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包含着为官从政的智慧,更蕴藏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规规矩矩走正道。《论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孔子问弟子子游,是否有心仪的人才。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规矩,不抄近道,没有公事也不到我的住所来。在凡事都追求速度的社会环境中,人人渴望能够抄近道、走“捷径”,希望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生理想、走向成功巅峰,但实际上真的有“捷径”可走,有近道可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做事也没有近道可抄,所有的路要一步一步走才踏实可靠,所有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干才货真价实。那些“众星捧月”的“捷径”,短期来看能让人“快人一步”,抢得先机,但长远观之却大多是“拔苗助长”的错误行径。“走要走大道,大道上阳光好。”年轻干部必须从思想深处明白“没有捷径可走”这个道理,自觉端正成长成才路径,把努力学习、踏实干事作为成长的必要途径,把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作为成才的必备素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同时,年轻干部成长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组织培养。要树立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注重多渠道、多维度、全方位考察干部,既看一时,更看一贯;既看唱功,更看做功。不仅要了解干部学过什么、干过什么,更要看干成了哪些事、干得怎么样,把干部考实、考准,确保真正选出那些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谋划工作有思路、开展工作有韧劲、推动工作有激情、落实工作有贡献的优秀干部,倡树良好工作导向。
认认真真观民意。民意评官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政治文化传统。《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的朱邑就因为受到群众拥戴,由“乡干部”一下子升为太守卒史;“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中的“召父”召信臣也是因为得到了群众的好评,由上蔡长直升到零陵太守。反之,也有很多官员因为群众评议太差而丢官。据载,汉成帝时,薛宣管辖的栎阳县令谢游是极其贪婪狡猾之人,为此,薛宣专发公函给谢游,开门见山地说:“告栎阳令,吏民言令治行烦苛。”意思是群众对你这个栎阳县令很不满意,都反映你施政无方,法令烦琐苛刻。于是,谢游被罢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何对待群众、服务群众,是检验干部的一杆标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对待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实不实、能力够不够、业绩优不优,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组织选拔干部,民情民意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年轻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距离老百姓最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要常怀为民之心,保持谦虚好学的品质,放下身段,与基层群众、基层党员打成一片,真正从群众身上汲取宝贵经验。要时刻牢记党的培养,感恩群众的支持,懂得知恩图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为民服务的情怀,主动承担职责、认真干好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清清白白当好官。明朝《水东日记》之中有件轶事,说的是,将军山云被派往广西任总兵,听说当地送礼受贿盛行,便问衙门里的老吏郑牢:“我亦可贪否?”郑牢答:“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又问:“若是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郑牢则回:“朝廷严惩贪官,要杀头你不怕,反倒怕这些人不高兴?”山云深以为然,在镇守广西十年间,坚持廉洁操守不变,终成一代清官。从落马官员的忏悔书来看,大多数党员干部在为政之初,无不是“一袭白袍”“一身正气”,但是随着职位越来越高、手中权力越来越大、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一些意志不坚定之人没能抵挡住“糖衣炮弹”的引诱,让“一袭白袍”沾染了“黑墨”,最终越陷越深。党员干部作风廉洁历来是组织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尺,也是一道不可触碰的“硬杠杠”。年轻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时刻把廉洁自律放在心头重要位置,做到慎始护好“白袍”,牢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道理,莫用所谓的“下不为例”自欺欺人,守得住第一步,把得好第一关,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岿然不动的定力,更要在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小事情上始终从严要求,筑牢“浪击身不斜,沙打眼不迷”的“铁身板”,坚决把“污墨”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