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 300384)
在现代工业发达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越来越依赖工业化生产,产品设计制造趋于同质化。通过用户心理学分析与市场调研发现,消费者渴望接触有自然质感和传统文化的产品来丰富生活。基于当下社会,一些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衍生品受到现代消费者的青睐,促使文化衍生产品的研发者更加关注非遗文化IP的开发利用,及现代制造技术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制作中的运用。以天津非遗文化衍生品“津有余”银饰品的设计开发案例,论述文化IP衍生设计理念对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发的有效实施和助推作用。
文化衍生品是文化艺术衍生出来的产品,也是制作有一定艺术附加值的陈设品、生活用品及服装服饰等实用产品,通过知名品牌定制与限量发行,成为有收藏价值的文化衍生品。随着传统非遗文化的广泛普及,非遗文化衍生品受到前所未有的喜爱;然而国内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研发也面临诸多问题。在设计创新上,现有文化衍生产品多数有模仿北欧人性化设计,及日本禅宗简约设计的痕迹,导致我们的文化衍生品市场缺乏本土的文化内涵。还有部分产品对于传统文化与衍生品设计的结合,仅体现在图案的简单抄袭、或是色彩装饰的照搬,很少去挖掘非遗文化本身的IP元素,导致产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只是表面化,并无实质特色。在制作工艺上,非遗文化衍生产品大多采用传统材料,缺乏与创新技术结合,设计更新与制作效率也缓慢;并且手工制作要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给制造方形成困难;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市场价格提升,构成销售方的压力,由此成为国内非遗文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障碍。
在国外的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发中,欧美设计师侧重文化融合,热衷于东方文化元素运用,甚至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符号及其特有生产材料都有所使用。国外设计师将东方传统文化抽象为一种形式,由于对方不完全了解东方传统制作工艺,他们索性将抽象出来的东方文化IP元素与新技术、新材料直接融合,打造崭新的文化衍生品。例如:通过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用尼龙和树脂等新材料共同制作许多具有文化IP衍生的优秀产品;这些衍生品有创新感、制作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促进文化衍生品市场发展,提升文化消费价值。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研究,既要深挖非遗文化IP,又要注重现代技术的结合,形成一套有特色、有效率的文化衍生品设计思路,为我国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可行途径。以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制作实例:“津有余”银饰品设计成果,来阐述津派非遗文化IP运用、手工技艺传承应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技术结合的新形式,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市场发展的要求。
津派非遗是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支有市井民俗特点的文脉。形成于清代中期,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拥有运河、沿海和直辖市地域文化传承、受众群体和消费基础比较大,是京津冀大非遗的主题之一。例如:民间美术代表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传统手工技艺风筝魏,民俗天津皇会等。保护与利用津派非遗,发展其文化衍生产业,可促进天津优秀特色文化和文创产业经济的发展。
文化IP可看作“文化”和“IP”两个共同体。IP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文化IP是文化知识产权与核心资产。津派非遗文化IP是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非遗影响力的IP,在不同文化层中有不同的认知形态,更有发展能力及品牌价值。对有认知度和价值性的津派非遗文化IP应用于衍生品开发,可有效的拉动其文化消费和津派非遗文化产业链发展。津派非遗文化IP需要设计符号学理论方法进行提炼,运用设计符号和产品语义的关联,将非遗文化IP注入衍生品研发中,从衍生品的内容到形式都要体现津派非遗的文化特征,还要有产品设计研发的创新价值。
设计符号是设计过程中主要元素提炼物,不同类型或行业的设计行为都有各自的设计符号;设计符号为设计思考与形式表达提供操作手段。设计是造物的行为活动,符号是帮助设计传播信息内涵。设计符号学将产品设计分为3部分:语义、语构和语用;不仅表现产品实体信息:外观、色彩、纹理、材质、结构和功能等,而且传达设计内涵:历史、文化、艺术、故事和情感等。既用于产品设计,又用于津派非遗文化IP有效应用衍生品设计开发。
