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期,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品格的现代出版人热切关注作为儿童教育重要环节的儿童读物出版。该时期儿童读物编辑思路清晰,儿童读物出版的繁荣景象和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交相辉映,在中国出版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关 键 词】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人;图书市场
【作者单位】詹斌,江西高校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5.008
一、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的特点
民国时期,人们思想比较活跃,社会文化较为多元,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出版和发行各种读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出版事业由此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1917年至1922年6年,共出版期刊1626种,平均每年出版期刊271种[1],大大高于民国最初五年平均每年创刊91.4种的水平。这个数据表明,出版事业在当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书出版的整体发展促进了童书板块的异军突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儿童书局等出版的童书达数千种之多。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道:“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此间出版的教育类期刊、儿童读物等,体现了五四以后社会和部分有志之士对儿童的关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民国时期出版的儿童读物主要有三个特点。
1.从儿童出发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许多爱国人士提出“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观点,提出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2]。于是,国内越来越多期刊的出版重点开始倾向儿童读者。
1922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先后创办的《儿童世界》和《小朋友》是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儿童世界》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文学的主体意识,向儿童呈现包含图画、歌谣、故事、童话、寓言等数十类题材的文学作品,真正创作儿童所喜爱的作品。中华书局于同年4月出版的黎锦晖主编的《小朋友》,本着“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3]的办刊宗旨,刊载了许多接地气的儿童民间故事,独具民族特色。自此,儿童读物真正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为儿童服务。
2.质与量并驾齐驱
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前夕出版的儿童读物有文艺类、音乐类、科学类、自然类等,品种繁多。这一时期的童书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其中,商務印书馆作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对儿童读物的出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儿童书局等共出版童书达千种之多。1935年生活书店编写的《生活全国总书目》附录了一份《全国少年儿童书目》,该附录在书后罗列了价格、出版者等,通过统计出版者项得知,当时参与儿童书刊出版的机构数量至少在50家以上[4]。
3.瞄准市场推陈出新
抗战时期,儿童读物出版受到沉重打击,敌占区的儿童读物出版出现低潮,但是根据地和大后方儿童读物的出版如火如荼。抗战胜利以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儿童读物出版重回春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北新书局等一批老牌出版机构推出多种类型的儿童读物,其他中小出版机构也不甘示弱,瞄准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共同为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贡献力量。
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民国时期的儿童出版物对少年儿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想、塑造人生观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教育理念上,儿童读物出版紧跟当时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博士的“儿童本位论”思想,如当时影响范围最广的两本儿童读物——《小朋友》和《儿童世界》的办刊宗旨都体现了“儿童本位论”的思想,旨在增长儿童智慧,培养儿童性情,陶冶儿童情操。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兴趣,丰富了儿童的生活,还重视家长和儿童的共同参与,对认识儿童价值和开发儿童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些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主体,以丰富多样的书籍来为儿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出版理念和教育理念,值得借鉴和发扬。
二、民国时期儿童读物出版人的执着与坚定
民国时期涌现了以张元济、王云五、叶圣陶、陆费逵等为代表的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现代童书出版家。他们不务虚名,以开启民智、振兴国家为目的,执着于为中国童书出版事业奉献自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让现代出版人敬佩、感叹之余,更觉得有必要以此为镜,从而自省、自勉和自励。
1.责任为先
1934年起出版的《幼童文库》是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王云五先生称其为“创造性出版物”。该套书共200种,包括故事类、社会类、科学类内容,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在阅读这套书中度过童年的。该套书中3500余幅图画全是手绘的,即使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过时。2011年,海豚出版社对这套书进行再版,依然获得读者的青睐。民国时期类似这样的童书还有很多,这些图书工程浩大,不仅出版耗时多年,还耗费众多出版大家的心血和精力。如果出版者不是平视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负责地去做好编撰、出版工作,怎能为社会奉上如此经典的儿童读物呢?
