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斯骅 张安 周金明
以德治国,国无德不兴;以德树人,人无德不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力度。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青年强,国家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从“分数满当当、脑袋空荡荡”之类的信仰空虚,到“90后遭遇‘中年危机”之类的精神早衰,再到“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之类的“基因蜕变”,虽然都只是少数现象,但道德信念弱化、软化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德育教育的滑坡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考进高中优质学位,而选择就读中职,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任重道远。中职德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认清当前形势,没有正视这一现实,如果还是采用过去的简单教育方法,那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立德树人,德育不仅要传播理念、传播思想,更要立人,塑造灵魂、塑造新人。正所谓“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学校只注重技能教育不重视德育教育,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青年,则可能适得其反。蔡元培就曾指出德育缺失的后果:“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可以说,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关键一课,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取向养成。做事先做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德性修为不好,其他方面虽好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建设教育强国不能脱离立德铸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亦需要在加强德育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能奋斗、敢担当的时代新人。在中职德育工作方面,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认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既从社会需求出发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又看到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德育的需求,把做好中职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德育教育,积极探索有前瞻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新路子。
(一)学校重“技”不重“德”,“德”与“能”难以一碗水端平
现代社会很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过分看重学生的技能水平,而忽视了其道德素质的考量。企业的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大量中职院校为了使学生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注重技能教育,忽略综合素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技轻德”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出现“妄自菲薄”现象,因学历问题出现不自信
中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无法进入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才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加上学生对自己认知不足,自信心不强,造成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再加之近年学校扩招,竞争激烈,很多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条件上放宽,学生素质相对过去来说有所下降,部分学生人格不成熟,致使出现了“难教”“难管”的实际问题。
(三)德育教育方式单调、手段落后,与新时代德育模式“脱轨”
很多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存在内容单一、手段落后,不注重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在讲台上兴趣盎然的灌输,学生在下面做“低头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没能很好地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课堂。
(四)德育内涵不断扩大,让德育工作者“不知所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选择的内容增加,使得现在德育工作者内容要不断充实,手段要不断创新。如何突破原有的德育工作瓶颈,使之教有所成,学有所得,成为很多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成为摆在中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如何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三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思考的新课题。实践中发现,学生技能不足可以通过强化培训获得,一旦思想道德出现问题,就会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硬伤”,因此中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德育”上。在这方面,湛江中医学校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德育教育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识一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展德能教育,倡导“德能与技能并重,德能为先,一专多能”的育人理念。德能教育是提升道德素质和做人做事能量的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具体措施是“三抓三为”。“三抓”即抓理念、抓明德、抓做到;“三为”是以孝道感恩为入手、以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大医精诚》为抓手、以礼仪为外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推行,学生在潜移物化中得到了正能量的熏陶,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学习生活、学会了孝道感恩,学生更加谦恭有礼、诚实守信、仁爱善良。其中,在德能教育基础上,学校首推“三礼德育”,来强化德能教育带来的成果。
“三礼德育”,分别为入学敬医礼,敬业医匠礼,以及毕业成人礼。其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为设计范围,以第一年入学为起点,一年固定一礼,配合学校“静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景观,刻上传统国学文化内容,三年三礼,实现“动静结合”,以贴近学生的感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熏陶,受到教育,并在感动中学会感恩,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一)入学敬医礼——引起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基本态度,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十分重要。宅德仁心,在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可以激发他们的求学热情,为了生命的重托而不倦钻研;可以完善和升华他们的品格,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而入学敬醫礼正是为实现学生对生命敬畏这一目的孕育而生。
入学敬医礼作为入学教育第一课,面向刚入学的新生,学校以“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打开学生对医学的入门认知。“知”,是让学生在入学敬医礼当天,由学校领导对每一位学生颁发特制的“大医精诚”荣誉徽章以及代表“悬壶济世”的小葫芦作为入学礼物,旨在勉励学生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医疗技术,具备高尚的医德,培育“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担负起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神圣使命;“行”,则是通过让学生“过医门”,举行《希波克拉底宣言》和《南丁格尔誓言》的宣誓活动。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的仪式感活动可以对医学生的整个三年学习生活具有导航性的作用,“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医学生的终极目标,让新生对刚刚扬帆起航的学生生涯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方向感,勇于担当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守门人。
(二)敬业医匠礼——唤起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提倡“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必备的精神,从业者对职业敬畏、对业务精益求进、认真细致,作为医疗行业,应认真履行工匠精神。
对于中职医学类院校学生而言,二年级尤为关键,正是处于有学知识固技能的关键时期。湛江中医学校专门为这一时期即将迈向实习岗位的学生精心打造敬业医匠礼。通过医学生身穿白大褂,在专业指导老师的领誓下,进行庄严的《大医精诚》宣誓仪式。学校德育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中,运用具体案例,可观可感,操作性强,与其他高校和医院交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依托湛江社区大学成立的健康养生学院,以湛江中医学校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为基础,整合湛江中医学校师资资源和社会技术力量,例如聘请全国、省、市一批知名的中医专家教授作为健康养生学院的客座教授,借助这些名医名家丰富的资源,开设形式多样的“健康大讲堂”等进行健康养生专题知识讲座,开放各种的中医适宜技术体验,让学生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专家教授的敬业爱岗、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
(三)毕业成人礼——激起医学生的筑梦之魂
进入新时代,按照上级要求,各地各类学校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并结合当地本土文化和实际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各地成人仪式活动的吸引力、教育作用和时代意义,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要求的具体体现。中职院校学生的毕业,刚好处于学生人生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就读生圆满完成所有学业。抱着希望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二是学生刚好满18岁,正式成为合法公民。毕业,意味着校园生活的结束;成人,意味着社会磨练的开始。因此,毕业成人礼应呼而出。
毕业成人礼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跨越成人门,就意味着学生将告别天真,融入社会,走向成熟;告别小我,完善大我,奉献社会。挂梦想彩带代表两个“想”——“念想”与“梦想”,让毕业生写下自己未来的方向,一份挂在校园的梦想园,寄托对学校的“念想”,另一份收存在校史博物馆(湛江中医药博物馆)封存,方便毕业生若干年后回访了解自己当初在校许下的“梦想”多么美好;向恩师献花并拥抱,感恩老师三年的栽培和教诲,让毕业生懂得感恩文化、体会到恩师心血,而教师则回赠毕业生毕业徽章并亲自挂扣,象征着毕业生走出校门要“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增强毕业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毕业之际学校还向每人赠送一份毕业生在学校参加“三礼德育”的纪念光盘,通过学生离校后回看自己在校“三年缩影”,拉近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18岁成年后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不可或缺,德育文化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着力点应为“德能与技能并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深化中职院校德育工作改革,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坚持点上试验,面上推广,各中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成功之路不只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条条大道通罗马,选择中职院校,也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符号——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社会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终极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