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绩礼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江西人民广播电视事业诞生七十周年。1949年5月28日,南昌新华广播电台(原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前身)正式开播。七十年来,江西人民广播电视事业伴随着、见证着新中国成立后江西这片红色土地的发展变化,也应和改革开放的号角日新月异。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我刊特编发一组稿件,重温江西人民广播电视事业曾经进行过的探索。回忘来时路,是为了未来能走得更远、更好,不忘媒体初心,牢记主流媒体责任。
有人问,岁月像什么?我说岁月像枚绣花针。它一针针、一线线,慢慢细细地将人生旅途一点一滴地描绘下来,然后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人生图,令人兴叹回味。
虽然人生终究要老,然而人生的事业却可以永远年轻。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瞭望塔上,回望江西人民广播事业一路走来的漫漫历程,我们似乎欣赏到一幅恢宏而细腻、缤纷而明朗的 《清明上河图》似的锦绣画卷,不禁让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南昌新华广播电台,它开播于1949年5月28日。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进军炮火中问世,它用最美好的声音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也是江西人民广播事业闪亮登场七十周年。江西人民广播事业在共和国的旗帜下耕耘,伴随着共和国一道成长。作为江西广播人,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七十年来,江西人民广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随着广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奋力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江西广播已由单一的综合报道频率,拓展到同时拥有新闻、城市生活、音乐文艺、交通、农村科技、旅游、财经等多个多功能、全方位、大覆盖的现代化系列化的广播媒体,包括采、编、播、控、营、管一体的广播阵容不断壮大,素质步步提升。宣传报道创优,事业经营创收,传播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成果丰硕喜人。通过卫星传输,江西广播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无所不工,每天用甜美的声音把新闻信息、欢乐和祝福送上蓝天,送给亿万听众,就像一面无形的旗帜飘扬在人们的心中。广播覆盖范圍遍及赣鄱大地,大江南北,直通五湖四海,收听率年年递增。
七十年来,江西人民广播事业薪火相传,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忠心耿耿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着力讲好江西故事,传播江西好声音。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为江西两个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加油助威,发挥了巨大的正能量作用。在众多的媒体竞争和融合中,江西广播坚持扬优揽胜,木秀于林,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不断增强。
我爱广播,因为广播是最迅速、最广泛、最便捷的传播媒体。在大学学习时,在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期间,我都直接参与了办广播活动或工作。说来真的和广播有缘,1984年元月,我有幸调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先后被派驻萍乡记者站、新余记者站,在记者站工作生活了十六年。
多年来,我在记者站孤身守营,单兵作战,靠的是对广播工作那份挚爱和热忱。我崇敬和循蹈新闻前辈的箴言:“脚板底下出新闻”。我经常迈开双腿跑农村,跑企业,跑街道,跑学校,跑军营,当然也跑机关,在那里了解民情社情,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在基层的反映,同那里的人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此基础上寻觅、捕捉和采写新闻,努力做到多写稿、写好稿,写出反映时代跳动脉搏,反映人民的新创造、新成就、新生活,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新闻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萍乡麻山,有个村子靠改革开放发展集体经济开始富起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我在农村走访中了解这一信息,立即赶在大年除夕,冒着风雪,乘坐村里拉砖的手扶拖拉机(人们戏称“专机”)进村采访,抢先采发了《萍乡电视普及第一村》这篇报道。稿件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大年初一的新闻联播中播出,村里人听了,高兴得加量燃放鞭炮贺新年。在新余,我乘车上百里,然后随乡干部翻山越岭二十多里,采访了全国“三八”绿色工程奖章获得者杨春香。见了记者,杨春香倍感惊喜,她对我说:“你是跨进这大山的第一个记者。”新余分宜有个大岗山,路远山高坡道多,我无意中发现采访线索,两上大岗山,采访了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精心守护国家山林的共产党员夏侯利,稿件《大山的儿子》播发后,引起强烈反响。当年,夏侯利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稿件被评为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在记者站,我常年奔波在外,几乎每年的大年除夕,还有很多节假日都在新闻采访中度过。
记者站偏于一隅,远离单位组织的关注和监管,但我觉得记者本身就是一个举旗人。我用双眼看世界,品时事,周围千百双眼睛盯着我,大小把我看成“范儿”。因此,在我心中时刻有组织、有纪律、有使命、有压力,这使我始终做到自律自励,犯规丢人的事决不做,偷懒耍滑的行为坚决抛弃。每天谨言慎行,使自己进入应有的工作状态。在记者站,我年年超额完成发稿任务,年年都有新闻作品获奖,年年都有一篇新闻论文发表,多次被评为省电台或省厅先进工作者,1998年荣国全省广播影视系统“三爱”十佳标兵称号。