2.甘于奉献
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条件非常艰苦,印刷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即使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商务印书馆,也有超过一半的编辑月薪在50元以下。很大一部分课本、漫画、故事书、插画都是由当时的名家亲自书写绘画而成,要得到印刷读本,必须经历漫长的手工操作过程。即使这样,出版者仍坚持初心,为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儿童读物竭尽全力。
3.勇于创新
民国时期的童书出版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与创新,使得民国时期的童书出版焕发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一大批经典童书随之涌现。其中,《开明国语课本》堪称佼佼者与代表者。
《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创作,丰子恺先生绘制插图,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它的成功在于出版创新。一是编辑思想的创新。叶圣陶先生在编写此书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儿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增强儿童对真实事物的切身感受,使儿童乐于阅读和学习。二是编排体例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在编排上以单元为导向,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便于培养儿童整体学习的能力。此外,文后还增加了一些练习,以提高了儿童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编辑内容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在选文上十分重视与生活相结合,追求实用性,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选文内容涉及儿童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交通出行、劳动锻炼等,范围非常广泛。四是版式设计的创新。《开明国语课本》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而且插图几乎占了大部分版面,这在当时童书的版式设计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些插图对图书内容做了最直白的解释和说明,不仅便于儿童理解、学习汉字,拓展想象空间,而且有利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给新时代出版人的借鉴与启示
民国时期童书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张元济等现代出版家的卓越出版实践,给现代出版人诸多启示。
1.责任重于泰山
童书是面向未成年人的特殊精神产品,童书的内容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反观现在,教育和文化虽然进入高速发展期,童书出版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多,但“不走心”的儿童读物依然存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学习、吸收知识的阶段,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儿童读物既是图书编辑的责任所在,也是国家、家长之重托。童书出版人所肩负的使命超越了工作本身,因此不但要做,而且必须做好,做出成效,才能无愧于编辑的神圣职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紧扣时代脉搏,出版了一系列少儿主题畅销图书,成为童书市场的一股清流。如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的《抓捕错别字·借力救人》一书,就是在认真审视自身责任的基础上,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精心打造的小读者学习汉字的良心读物。该书入选“江西省2019年暑假读一本好书”目录,首印20000册上市1周即售罄。
2.质量需千锤百炼
高质量童书不可能轻而易举得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投入和功力。现如今,市场对童书的需求大大增加,把握机会,发挥吃苦耐劳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本童书的出版才是童书编辑之道。童书市场调研员不妨多去童书市场走走,深入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作者不妨多上点心,在传统文化上汲取精华;编辑不妨多些细心和耐心,在选题策划、稿件处理上认真负责,把好图书质量关;美术编辑不妨多思考和创新,让装帧设计一眼就能抓住小读者的眼球。只要所有童书出版的参与者都能吃一点点“苦”,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精致而富有营养的童书。
在这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彩乌鸦系列”图书堪称典范。为了出好这套书,该社领导率领责任编辑专程访问德国青少年文學研究院,与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后,这套书入选的作品均由其甄选,确保了图书的品质。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引进出版这套书整整用了8年时间,累计印数达1430万册。为打造从书品牌,8年间,该社领导和编辑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之后,中文原创“彩乌鸦系列”也顺利诞生,部分作品版权还输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彩乌鸦系列”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引进—借鉴—原创—走出去”的全新模式。
3.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随着童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童书品种不断增多,出版社的童书要想从中脱颖而出进入读者视野,并成为读者的首选,关键在于创新。即突破既定思维,善于从读者需求变化发展的曲线中捕捉读者的优势需求,抓住读者需求的延长线,让创新贯穿童书策划出版的全程,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
当前是童书出版最好的年代,也是童书出版创新最好的时机。童书出版创新主要体现为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在内容与编排体例、文字和图画、文本与图书品相的结合中,寻找最易为儿童所接受、所乐见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元素丰富、提高童书的表现力。一是要在内容上创新,在结构编排上巧妙构思,让“老”东西焕发出新生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锻炼孩子思维、激发孩子想象力。二是要精挑细选,在版权引进体系和产品线上创新。三是在童书出版载体上创新,除了运用传统纸质载体,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加载VR技术,给图书装上发声装置、配上视频等,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非常喜欢用一只绿色小恐龙的表情包,这只小恐龙就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创婴童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小不点”。据统计,“小不点”表情包用户触达10万余次,这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婴童分社创新出版引发的连锁反应。“小不点”系列童书从2017年4月诞生至今,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家长的认可,是因为其在出版过程中始终践行创新的理念。一是内容创新。“小不点”系列童书提倡亲子共读,不仅设计了儿童阅读内容,还专门设计了家长阅读内容。二是传播媒介创新。“小不点”系列童书开设了亲子阅读交流群、微信公众号、故事会、表情包、语音课、抖音号等,婴童分社的编辑把“小不点”系列童书当作品牌运营。每个编辑都是品牌经纪人,从选题策划到宣传推广甚至发货,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须考虑周全。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童书出版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专业的少儿出版社,还是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甚至是越来越多的民营出版公司,都在少儿图书策划出版上发力,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在童书出版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学习、借鉴民国时期出版人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创新思路,对出好童书、出精品童书大有裨益。
少儿出版是“根的事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为少年儿童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营养的出版物,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是童书出版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还是童书出版人的职责与担当。新时代背景下,童书出版人应不忘初心、携“童”前行,直面现实、勇于创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话语和新技术,敢于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童书市场寻求突破与变革,出版一大批有个性、有内涵、有市场竞争力的童书精品力作,完成出书育人的崇高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叶再生. 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王泉根. “五四”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4]蒋风,韩进. 中国儿童文学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吴永贵. 民国出版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