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华
隨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课程逐渐成为课程发展的主流,成为各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以中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运输作业实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教育技术”和“教学生态”为抓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信息化课程建设新范式。
(一)聚焦教学内容内涵品质:技术关联政行企校师生,规范育人标准
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前提之一是标准化,为了更好地对接社会人才需求,抓准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精准育人,我们积极搭建与省物流协会、市物流协会、市知名物流企业沟通的桥梁,并通过市产学研工作室,规范政、行、企、校合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使政府、企业、行业更多地融入教育教学中,监督人才培养的过程及质量,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行企公众号,将社会需求及时、动态带入课堂,从而促使教师重构知识体系,建立教学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使学生明确职业能力。
基于《运输作业实务》的课程标准,我们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重新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情自编教材——《运输作业实务》。该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内容呈现结构化,章节呈现模块化、层次性,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脉络,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举一反三。
(二)聚焦课程建设支撑保障:顺应技术发展,建设标准化基础
1.三维匹配寻最优,多样组合奠基石
信息技术对课堂带来的革命是教学形式的改变和教学手段的丰富。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化课程建设,我们基于不断发展的技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种类进行统计、分析,更新,并根据中职生的基本学情及认知规律,将三者与教学内容进行三维匹配(图1),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为核心,教学技术为依托,教学方法为路径,教学手段为载体,教学资源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
经过近十年的反复摸索与实践,基于技术、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形成了顺应技术发展,灵活多变的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组合形式,为学生的“学”创造了无限可能。
2.打造原创资源,整合优质资源
为了更强有力地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不断完善符合教育教学需求的软硬件条件,打造智慧教室,变革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自建了包括微课资源库、课件资源库、在线题库等11大教学资源库,整合了包括交互类虚拟仿真资源、教学软硬件、延伸学习资源、行企公众号资源等。如此庞大、开放、协同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更加精准化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得以生成,这使得师生不再满足于零散的数据和信息,而是更加期待获取结构化、可视化、情景化的知识,他们可以借助这些知识生成更加丰富的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形成更加高阶的思想状态和更加主动的认知投入。
3.基于数据信息,实现因材施教
为了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学习服务,我们依托云平台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对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评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对师生的思想、认知、能力、行为等进行全面刻画,从而建立学生档案库、学习过程库、学生作品库等特色资源库和数据库,以便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更好地关注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
4.技术助力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逐步打造基于云平台和活动的发展性、形成性评价,我们渴望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课堂参与度等方面的良性变化。因此,我们积极结合作业、作品、实操成果、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综合检验学生是否达到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我们积极打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深信,通过如此多维度的信息化评价体系,学生能够更宏观、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自己,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聚焦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优化以技术为引领的教学生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界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生态作为与教育实践发生直接联系的区域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变革。
1.教学生态主体角色的变革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生态进一步体现了教育对受教育者个性的释放,对人性的回归,对教育规律的尊重。3信息化教学生态坚持以生为本,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能量消费者变为能量生产者,在这里,师与生互为镜子,相互塑造并不断改进。
2.教学生态运作模式的变革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逐步形成了基于五段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学生态(图2),该生态依托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库和精准反馈的教学数据库得以可持续发展。在这里,线上的碎片学习和线下的系统学习通过五段式教学相结合:线上学习以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信息和能量进行加工、处理、储存,使学生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下交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创设实训情境,开展课堂研讨、实操演练等多种活动,使信息和能量的转化方式得以多元化、个性化,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内化来自外部世界的客体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线上线下的有机串联,使学生在碎片化知识和实践化项目的结合中,参与到生态运转的各个环节,完成对知识图谱的系统化构建。
五段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图3)是该生态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在此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数据库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深度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序构建知识体系。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课前-课端-课中-课尾-课后”的有效促进,允许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限制,让不那么自信的中职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在有趣的交互设计中,有更广阔的渠道学习新知、掌握新知、应用新知,并在友好的合作探究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3.教学生态价值内涵的变革
优化信息化教学生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吸收、分解已有经验,有效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数字世界的生存能力和信息化素养,这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下,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生态的内涵与意义。
(四)聚焦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建立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我校是省首批教学诊断与改进示范校,通过教学诊改工作,实现信息化课程建设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一)建设精品资源,打造成体系资源库
这十年,《运输作业实务》课程依托不断变革的教育技术,形成符合教学需要的软硬件条件,建成了315个教学资源和153个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活动库为“教与学”的多样化碰撞创造了条件。此外,学生学习档案、学习过程记录、教学效果评价、作品集等也被有序地归纳和整理。紧跟信息化教学的步伐,我们还进行了原创资源的开发。这接地气的微课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切实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他们日后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二) 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生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基于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技术;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在运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过程,重视多元评价激励,重视人机交互設计,重视学习分析技术;它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德育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最佳效果。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学生、同行们的认可。
(三)以研促教共成长,分享交流育硕果
在课程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教学资源与优秀教学团队“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策略,为此,我们依托市产学研工作室,积极参加培训、申报课题,撰写论文,连续多年培养学生获得省技能竞赛奖项。
经过近十年的奋斗,我们理清了中职《运输作业实务》信息化课程建设及应用的方法和途径,在新时代下,我们必将紧随政行企发展趋势,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能够迎合产业发展需求,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此我们将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资源,不断探索实践。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