在记者站,除了做好当地新闻报道外,我还经常参加由台里策划组织的一些专题报道活动。我们把这种采访活动叫“易地采访”,这既有利于拓展记者视野,锻炼记者采写能力,又有利于集中兵力创新创优,完成重大主题报道任务。比如,为纪念江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红军之路》采访报道活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组织《湘赣边界纪行》等。此外,还有江西全省农垦纪行、赣江千里环保行、江西国庆五十周年报道、江西主攻工业报道。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由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陕西、河北、广东八省市电台联合组织的采访活动等。这些报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声势较大,彰显了广播报道的优势,在听众中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我有幸参加了上述专题报道活动,这对提高我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红军之路》采访活动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出动了十多名驻站记者,兵分多路采访了近百位从江西出发参加长征的老红军老同志。我们几名记者先后到北京、上海、哈尔滨和南昌当地采访,在北京接受采访的有王震、康克清、何长工、郭林祥、孙毅、黄镇、康一民、梁必烈、舒同、贺晋年、宋玉林等老红军老同志。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我们通过写信与胡耀邦同志取得联系,他让秘书两次给我们打电话称赞《红军之路》好,并表示安排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遗憾的是,我们终究没有获得采访的机会。在《红军之路》采访中,老同志那种崇奉真理、坚定信念、不畏艰险、革命到底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坚定理想;艰苦奋斗、俭朴廉洁、不图名利、坚贞不移的高尚品质;平易近人、亲切和蔼、心系家乡故土的热血情怀,时刻感染和教育着我们,永远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军之路》采访报道活动历时将近一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产生了不少好新闻好作品。由我撰写的北京纪行报道《晚霞红似火,尤照故乡人》获得了江西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甄选为江西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精品。此外,在易地采访中,我参与采写的《全省农垦纪行》获得了全国广播好新闻二等奖、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全省主攻工业的系列报道《希望在工业》获得了全省广播作品一等奖。
日复旦兮,时不我与。我离开记者站已近二十年,其中退休生活已经十六年。我常常回忆起记者站忙碌而快乐的岁月,多么想回到一线,重操旧业,手持话筒听民声,激扬文字报国泰。遗憾的是定格的历史不能重来,但是积淀的记者生活却给了我许多人生感悟和职业真谛。我深感做一个广播记者的责任和荣光,要做好一个广播记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素养,而最主要的就是“三个忠于”和“一个突出”。“三个忠于”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实,“一个突出”就是突出广播报道特点。
一是忠于党,坚持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政治思想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它必须自觉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新闻舆论必须毫不迟疑地体现党的意志和主张,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及其工作部署。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若要人晓之,必先己知之。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学习,特别要学好党的理论,预先学习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党和政府的动向。我在记者站工作时,每天早晚最重要的事,就是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在自己發声之前,认真倾听党的声音,并把它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着力渗透、溶解到自己的新闻采访和报道中去,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讲形势,以提高人们继续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我在报道中另辟蹊径,请几位环卫工人讲形势,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街道面貌的变化、垃圾成堆的改变,有根有据、以小见大地讲述了国家形势和人民生活的好转。录音报道《环卫工人讲形势》播出后,得到许多听众和新闻界人士的好评。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私有企业和个体经济,新余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我在报道中引用了当时培养年轻干部的一句热词说,新余市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办法,鼓励发展私有企业和个体经济,一下就把报道做活了。这篇报道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中排在头条播出,收到较好的舆论效果。新闻工作要忠于党,就是要让新闻舆论上接天线固元气,新闻有了元气才有生命力。
二是忠于人民,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民性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理所当然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和中心,他们既是新闻报道的采访对象,也是新闻报道的服务对象。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做到心中有人民群众,报道有人民群众,报道的受众也首先要想到人民群众。新闻报道要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的新创造、新成就、新经验、新生活,点赞人民群众中的新人新事,倾听和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诉求。同时,又要敢于和善于直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丑陋现象,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当然,无论什么报道都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新闻报道的正能量作用。在新余有个省煤建处,他们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施工队,成功打入了三峡建设工地,也是江西唯一进入三峡的施工队,优质高效的工程建设得到了三峡建设指挥部的肯定。得悉信息后,我想方设法进入三峡建设工地采访,采写了长篇录音通讯《三峡工地的江西队》。稿件播出后,煤建处的处长跑了几个大型煤矿揽工程,煤矿的负责人说:“我们听了你的广播,真棒,我们的工程就交给你们了。”煤建处长高兴地找到记者说:“你们的广播能为企业加油助威,真棒。”在记者站我还采写了《某工商干部敲诈个体户》《某五金商店出售电器以次充好,职工自曝内幕》等批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的反响,为受屈的群众伸张了正气,当地的群众叫好,南昌、樟树的听众还写信给记者,要我到他们那儿去“曝曝光”。
