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VR+新闻”作为新型新闻形态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是未来媒介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从设计理念来看,“VR+新闻”数字报以虚拟即现实的时空融合体现沉浸式传播的强大优势,以新闻互动与知识传播为受众呈现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体验。在说服效果层面,“VR+新闻”以引发新闻共鸣与意见传播为主要目的,利用新闻内容引导受众交互行为,潜移默化中塑造新闻价值与传播品牌。
【关 键 词】“VR+新闻”;数字报;设计理念;说服效果
【作者单位】高冰, 绥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5.022
现今的数字报大多停留在对纸媒传播的数字代替阶段,导致大数据资源中隐匿的新闻价值利用率较低,大量无规律、零散的信息资源“被数字化”导致数字报陷入专业混杂、新闻失真、规模繁多的误区并产生了庞大的“数字垃圾”,降低了数字报的权威性与新闻号召力。
2018年12月25日,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VR+新闻”重点产业建设推动现有数字内容向虚拟现实内容过渡,利用VR技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升级需求,并以提升体感设计达到创新文化传播目的。对数字报而言,只有紧密结合“VR+新闻”创新设计理念,才能实现数字报的完美蜕变,从而获得最佳说服效果。
一、“VR+新闻”的应用前景
VR技术的诞生,对传媒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VR技术融入新闻报道诞生了“VR+新闻”这一新兴概念。 “VR+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新方式,赋予传统新闻有趣的“沉浸感”,突破了传统新闻在距离和空间上的局限,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同时,VR技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传播“超能力”,可以让使用者进入一个非常奇妙的虚拟世界,但又让人觉得很真实、很立体。VR不仅可以把“远处的”的场景“移动”到眼前,使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干预场景。正是基于VR的这些特性,国内外诸多学者把VR当作“超媒体”技术的核心支撑来研究。
2017年7月,我国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鼓励社会文化机构构建互动体验空间,以VR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与共享知识的互动性与趣味性。2018年12月,《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现有数字内容要向虚拟现实内容过渡。这标志着VR技术正式进入我国社会文化传播渠道,“VR+新闻”也逐渐成为新技术代表并担负着巨大的社会服务职责。
目前,“VR+新闻”大致形成四种主体形态,即以移动便携设备为交互主体,以云计算平台为内容主体,以感知与可穿戴设备为富体验应用主体,以融合交通与智能工具为思维超体验主体。从应用行业来看,旅游、文化创意、影视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领域已经逐步引入“VR+新闻”,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VR+新闻”作为一种新型新闻形态,对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经济繁荣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童芳认为,VR作为公共机构发挥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不仅加速了社会媒介的发展进化,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变革中形成一种文化诠释与价值增益的社会作用力,为打破行业时空限制、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形式提供了可能;还将传统信息资源的价值空间不断延伸拓展,模糊了“媒介内”与“媒介外”界限,以嵌入式体验满足受众或行业消费者的信息诉求。
二、“VR+新闻”数字报的设计理念
1.沉浸式传播设计——虚拟即现实的时空融合
数字报的核心是数字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实现,以创造情境优化用户体验。
传播情境设计理念是沉浸式传播设计的基础,西方学者 Price 和 Anderson认为,沉浸式传播作为未来主要的传播形式,需要充分调动阅读者的多感官互动,以深度沉浸提升阅读体验。这要求数字报在直观再现、动态演示与图文并茂的传统数字替代技术上再度升级设计体验,将阅读者与阅读环境纳入设计范畴,通过全方位、立体式VR技术的运用,打造穿越新闻发源地的情境体验,并根据视觉识别系统分析读者阅读时长、阅读内容,以“VR+新闻”打造虚拟现实阅读情境。
Gartner发布的《2019年十大战略科技发展趋势》指出,未来的沉浸式传播是基于“VR+新闻”支撑下的人与数字世界的沉浸体验过程,这意味着沉浸式传播将成为媒介设计的主流,数字报在沉浸式传播体验中不断提升新闻话语权。在虚拟即现实的时空一致性传播情境下,受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而不是通过文字或视频形式被动接受信息或舆论引导。这种情境设计为碎片化阅读带来了新闻价值的增益效果,沉浸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在传播情境设计上,数字报需要根据“VR+新闻”模式进行媒介设计,即利用沉浸式传播促使用户体验渐臻完美,从而提升媒介公信力。“VR+新闻”作为数字报转型升级的方向,不仅要重构媒介设计理念,还要具备超媒介设计思维,利用有限的媒介渠道实现无限的沉浸式传播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李沁教授认为,沉浸式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是未来所有媒介功能融合与效益创优的最佳路径。因此,数字报要不断扩宽媒介设计思维,打破传播的时空隔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数字报的知识体系与社会服务水平,将所有媒介作为用户体验终端,利用媒介的强大传播影响力满足阅读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虚拟即现实的时空融合,以无边无际的沉浸式传播最大限度体现数字报的新闻价值。
2.交互式体验设计——新闻互动与知识传播
“VR+新闻”背景下的数字报设计需要凸显交互式体验设计的重要作用,这是决定数字报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别纸质媒介的本质所在。“VR+新闻”通过交互式体验设计,使受众不断与新闻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互动沟通,并在互动中获得信息满足。
