阳性检出率较低,仅为4.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HCV 感染早期,HCV-cAg 浓度较低,未到达酶学检测下限或标本中的HCV-Ab 和用于核心抗原检测的单克隆抗体竞争结合抗原而造成HCV-cAg 假阴性。上述结果表明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CV-cAg 与HCV RNA 有良好的相关性,是理想的HCV 感染标志物。
研究表明[12],自由基及其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物是导致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肝病患者均存在严重的脂质氧化过损伤,SOD 活性下降,其活性大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自由基的数量。本研究结果显示,HCV RNA 载量不同组间SOD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肝功能损伤时,氧自由基增多,SOD 水平逐渐降低,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SOD 值更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SOD 的变化不仅可作为判断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而且对估计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SOD 活性,有可能减轻或改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损伤程度。
当患者感染HCV 时,HCV 病毒在肝脏中进行大量复制,不仅激活了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对病毒进行清除,同时也引发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13],导致肝细胞的损伤破坏,肝功能异常。FFA 是具有很强毒性的两性分子,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作用,有研究表明[14],血清中FFA 浓度的略微增加即可损伤肝细胞,进一步加重病情,在HCV 病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FFA 水平与HCV RNA 之间存在相关关系,HCV RNA 低、中载量组间FF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均与高载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HCV RNA低、中载量组中,此时的肝脏仍然具备一定的代偿能力,HCV RNA 载量增多引起的肝脏处理FFA 能力的下降还处于可代偿的范围。当患者HCV RNA 载量增多到高载量时,肝脏处理FFA 的能力失代偿,导致患者血清FFA 水平急剧上升。因此血清FFA 水平不仅可以用来预测丙肝患者肝脏炎症的程度,还可以用来预计HCV 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血清HCV RNA 载量对丙肝诊断和药物治疗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HCV-cAg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快速检测以及操作简便的优点,SOD、FFA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和病变情况,因此将HCV RNA、HCV-cAg、SOD 和FFA 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在丙型肝炎早期准确诊断及监测疗效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