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党的所言所行,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人民群众也是真心拥戴党的领导和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党和政府中的某个组织或个人也会同群众中的某部分人或者个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对此,新闻记者应该冷静观察,该出手时才出手,有话也要好好说,做到有理有据有利有节,帮忙不添乱,排难不添堵。新闻工作要忠于人民,就是要让我们的新闻舆论下接地气,新闻有了地气才长精神。
三是忠于事实,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尊重事实,还原事实,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属性和要求。查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应有的品质。新闻虚假危害多多,为人不齿,但作为新闻记者要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做到真实无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自己心无瑕疵外,关键就是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子沉下心,认真搞调查,边调查还要边琢磨。采访的新闻素材主体是否真实,细节是否可靠,与主体是否相关,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否合理,因果关系是否必然。其中特别容易乱套的是因果关系,比如一个地方生产上去了,经济发展了,今天要宣传改革开放,就说改革开放搞得好;明天要大兴干部好作风,就说这里的干部作风好。还有一点,记者采访新闻还要有全局观念,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报道可以点推动面,但切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还有的报道,采访的事件是真实的,但是报道的言辞夸张,给人真真假假的感觉。我在记者站采写新闻,始终笃信“踏破铁鞋有觅处,得来全都费功夫”。虽然不一定篇篇报道都是上乘之作,但坚决做到篇篇报道都是真材实料,每句话都是有根有据。有一次记者到某个主管计划生育的部门采访,负责人介绍计划生育工作的做法头头是道,但说到计划生育的几个关键数字吞吞吐吐。后来我通过侧面打听,知道该地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名声在外但有水分,于是我放弃了报道。长林机械厂原来是家军工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军转民,开始生产经营有些低落,我和另一名记者到该厂采访,发现该厂干部职工情绪饱满,对企业转轨的基础工作抓得很紧很到位,而且开始见效。于是写了一篇题为《蓄芳待来年》的通讯报道。报道因为实话实说,具有时代特点和较强的针对性和启示性,获得了当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工商杯新闻竞赛优秀奖。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是要让事实说话,让新闻真实可信中气足、叫得响。
四是突出广播特点。广播在与其他媒体竞争共存、融合发展中,既要坚持取各家之长,又要坚持扬独家优势。广播采录、制作、传播、收听都比较便捷,有利于发挥时效性强的特点。广播语言通俗易懂并力求简洁生动,因此能赢得更多更广泛的受众。广播用声音传播,带音响,报道的真实感强,因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它最鲜明的特色。突出广播特点,发挥广播优势,要采、编、播、控几道工序一起发力,通盘协作。记者采写新闻是第一道工序,记者出手快,文字精,录音到位效果好,是发挥广播优势,实现新闻创优的基础和关键,记者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学习,多磨练,多下功夫。在国家实施“七五”计划第一年的大年除夕,我到萍乡煤矿井下采访,刚过午夜零点,记者就对着话筒说:“各位听众,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新年好。记者在萍乡矿务局高坑煤矿井下离地面八百米的采煤工作面向你报道。这里是乌金滚滚的海洋,喧闹的地下城,英雄的煤矿工人正在演奏着一支支动人的迎春曲。”紧接着,话筒录下了“嘟、嘟、嘟”的风镐采煤声、煤矿工人与矿领导的交谈声,讲去年的生产成果、今天的战况,“七五”计划第一年的打算。出井后,我简单地洗刷和用餐后,“倚马”写稿,并马上乘上萍矿为我准备的小车直奔南昌,把稿件和录音交到预约的编辑手里。当晚,录音报道《萍矿工人节日坚守岗位夺高产》就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这篇报道广播特色鲜明,声音并茂,用声音描绘了时事,记录了时代,现场感、亲近感强,悦耳动听,获得了江西好新闻二等奖。这篇报道如果写成纯文字稿,就是一般化的应景稿,效果平平。新闻报道突出广播特点就是要扬独家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灵气,报道才显得鲜活可人。
昨天的广播今天成了回忆,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若使新闻变青史,这样的新闻必须是真实、重大、鲜活、有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广播是用声音传播新闻的,我们的广播拥有浩渺的空间,也一定拥有久远的未來。君不闻,我们的江西广播一年比一年精彩;君不见,我们的江西广播事业一代比一代红火。欣逢喷薄而出、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我们的广播乘势而上,大有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业爱岗的江西广播人自强不息,举旗奋进,不断开拓创新,辛勤耕耘,每时每刻都在播种希望,收获梦想。带着广播人的激情,让我们的声音走进未来。这是我们江西广播人的共同心声。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江西人民广播电视事业双双进入七秩、喜福临门之际,我深深感谢祖国母亲的抚育之恩、江西广播的培育之情,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盛世永泰,早日实现振兴梦;江西广播日就月将,年年胜出,前程无量。(作者系高级记者,先后任原江西省广播电视厅驻萍乡记者站站长、驻新余记者站站长)
责编:邵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