如英国《卫报》2016年开发的VR客户端,不仅可以让受众在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报道中第一时间进入虚拟现实新闻现场,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与新闻人物对话, 甚至任意切换视角,从记者角度出发参与新闻传播活动。这表明“VR+新闻”背景下的数字报在交互式设计体验中凸显两个核心要素——新闻互动与知识传播,即通过互动环节的设计让受众感知新闻,参与新闻。这种以视觉、听觉传达和触觉感受的体验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新闻生产方式,将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和发展过程交给受众,互动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
此外,“VR+新闻”还最大限度扩展了数字报的内容广度及深度,在交互式体验设计中不断通过虚拟现实创新知识开发实现新聞内容增值。如《纽约时报》在2015年便利用二维码技术对数字报中的各新闻要素进行知识拓展,让受众在新闻互动体验中感受到知识传播的魅力,从而赋予数字报全新的知识服务功能。
据IEEE计算机学会(IEEE-CS)的《2019年十大技术趋势报告》,VR的泛媒介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已然出现了“VR+游戏”“VR+旅游”等方向。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认为,当5G时代来临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商业部署将会进入规模化阶段,在超越4G峰值速率近百倍的技术手段下,交互式体验设计将会获得更大成功。届时,无论是虚拟现实情境,还是人工智能信息流,都将从数字新闻向“VR+新闻”过渡,沉浸式、交互式设计也会愈发成熟,从而为受众提供无与伦比的新闻互动体验与知识传播乐趣。
三、“VR+新闻”数字报的说服效果
1.内容与行为互动——新闻共鸣
人工智能将虚拟与现实进行时空融合,让受众在“VR+新闻”的拟态情境中以主动行为获取新闻内容,从而产生新闻共鸣。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曾提出,大众传播与受众态度相互影响,情境被认为是重要影响因素并具有“预告与警示”的作用。这是因为,大众传播是一个新闻传播机构向受众进行信息灌输的过程,把关与议程设置等手段都会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真实度。而在“VR+新闻”时代,新闻传播由“中心化”转变为“再中心化”,多极传播中心弱化了新闻传播机构的权威性,受众可以在情境中主动选择新闻传播要素并与之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双向传播关系打破了以往新闻内容与受众行为之间的绝对关系,新闻内容再也不能以传播偏好强势说服受众并影响其接受行为,而是在新闻保真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受众参与。这种平等地位让情境因素不具备任何说服效果,也不会促使受众态度改变,而是让受众在新闻阅读中不断产生沉浸感、交互感,从而产生新闻共鸣。
“VR+新闻”颠覆了新闻生产与加工模式,重构数字报的叙事表达手段,从而让受众在新闻共鸣中不断探究新闻本源,用户体验成为“VR+新闻”实现说服效果的有力工具。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实验教学中心的黄俊香认为,新闻传播的叙事过程与表达手段是影响受众新闻共鸣的重要因素。在“VR+新闻”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内容把关与议程设置功能不断弱化,信息资源的呈现手段由单向视媒、听媒向体验式知识媒介转变,表达手段不再是语音、文字、视频、图片,而是基于虚拟现实的体感形式。这种内容增值体验充分发掘了受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产生沉浸感从而引发新闻共鸣。
由此可见,“VR+新闻”的说服手段并非强势转变受众态度,而是通过知识创新服务与沉浸式、交互式体验达到新闻传播与知识服务的目的;说服不仅是过程,也是结果。
2.价值与品牌塑造——意见传播
“VR+新闻”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其本质是通过意见传播实现新闻价值与传播品牌塑造。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潘晓婷表示,新闻是建构现实的重要方式,在“VR+新闻”的重塑下,传统新闻呈现方式与传播形式早已被符号重组与现实建构,数字报不再由权威的传播机构掌握,而是回归媒介本身,以客观、公平的信息传播与知识共享重构新闻价值与传播品牌,从而实现媒介公信力提升的目标。
卡尔·霍夫兰认为,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媒介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本身,而“VR+新闻”时代,数字报可以凭借人工智能实现对受众群体的重塑,利用多媒体、传感器、全息影像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发新型阅读模式,将传统的文本、影音、图片形式转换为富媒体形式,其信息功能不仅没有因把关或议程设置被削弱删减,反而在“VR+新闻”下实现知识增值。这表明“VR+新闻”的说服目的是为了给受众提供更多知识服务,从而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完成传播品牌构建,而非强制性地改变受众意见或态度。
“VR+新闻”的意见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而是利用多元化社交媒介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传播,受众可以直接通过“VR+新闻”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参与新闻传播的全过程。这种“受众—新闻”的模式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主观影响因素,受众可以直接接触新闻事实,不再需要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传播失真。与此同时,数字报也无法利用意见领袖左右受众态度,而是公平公正地还原事实真相,为受众提供实时公共领域空间,从而实现自我探寻新闻价值的初衷。
四、结语
人工智能的多领域发展催化了媒介进程,更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设计不断拉近受众与媒介之间的距离,开创了数字报的发展新面貌,其本质是“人与媒介的交互延伸”。作为一种新型新闻形态,“VR+新闻”将虚拟即现实的时空融合、新闻互动传播设计理念融为一体,以新闻内容引导受众行为,并以此重塑新闻价值与传播品牌,实现媒介公信力建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张宁,Miguel Baptista Nunes,李俊炀. “VR+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古籍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9(4):29-34.
[2] 童芳. 娱乐与教育并存:文化遗产类VR设计[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6):148-154.
[3] 辜晓进. 新闻业的VR正在被AR取代?(外7则)[J]. 青年记者,2019(13):86-87.
[4] 孙庚. 传播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黄俊香. 叙事创新表达 传情引发共鸣——央视《新闻联播》2017年春节期间节目采编特色述评[J]. 电视研究,2017(7):39-41.
[6] 潘晓婷. VR新闻中的真实边界:符号重组与现实建构[J]. 当代传播,2019(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