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超
1 引言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属于高师学前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课程,对未来教师对幼儿的教学和保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课程改革缓慢、专业发展时间短等问题的存在,《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这一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目的,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 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幼儿营养学、幼儿解剖学以及幼儿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教学,保证学生对幼儿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做到充分的了解,以便保证幼教工作的质量。但是,当前《学前儿童保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未能得到足够的优化,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当前课程的教学模式极为单一,教学中仍然是传统的课上理论教学和课后作业练习的形式,未能实现现代化的教学发展,未能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2 课程评价方式片面性强
当前高师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工作过分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以及兴趣等未能进行评价,影响了教师优化教学方式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优化教学模式,对《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有着负面影响。
2.3 原因分析
首先,当前高师教学中的教师较为单一,教师一般来自师范学校,教学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优化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其次,当前学科的教材和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重视理论性教学,忽视了现代《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中的卫生理论以及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养成,造成课程进行中缺乏足够的实用性。最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单纯的课程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实习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缺失导致了当前课程教学的难以发展。
3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3.1 优化自身对教学过程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儿童保育学》的教学中,教师的能力以及教学态度会对课堂的教学氛围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造成教学质量的波动。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保持自身正确的教学态度,认真对待课程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环境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其应当在课堂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优化课堂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习质量,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优化师生关系,进而提升学习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学前儿童保育学》的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加强自身对学前儿童保育学的知识储备,保证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学习和需求,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合理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2 教學贴近生活,借助教学情境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优化教学态度之外,教师也应当合理优化教学模式。保育学课程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强,因此,在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元素和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教材内容较为枯燥,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优化活动之中,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活元素,拓展教学过程的范围,创设具备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更为积极的完成教学活动,提升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程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其作为课堂思考以及讨论的主体,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补充生活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血液成分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白细胞的功能,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常见的感冒以及发烧等病症,倡导学生思考发烧对人体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优化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的引导,学生可以更为全面的理解《学前儿童保育学》的实践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索和使用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思考和探索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专业素质的养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3 借助合理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保育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如血液以及细菌等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进行直接的展示教学,影响了教学中学生的直观认识。在未来的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具或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向学生展示较为抽象的保育学概念,进而保证学生可以较为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感念,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推动学生的思维成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保育学中常见的解剖挂图以及内脏模型等进行展示,以此来向学生展示课程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借助挂图教具等工具,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课程中的内容。例如,在心脏循环系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心脏的模型以及不同的心脏结构图来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和途径,更为直观的展示课程中心动周期、心率以及血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心脏工作中压力较大的部位,并提升对各类病症的了解性,加强自身的保育学实践能力。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的展示循环等课程内容。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材料,并将其做成课件在课上进行展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个优势是其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展示课程内容,更为直观的视频以及动画保证了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身体循环等抽象内容,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质量。直观的课程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质量,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直观和形象化的学习优化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对现代高师院校的《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教学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3.4 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语言,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课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善用语言,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过程依赖教学语言完成,一般包括有声语言、形体语言以及问题语言等,在教学中,语言使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语言表达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具备活力和感情的教学语言可以提升课堂的氛围,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也要合理使用教学语言,保证和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优化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质量,教师应当使用清楚形象的语言来解释课程内容。针对课程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比喻的语言工具将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现实生活元素相联系,提升学生的理解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语言以及反问语言,以此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神经元的教学中,由于这一概念较为抽象,且难以使用现实手段进行解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神经元和现实生活中的网络进行对比。神经元相当于每个独立的网络用户,其共同构成神经网络,互相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借助形象化的比喻,教师可以提升学生对这类抽象概念的理解质量,帮助学生记忆课程内容,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质量。适当的教学语言使用可以提升教學过程中的教学效率,增强了文字等教学手段的效果,拓展了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接受的质量,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程内容。
3.5 将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建立反馈机制
在当前的高师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校对教学过程的优化难以进行。院校更为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体验,难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优化教学过程,不利于学前儿童保育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现代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当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中心要素。因此,在未来的院校管理中,管理者应当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的反馈,通过学生的意见来优化教学安排,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能力发展灵活设计教师考核机制,学生反馈机制的建设对优化当前的学前儿童保育学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院校应当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机制,更为深入的师生沟通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还方便了教师通过学生反馈来优化设计教学计划,教师也能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设计针对性内容,对优化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手段优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结合生活元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反馈机制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设计。
项目名称:阿坝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学前儿童保育学》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03056。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