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430070)
“山间野花”阳新布贴诞生与具有浓郁楚文化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通过民间口口相授发展至今,并在1985年让世人得以欣赏其神采。此后,多个国内国际艺术展览以及媒体杂志也对其纷纷进行介绍。各个地域、国家的人们都被其所吸引,这使得对阳新布贴艺术特色的探究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间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会吸取多种民间工艺与一身,从而诞生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阳新布贴也是如此。融合剪纸、刺绣、镶嵌等工艺手法于一身,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楚风布制艺术。如图可见,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由来已久,可谓是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由于阳新人家中常留存有先辈传下来的剪纸花样,这个参照对象无疑对阳新布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制作时,人们往往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这得以使得其造型不拘于以往,独具一格。除了吸收剪纸的图样,也兼容了刺绣的工艺。刺绣和镶嵌工艺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完善和丰富画面,在其作用下,阳新布贴显得更为精致耐看。举例来说。如图二虎卧花丛花涎托,狮子的五官以及狮身上花朵的剪裁以及组合定位,虎爪、虎头和图案元素上的局部刺绣以及物件镶嵌。很好地体现出其多种工艺技法在阳新布贴上的融合。整体看似简单,却对制作者有着极大的考验。它不仅需要制作者技艺精湛,其主观成分和客观环境下的材料约束也是影响整个制作过程的主要因素,这也可以解释其颜色上的大胆创新和造型上的怪异迷人。
图1 图案造型来源(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提供)
图2 虎卧花丛(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提供)
阳新布贴的发展基本以深色布料为底,由于地理原因,与江西交界的枫林镇等部分区域的居民受到吴文化的影响,其清静淡雅、阴柔清婉的审美习惯使得在这片区域出现了以白色为底的阳新布贴,这种布贴不强调强烈的对比,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清新感。但从目前在民间收藏的阳新布贴来看,白底布贴极为少见,这也使得阳新布贴的色彩特点被总结被黑漆点金。从文化背景上看,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被楚人认为是万物的本源,最神圣的一种颜色。此外加之道教的“四神观”,北为朱雀,以火神之意,即赤,南为玄武,以水神之名,即黑,两者阴阳交融,具有吉祥调和之意。从地理环境看,楚地盛产原材料漆树和朱砂,加之将黑、红二色运用的最为透彻的必属漆器。从《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中就可得知,红、黑二色在禹时期的漆器上就已运用并成为了祭器的规定用色。黑是漆艺最基本的颜色,漆液氧化干燥后几近黑色,因此,中国自古便有“漆黑”的说法,“漆”与“黑”相互关联。随着漆器的不断发展,红黑的颜色也运用到了其他的艺术视觉表现上,阳新布贴也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运用黑色也有其自身原因,在实用功能上,黑色可以隔离灰尘,耐脏耐洗。在视觉效果上也能加强对比效果,黑色的衬托和白色的边缘增强了图案颜色的视觉冲击力和画面的张力。
由于阳新布贴属于手工艺品,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妇女们并没有条件接受到专业系统的美术造型训练,这使得在造型的剪裁和色彩的运用上,她们大多依据于经验或者主观想象,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原始的抽象美和万千的变化。以“凤鸟”造型为例,凤鸟自古被楚人作为氏族图腾,因此在阳新布贴上随处可见,可以更好理解这一独特之处。如图三分别是在法国拉斯科洞穴发现的17000年前的人类最早期绘画《愤怒的公牛》和完成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甘肃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堪称中国绘画鼻祖的地画,以及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大鸟纹样。可以看出,虽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但在造型上都有着简化抽象的野性稚拙之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早期艺术均带有巫觋气息,原始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其能与神灵相连,也造就了他们浪漫的艺术思维。再观察多个凤鸟造型,它们均来自于不同的人创作的不用类别的阳新布贴,图案纹样的刻画沿袭了早期简单概括的方式,不进行细节复制或者遵守比例透视,通过情感化的语言表达将最具代表性的特点进行强调。这些凤鸟由于饱含着不同制作者在剪裁中所融入的丰富情感,因此大多长颈高足、身形轻灵、体态活泼但却从不雷同,其极大的创造性不仅使得其姿态万千、独一无二,也具有原始的粗犷稚拙之美。
图3 原始造型(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提供)
此外,从图片中的凤凰纹样中,还能发现阳新布贴的用色十分有趣。由于当时制作条件的艰辛导致了材料的缺乏,阳新妇女只能在已有的边角布料中进行选择,这就使得凤凰的颜色无一相同,并没有依据常理而是利用现有材料加以制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配色,但是,虽然看似随意却也能看出冷暖颜色的交替使用遵循了一定的规律,这足以体现出制作者的品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
除了造型色彩上的大胆创新,其图案的组合定位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汉书•地理志》云:“楚有江汉窗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从这里看出,楚人有着浓厚的崇神尚巫思想。在战国中期的后半和战国晚期的前半楚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这时巫文化也完全渗透进了楚艺术中,就此也形成了巫文化艺术所独有的特点——大胆的扭曲与变形、完整性的表达、超越视觉表象的综合等。在文化的熏染下,人们打破常规,不考虑时空、事物结构、透视比例,在脑海里将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并表现出来。在一定的情感目的下,在对自然和神灵的尊崇下,开始对形象的塑造进行着自由而有规律的创造,反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独特的精神世界。从图四可看出,阳新布贴的组合定位方式,有直接将完整的两个元素上下拼接体现叠压关系,也有将植物直接成为动物身体的一部分,通常以植物与动物相结合最为常见,还有植物与人、建筑等相结合。再从整体上看,多种元素的空间布局也是被打乱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把制作时所创造的立体空间浮雕效果给打破了,从而产生一种既立体却又扁平的视觉感受。
图4 元素组合定位(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提供)
如今的阳新布贴已经从传统的婚嫁、宗教用途延伸到方方面面。在过去,女孩在十二、三岁便开始学习制作,到出嫁之日,将装有嫁衣制作剩下各色布角的“布角包”随身带走,以便给自己的孩子制作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贴画玩具。也可作为贺礼送给亲朋好友孩子满月或生日之时。当佳节来临之时,十来岁的姑娘就会穿戴漂亮的布贴披肩,披肩下镶嵌着的铃铛叮当作响,大人们则沿用阳新古老的习俗,给自己家中挑选儿媳。在这种氛围下,不仅布贴在妇女的手中代代传承,阳新人民也被一直被幸福的寓意所包围。“麒麟送子鲤跃龙门”马甲,其中水草寓意美好,龙门左右对称的桂花寓意科考摘桂,天鹊寓意吉祥。整个作品有意进行对称布局,麒麟送子、鲤鱼跃龙门巧妙衔接,表达从局部细节和整体结构上都体现了出制作者的祝福之意。
阳新布贴作为一个传承已久的民间工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不仅是对楚文化的沿袭,也具有独特的闪光之处。不仅体现出怪诞之味,也深藏着阳新人民的勤劳智慧,具有极大的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