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凤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李克强总理提倡“工匠精神”,要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就课堂教学来讲,还主要依靠《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德育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走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在玩手机、打瞌睡,很少有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虽然听得很认真,但课下也不会复习,更不用说自主学习,教学的有效性很差。为此,笔者做了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原因。
(一)学生基础薄弱是客观原因
我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知识面狭窄,文化课基础差,不重视德育课程的学习,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比较弱。他们比较喜欢专业课,不喜欢文化基础课。初中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在中考中失利,不得不来到职中,属于被动式学习。
(二)教材脱离实际是主要原因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往往望而生畏。教材的一些理论相对完美与现实生活中仍有一定差距,学生不容易理解。教材面向全体中职生,对学生地域间的差别性欠缺考虑。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在生活常识、社会见闻方面明显弱势,学习本课程难度大。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突出《职业道德与法律》在不同专业的工作岗位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传统是根本原因
部分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教学设计不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而是为了自己好教而设计。甚至有的教师把德育课上成了文化课,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根据专业工作岗位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恰当整合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直至不教而教。生本教育提出,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感悟,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也就是发展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感悟。《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学习的内容从道德到职业道德,再到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理论性强,难度比较大,这就更需要开展生本教育。生本《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特点。
主体性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高效地学习。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学生的好学,要充分考虑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如何把学生的学转化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形成感悟。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他们不仅要有道德知识,还要有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要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在项目教学,实习实训中,在深入社区、工厂,在与厂长、会计等企业管理人员交流中,引导学生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职业德育法律的价值,体验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生本教育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能自我实践和调节,来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一个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分工,有合作地互助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小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相互交流,促进知识生成。
笔者在深入研究生本教育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广州市中职德育教研会组织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建设、《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学习,也参加了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如下基于生本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策略。
(一)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即使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进行教学,也会有所区别。因为每个专业的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同、所面临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应用情境也不同,所以教学设计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既要充分考虑教材、教学大纲、学习评价,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专业特点、认知规律。从而形成目标明确、方法得当的教学设计。
(二)发挥主体作用,指导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课堂。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出发,恰当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有两个重点,一個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前置作业,一个是课堂教学的学生自主活动。
前置作业设计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活动有效实施关系重大。前置作业要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动脑,课前独立地思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正是生本教育主张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具体体现。前置作业的设计一定要简单、根本、现代。简单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作业难度,使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能力地投入学习。根本是指作业的内容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易于学生感受知识,理解知识。现代就是利用好现代信息化资源和技术。绝大部分学生们都是“网中人”,教师要把“手机”“网络”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用具。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网络化时代让他们拥有了更多可以了解新鲜事物、自我学习的机会,甚至是与大城市孩子相同的接触面,扩大了他们见识面。所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手机、网络不仅用于娱乐,也成为学习的助手。
教师活动设计的原则是活动方式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要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这就要求活动设计既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知识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喜欢的活动。活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要思考活动如何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如,职场礼仪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角色扮演法开展职场礼仪表演活动。前置作业是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使用手机搜集职场礼仪资料,设计职场礼仪活动小品,总结职场礼仪特点。这样,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就会早交流,课堂就会精彩。学生经历了职场礼仪过程,探究了职场礼仪的特点,学习效果也就会明显。
(三)突出感受体验,开展情景教学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为目标的。如果只是罗列教材内容,就缺乏说服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开展情境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可以使高大尚的职业道德理论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感知和顿悟,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可见,教师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自主自觉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时,老师创设的情境就一定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该注意到青春期的女生平时对校服有诸多挑剔,对仪容仪表要求也有诸多不满。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这样开展情景教学:首先,让学生扮演幼儿园教师,自行设计幼儿教师的正、反方面形象,体验幼儿园教师的仪容仪表对做好教师的影响。然后,回归学生角色,设计中职学生的正、反方面形象。学生们一会是热闹的扮演者,一会是安静的旁观者,通过体验和观察领会仪容仪表的价值。
(四)强调交流研讨,组织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交流研讨、思维碰撞、生成知识、团队协作的重要形式。首先,学习小组建设是小组学习的前提,小组长的培养、组员的搭配,以及学习激励机制都要有所谋划,有助于小组合作的形成。其次,小组学习与讨论的问题是学习质量好坏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比如,服装专业学生在“依照程序维权”的学习中,通过教学案例“小李在表姐夫的服装公司上班但被拖欠工资,多次追讨无果抱走3岁外甥跳桥讨薪事件”进行小组研讨“维权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小组交流研讨分析事件,再七嘴八舌交流生活中相关的法律案例。青春期中,同伴影响作用大,通過同伴学习营造了学习气氛,让个别不愿参与的同学不知不觉中也加入。同时,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们之间通过互相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小组学习,职业道德、法律问题成为学生们课堂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并形成习惯,这对于他们团队意识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组学习,让法律问题落在实处,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让法走入学生心中。知法、懂法、守法,源自于对法律的敬畏,学好法律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更好地成为法治社会中的一员。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必须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放在首位,让学生们不仅理论感知,更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付诸行动。今天在学校学会认真学习的态度,未来在职场上会更好地达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今天在学校培养学习能力,未来在社会更好地提升职业能力。今天在学校迈开一小步,未来在社会中才能踏出一大步。只有学生们点点滴滴的努力,才有机会构筑我们的“大国工匠精神”“法治国家”。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