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执行力?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的能力,它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三个层面的含义。在实际工作中,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少数领导干部还存在不愿去执行、不敢去执行、不会去执行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长此以往,势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重在执行。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过硬的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思路、蓝图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那么,领导干部过硬的执行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执行力是一种态度,它来自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大政方针、同样的任务要求、相似的客观条件,有的单位落实得好,工作开展得快;有的则落实得差,工作开展得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执行的态度认识上有差别。平心而论,执行里面有政治。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执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把抓执行、抓落实的根本点放到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的高度上,把抓执行、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上,把抓执行、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落实不迷航、不跑偏。
执行力是一种使命,它来自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度,也直接影响到决策部署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如果责任心强,就会不谈任何条件,不讲任何代价,不计任何得失,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把功夫用在抓落实上;反之,如果责任心不强,就会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往外推,遇到矛盾绕着走,最终只会让执行力大打折扣。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强化“高标准执行是本职、不执行是失职、执行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以避事不干事、当官不担当为最大耻辱,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执行力是一种本领,它来自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打铁必须自身硬。”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就没有务实高效的执行力。可以说,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从根本上制约着执行的效果,只有能力素质过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执行的实效性,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领导干部要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奋力书写赶考路上新答卷,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能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不断用新理念引领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善于“十指弹琴”,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能正确处理好上与下、内与外、主与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确保工作推进速度快、落地见效快、执行效率高。
执行力是一种自律,它来自领导干部的严实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或单位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往往提出来后只是热闹一阵,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缺少一种抓落实的过硬作风,没有把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一项一项地抓落实,正所谓“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空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坚持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领导干部提升执行力的必修课。作为领导干部,在推进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必须严字当头,实字为要,带头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抓反复、反复抓,对作出的决策、部署的工作、定下的事情,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样才能以严的要求和实的作风推动工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