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川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优化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透过教师发展视角,通过剖析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可知,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肯定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调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同时,必须以现代化教育观念作为方向指引,不断完善作为顶层设计的高校教师培养制度,不断改革作为发展手段的现有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80-03
自从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发展以及教师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经过一系列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优化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相较于以往注重师资力量扩充的高校师资改革,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今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关注点。
一、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相较于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潘懋元教授将高校教师的发展分为一般与特殊两种形态。一般高校教师发展涵盖所有在职高校教师,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使教师在专业化水平上持续提高、不断完善”,相当于将高校教师群体置身于终身学习体系之中。特殊高校教师发展则专指“初任教师的教育,能帮助初任教师较快、更好地进入角色,适应教师生活与生活,并且敬业、乐业”[1]。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属于特殊高校教师发展范畴。基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有必要在现代化教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拓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改进继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为同时具备“知识型的教师、反思型的教学者、有效能的沟通者、有责任的教育者、自发的学习者、合作型的工作者”[2]等多元角色特征的高等教育工作者。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状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不仅学生数量急速攀升,大量院校也通过院校合并、新增专业等方式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缺口亟待填补。针对师资力量短缺的普遍状况,全国各高等院校大多采取积极引进人才、扩充高校教师队伍的方式来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群体的有生力量。但在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青年教师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一)青年教师入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面对高校师资力量短缺的普遍现状,各大高校积极引进人才,扩充师资队伍,大量刚走出校门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走上讲台,“短、平、快”地填补了师资缺口。但由于高校教学工作需求,新入职教师大多越过“助教”阶段,直接走上讲台,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新入职的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难以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过早过多承担教学工作不仅不能帮助青年教师尽早适应新的高校教师身份,反而容易使他们为进入角色而陷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忽视整体教学工作的宏观建构,出现“为教而教”现象,从而拉长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入职适应期。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其职业发展无益。
(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書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育者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语境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而在现有培训制度下,我国高校对新入职教师培训规划的科学前瞻性不足,培训力量薄弱,多采取职前集中培训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重视度不够,甚少对其进行专业发展规划。岗前集中培训普遍存在重短期业务技能、轻长期业务养成的问题,内容泛泛且易流于形式。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短期的职前培训无法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长效的专业发展规划。如何完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效果依旧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参加培训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新入职教师培训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的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截至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高达1[∶]17.52[3]。面对始终存在的师资供需矛盾,往往需要一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主讲工作,才能够保证高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持续发展。一方面,教师抽身参加脱产培训容易打乱周期性教学工作的正常节奏,影响教学效果。现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也因此多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培训实效,使受训教师难以实现应有的提高。另一方面,过重的工作负荷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工作动力不足,工作热情降低,过早出现职业倦怠感,从而缺乏主动参与教师培训的能动性,影响其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已有三十年,为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培训体系一直沿袭的是高校教师培训的理念与实践,如何将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转变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成为高校教师培训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启动已逾三年,不仅赋予了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更加丰富的内涵,而且开启了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发展的新方向,开拓了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体系向发展体系的模式创新之路。当然,这种对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方面的有益探索,有待进一步优化、落实和推广。
(一)结合实际进行课程预设,优化培训结构
从近三年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的课程安排来看,其培训内容多为提前预设,导致在培训的过程中无法与参训教师在培训需求等各方面实现良好契合,无法即时生成参训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培训内容的预设性强,无法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对象的不同进行生成,是教师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主要表现之一。在2016年河南省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中,内容预设情况突出表现在具体课程内容方面,如首期参训教师均为文科类教师,但课堂案例不少都是理工科类的,给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带来一些困扰。随着培训经验的不断积累,培训内容逐步完善,能够较好地贴合参训教师的学术背景和专业发展情况。
(二)优化培训课程内容设计,增强培训实效
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的开展将高校教师培训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打破了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各大高校各自为战的局面,并持续规范和优化培训课程设计,但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培训内容侧重于对教育理论的讲授,实践性内容占比较少。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理解、内化,偏重理论的培训内容难以让参训教师对先进理论形成深度认识。学习了“渔”的方法,却缺少对应的“渔”之实操,这就减弱了理论培训的现实指导意义。而通过访谈调查,参训教师也普遍反映并不愿意接受单纯理论的培训。另一方面,在部分培训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讲授内容交叉、重复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培训效果。
