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玮
摘要:影像的力量通过社群和社交以及移动终端释放量能,不断颠覆着传统媒体的生产和运营认知。无锡广电文化融媒体中心把15秒短视频运用于线下活动,为社区活动和品牌赞助赋能,掌握了流量主动权。
关键词:城市台 短视频 线下活动
城市台除了要完成常规的宣传任务之外,来自社区与商家的线下活动也成为营收的主流模式。如何在活动现场嫁接广电元素的技能,并突显出即时性、狂欢性、专业性和互动性,成为每一位活动执行者需要深思的议题。为充分挖掘社区的优秀文化,深入宣传和谐社区与文明家园,无锡广电文化融媒体中心携手冠名商与榜样社区,共同策划了“我们正年轻,幸福社区行”的主题活动。其中,短视频的制作、发布和转发成为活动一大亮点,得到了大家的点赞和认可。
短视频是内容逆袭的风口
短视频是媒体活动的准直播。如今,活动现场的花絮剪辑后播出,一般是相对滞后的,现场火爆气氛无法及时呈现。而有些手机直播虽然可以实现“在现场”的场景预设,但其存在的现场不可控性、用户政治言论敏感性、直播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使其安全系数很难把控。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的内容往往比较宏大,与“人性”相对缺乏关联,很难真正地打动人心。短视频的最大优势就是短小精悍且直击人心,在活动现场能够抓取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和场景,专业、及时、安全地提供可持续的优质内容,导入充满正能量的“流量”,不断创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产品。
短视频是社区文化的麦克风。不管是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还是2019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街道社区往往对一系列既反映时代主题又紧跟文化潮流,同时标签为有朝气、接地气、聚人气的线下活动怀有焦渴感。城市广电牵头搭台并策划执行社区活动,街道社区推荐节目,并组织市民参与观看;文艺群众登上载歌载舞的舞台,为党的领导唱赞歌。这些活动现场的精彩节目片段,街道社区负责人的感悟,围观居民的状态,都可以浓缩到短视频中。街道活动和社区文化加入短视频的运用,使得现场的发声更为到位有力,真材实料的信息含量、真情实感的情感含量、真知灼见的观点含量能壮大主流声音,也切实让街道社区的宣传报道工作实现平台媒体化和媒体平台化的“有效连接”。
短视频是商户人气的催化剂。商家既然选择了线下活动的宣传方式,也意味着广告推广是软植入。短视频在选取活动主体的同时,见缝插针引入商户元素显得自然得体,也符合当前碎片化的阅读场景和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在社交媒体时代,分享是社交媒体的核心特质。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众多短视频渠道的分享,商户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网红商家”和“网红产品”在一次次活动短视频的助推中深入人心。生活化、人性化、社交化,让短视频为商户赋能,产品和服务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通过分享、转发、点赞等互动模式实现从活动现场到活动场外的多次发酵升级,达到“流量变现”的传播诉求。
新闻人玩转“影像语言”
15秒长度是定量,极致画面是变量。平稳构图是短视频创作的基础,也是广电从业人员的内在基本功。如果不能保证稳定拍摄,则可以借助手机云台。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画面的极致感,在相机设置中,录制视频可以选取4K、60fps的制式,保证高分辨率且更流畅。15秒,秒秒精华,帧帧稀缺,越短的时间,越考验编导的创作功力,冲击力、表现力、吸睛感是拍摄并筛选素材的唯一准则。
二、垂直化精耕细作,入眼走心燃流量。转发率和点击率是鉴定短视频优秀与否的指标。按照微信朋友圈最新的标准,被分享和点击到一定的阈值,在朋友圈列表显示的视频会自动缩小。虽然低调呈现,但压不住反复被共享的事实。在市面上众多短视频编辑软件中,“印象——视频剪辑与创作分享社区”是一款优秀便捷的短视频制作APP。在编辑过程中,有一些细节需要格外注意,方能打造出精品内容。首先,短视频的声画要匹配,同期声与垫乐要和谐,有些垫乐除了选择开头15秒,整首曲子的任意片段均可使用,以合适为前提。其次,考虑到短视频一般在手机上观看,字幕和水印的添加需要讲究视觉传播艺术,既说清楚信息又不会显得累赘,所加标题的位置和大小、画面讲究分寸感。第三,滤镜作为常用的美化手段,要跟主题、画面协调,色彩建议选用偏暖色和高冷色,禁用单色和黑白等比较忌讳的滤镜色。最后,常规15秒短视频可用三组镜头表现,编辑成熟后可以尝试1—1.5秒一个镜头,连续快速叠加,营造目不暇接的节奏感。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内在画面逻辑,切勿出现同景别画面,每一个画面都要让用户感受到漂亮、创意、震撼和极致。
短视频不怕“小”,追求“邂逅感”。随着社会化营销的固化,流量越来越贵,难以触达目标用户,短视频的表现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为品牌注入了新鲜活力。然而,期望短视频火爆朋友圈,并不是想当然的随意之作,独特的视角、唯美的画面、动感的节奏、新颖的创意,成为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短视频受时间限制,排除宏观叙事,主题切口主张小而精,在一个原点上做足文章,赋予应有的特色,让用户萌发“亏他想得出来”的敬佩感。譬如,类似于“我们正年轻,幸福社区行”的主题活动,在抓取素材时候,可以小中见大,用几组特写镜头博得眼球,舞台场景与观众情绪可以依次切换,落幅画面插入商户信息,15秒的内容就有可能升华主题。当在场参与者看到短视频发布后感到超出预期,在微信朋友圈邂逅更多受众就不再是幻想。
电视团队下一个发展新路径
最新调查显示,49%的受访者每天花费30分钟以上浏览短视频内容;近两年来,100多个时政型、生活型、制作型、工具型及素材型短视频平台先后涌现,掀起媒体江湖新风潮。从自媒体到智媒体时代,一切转型的前提是对用户变化的体察:他们从昔日纸媒和广电的传统生产模式下逐渐迭代,浏览习惯悄然改变。面对以短视频为特征的新内容浪潮,须顺势而为。
随着短视频的蔓延壮大,传统媒体人逐渐认知到:打碎的电视节目不等于短视频,100秒微电影也非其同类;细拍慢剪的传统制作,有时不敌手机上的满屏弹幕;很多参数高端经验深厚的班底却无法俘获最通俗的普罗大众……新闻人需要打破原有思维,感知时代环境,保留核心技术手段,重塑線下传播生态,才有可能建构出多媒体背景下的“影像语言”。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