本文提出基于设计符号学,提取文化IP应用于衍生品设计的系统方法。对津派非遗运用设计符号学方法提取文化IP内在价值,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通过设计语义、语构和语用3方面,将津派非遗文化IP植入产品外观、装饰和色彩3个设计内容,实现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形式与功能表达的文化映射,增加衍生品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
产品语义是研究产品在使用中的象征意义,从外观设计反映产品用途和文化价值等;研究津派非遗文化IP,帮助了解其文化语义;应用于衍生品设计,增强产品认知力。产品语构是设计语言的构成方式,将产品形态造型、体量比例和色彩材质等元素,使用解构、排列、打散、组合等手段创造新产品;对津派非遗的一些品牌传统器物的特色元素进行意义认定,采取重构方式把认定有价值的元素注入衍生品设计中,提高产品设计执行力。产品语用是研究产品用户对产品需求意图和使用环境等问题,掌握用户文化背景和消费心理,由此完成产品设计;通过产品语用手段研究津派非遗文化消费群体的用户特征,可以完善衍生品设计与提升产品价值力。综上所述,以上3个方面解读设计符号学对津派非遗文化IP应用于衍生品设计的系统方法,通过“津有余”银饰品设计案例详细说明,为非遗文化衍生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津有余”银饰品是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项目,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剪纸的文化IP,采用设计符号学理论与方法,打造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见图1所示。
图1“津有余”银饰品设计制作解析
“津有余”银饰品设计语义是在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中提炼文化IP造型符号,提取杨柳青剪纸工艺形式元素,经过计算机图形辅助技术处理,形成银饰品设计符号“语义”。该实施:首先整理杨柳青木板年画与剪纸艺术中代表作品:“连年有余和万福攸同”等,通过电子无触点扫描技术制作电子数据库,运用ERP产品综合管理系统分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及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要素,将产品图形图像元素归纳成该非遗品牌的文化IP使用符号;再用计算机AI技术操作系统,进行图像描摹、轮廓化修饰、创建路径图形,建立及扩展矢量数据等;利用半自动化技术对矢量图形数据筛查,完成为CDR、ZBP、STL等分类格式电子数据,供后续产品3D快速成型、优化设计方案和电子数据测试等使用。
“津有余”银饰品设计语构是将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设计分3个模块:杨柳青木板年画与剪纸艺术的文化本体知识模块,工艺美术图形图像模块和产品设计表现技术模块。3个模块相互关联,为衍生品开发提供品牌文化传承依据、产品设计符号素材、及可行化表现技术来完成衍生品开发。该实施:整合非遗品牌文化重要知识点,如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剪纸艺术发展历史、文化地位、代表形式和技艺特色等;文化知识点是非遗文化IP的文化理论支撑,也是衍生品设计背景和影响力;再对非遗品牌代表作品数据采集、图形图像特征分析、提炼有价值的工艺元素等,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处理与产品设计融合,创造有文化传承和时代需求的非遗文化衍生品;最后采用2D图形软件与3D模型软件构成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平台,对衍生品外观、色彩与材质进行设计,符合现代消费者对文化衍生产品的视觉、触觉和意象的要求,帮助设计师完成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津有余”银饰品开发。
“津有余”银饰品设计语用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用户调研和用户体验,是现代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初衷。用户调研是针对现有文化衍生品的用户调研,采用现场访问、试卷问答和网上调查等形式获得用户对文化衍生品消费使用的意见及建议,该调研数据通过分析,总结衍生品给用户的使用感受及共性问题,作为“津有余”银饰品设计开发的决策基础。经过“津有余”银饰品的设计实验,用户体验设计实验品给予反馈,有利于新产品设计完善,解决现有产品的问题,提高该银饰品的实际使用效果。“津有余”银饰品作为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有津派文化产品的辨识力和市场销售竞争力,必须深挖杨柳青木板年画与剪纸非遗文化IP,提升产品的文化支撑力。使用现代科技辅助技术完成产品系统设计和用户体验服务整体工作,提高“津有余”银饰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认知、认可和认购,见图2所示。
图2 “津有余”银饰品展示图
津派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支有市井民俗特点的文脉,也是京津冀大非遗的主题之一,对文化衍生品设计开发有庞大的潜力。在文化衍生品开发中,提出基于设计符号学提取文化IP,应用于衍生品设计的系统方法,将津派非遗文化IP融入产品设计,提高其衍生品的文化价值。针对津派非遗杨柳青年画和剪纸艺术,通过设计符号学的语义、语构和语用3方面解析文化IP衍生品设计程序;并提出3个模块化设计:文化本体知识模块、工艺美术图形图像模块和产品设计表现技术模块,及用户调研和用户体验的数据分析技术。以“津有余”银饰品设计开发实例,准确论述“文化IP衍生设计理念”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非遗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