(三)建立培训效果管理机制,加强评价监督
高校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评价无论对培训的出资方——政府,还是对培训的具体组织管理方——承办院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对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准确的掌握与评价却并不容易。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采取“专题讲授+实践教学+返岗教研”相结合的混合型培训方式。这种一体多面的培养方式打破了以往的扁平化培训模式,但如何检验参训教师的学习成果仍需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在集中培训过程中,培训班对参训教师不具备强制约束力,针对缺勤等问题缺乏足够有效的约束措施。而另一方面,在返岗教研阶段,项目承办方难以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考核,也就不易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督。不过在国培示范项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省已逐步推出结合各地实际的培训考核方式,如组建返岗教研工作检查组,采取抽查部分院校的方式,通过到校调研、听课评课、观摩调研等方式对各学校的返岗教研工作实施后续跟踪检查等。
四、进一步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素质直接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要一环,关乎学生发展、科研发展、学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需要不断完善作为顶层设计的高校教师培养制度,不断更新作为发展导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理念,不断改革作为发展手段的现有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一)以教师发展政策作为制度保障
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政策从多视角逐步向直接的专业发展主题回归,高校教师发展进入专业化阶段”[4]。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同时也强调,要“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其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为提高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性项目的通知》,旨在帮助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为今后的教师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而“改变部分高校新入职教师未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就走上讲台的现状,建立健全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随后各省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各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实际,实施高校新入职教师省培示范性项目。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省市、高校开展相应的新入职教师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以现代化教育观念作为方向指引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既是高校教师培养制度改革的先导,也是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顾明远教授将教师的成长的路径归纳为“理想信念,实践反思,学习提高”[5]。在外在培养方面,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更新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推进培訓机制创新,为建立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在内在发展方面,则要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强化发展自律动力。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多元化角色,肩负着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传承文化等多重任务。“形成和具有教师发展自律动力, 既是教师发展的目标之一, 又是教师发展实现其发展目标的极其重要的推动力, 它对教师发展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6]随着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各门学科逐渐交叉渗透,高校教师只有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强化发展自律动力,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才能真正做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现自我革新。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提高专业发展能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除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之外,更要以“立德、好学、创新、笃行”[7]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三)以培训模式创新作为发展路径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必须结合高校教育人才发展实际落实顶层设计,探寻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在继续推进落实“国家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等措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实效的同时,还要贯彻国家高校教师培训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家级教师培训模式和经验,开展省培示范项目、校级培训项目。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启动后,各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实际,相应开展高校新入职教师省培示范项目,如河南省在国培项目三大内容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模块,突出对青年教师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安徽省、广东省等围绕国培示范项目内容模块,设置高等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教育教学技能等课程和教研实习。各高校积极组织新入职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之外,要继续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在优化高校师资结构的基础上搭建校级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根据青年教师在入职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通过完善“传帮带”机制,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帮助新入职教师深化职业认知,提高教学技能,规划发展道路,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五、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优化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透过教师发展视角,通过剖析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可知,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肯定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调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同时,必须以现代化教育观念作为方向指引,不断完善作为顶层设计的高校教师培养制度,不断改革作为发展手段的现有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论纲——理念、内涵、方式、组织、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7(1):62-65.
[2] 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6-58.
[3]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4] 方明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回顾与反思[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8(5).
[5] 顾明远.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N].中国教师报,2018-01-10.
[6] 卫荣凡.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J].大学教育,2012(12):1-3.
[7] 黄小华.为国育才,铸就梦想[N].人民日报,2018-06-2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