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2019-09-20 05:24吴玲纪元霞谢世清邹丰才高泉
大学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吴玲 纪元霞 谢世清 邹丰才 高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普及。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呼声不断增强,这要求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施教者培养过程与大学生参与过程相结合,真正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等应用型人才;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62-03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意味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将更加显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将更受重视,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将得到很大提升,高等教育事业将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201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倡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型人才,即高等应用型人才,这体现了国家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西方国家大多学校很早就开设劳动实践课,要求学生参加各种社区及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他们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而且还要让其参与其中,体验情感,并促使其养成自觉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人才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吻合更加凸出,因此注重学生自身实踐能力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重大关注点。

一、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在演讲中说:“人们老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说没有任何秘密,我最大的秘密就是促成教学和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年轻人引入大科研知识领域。”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将知识的传播、创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而当代社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且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且还要有快速应变、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加迅速地适应社会发展。

在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达到几百万人,一方面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用工荒,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人才要求不匹配,这些人才未能契合市场雇主的需求。在当今这个知识化的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与人才对科学知识的拥有度是呈正相关的,但是从现状来看,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以及高科技的开发与创新工作的人仍然是少数,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来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的腾飞。本文所阐述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还需掌握过硬的本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并且能够进行适当的知识创新,加快科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世界银行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与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研讨会上,加利福尼亚的一位教授卡斯特斯做了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大学: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The University System: Engine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World Economy),他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分析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美国硅谷工业园区,在硅谷里有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旁边有伯克利大学,围绕着这两家大学分布着三千多家高科技产业,还有很多研究所、研究机构,它们与当地的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使得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更好地开展,同时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活力注入,这样可以促进两者的相互协调,共生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前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我国劳动者的涵养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快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进一步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集群趋势下逐步深入专业集群,明确专业方向,使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形成与技能匹配针对性更强、时效性更快,真正促成技能形成与技能匹配、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调机制的建立。

二、高校教育现状的理性反思

(一)学生:思想的过度解放导致大学生活的颓废

进入大学,对许多学生而言都意味着一种解放,没有了高中时代紧张拼搏的学习压力,没有了高中课堂上繁杂的学习任务,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这种完全放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少了很多斗志。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大量社团社交实践活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大学里的考试比高中要简单得多,经常是考试前几周突击一下也能考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都会带着同样的疑惑: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有没有用或者对我以后的工作有没有用。种种原因使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必要那么拼命读书,久而久之,大学生就变得越来越颓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也越来越迷茫。

(二)教师:教学宽松自由导致难以对学生准确把握

大学里的教学是开放自主式的教学,与高中相比 ,一方面,老师一般上课铃响后才进教室,下课铃一响就走。授课老师一般不认识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彼此相互深知。另一方面,老师们也不像高中时候那么严肃,讲课一般也是讲完就行,不管学生是懂还是不懂。此外,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一般很少留作业或者思考题,即使布置了,如果学生没有完成,也不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三)学校:有些管理措施未能真正落实

大学的学校管理更倾向于自由化和个性化,所以难以形成约束力。部分政策措施也仅仅停留在口头或书面形式,未能得到强有力的贯彻落实。比如学校对待考试作弊现象,措施上规定一旦抓住就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学位,但事实并非如此。再如,学期中的期中考试,也就是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进行,这就就导致了抄袭、替考等现象十分严重,未能起到检测学生学习的作用。

(四)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仅仅是走走过场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虽然有的也有实践教学,但这些仅仅停留在参观实习层面。学生到企业后,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匆匆而过,有的根本就没有去实习,只是找个单位盖章而已。比如有个教学实习,仅仅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而学生写这些论文大多是从网上抄袭来的,根本没有去亲身实践。再加上近些年诸多高校盲目追求招生规模的增长,忽视了实践条件的改善和科研项目的研发,使相应的实践条件处于慢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这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呈下降趋势。

(五)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到位

我国的很多高校在学科门类上追求大而全,希望能囊括所有的学科门类,因为他们认为学科门类齐全在人们心目中是学校综合实力强的象征,这样在招生的时候就能借助学科专业齐全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但是,社会经济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会不一样,这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一样。因此,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应该与地方产业结构相结合,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以便使高校的学科链与企业的产业链实现灵活对接。

三、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设计

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与文化传统,完善与改革相关的政策、机制和模式,全方位、综合性地建立起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原则

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即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遵循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经济市场的运行规则,使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科学化。应用性原则是指我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应用性原则,即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当地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类型和地方特色,也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让高校与地方企业联合培养,互惠互利。

2.动态性与需求性相结合原则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而且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因此,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上需要与时俱进,紧随动态性与需求性原则,根据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和现实社会的需求性来开展培养。

3.地方性与国际化相结合原则

地方性是指高校发展要立足于地方,结合本地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的人才,为社会服务。国际化是指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结合国家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迎合国际需求,努力培养既懂外语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由于现在人口流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国家与国家之间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国内毕业生选择走出国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建立国家化的专业认证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使他们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设计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才流动越来越快,对人才需求质量越来越高,要实现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历史文化传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着手,全面完善与改革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机制和模式,切实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宏观层面:着眼人才培养政策的完善与改革

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自由宽松的人才政策环境。政府需要从宏观上来把控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社会参与、校企自主”的良性互动结构,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相关高等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體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合作机制,以更好地向社会输送优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协同创新,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建立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联盟机制。同时,需要呼吁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等对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状况进行适当的监督,以督促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真正契合我国的市场需求。

其次,有关部门需要制定激励社会企业积极投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高等院校是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地,而企业则是应用型人才的接收地,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产教融合基金、创新创业风险基金并进行政策贷款担保等,积极支持区域对口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使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与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吻合。

最后,积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科学园区,努力创造实践机会。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竞相借鉴美国的“斯坦福—硅谷”模式,比如,日本建立了筑波科学城等二十多个科学工业园区,英国建立了剑桥工业园区等二十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法国、比利时、爱尔兰、以色列、韩国等也都开始建立由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科学园区。我国台湾效法美国的硅谷,以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为依托建立了新竹科学园区。因此,国家的教育规划应该为高校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提供平台,使其培养的人才真正与时代接轨。

2.中观层面:着眼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与改革

首先,在科学研究考察的基础上制订合作发展规划,形成协调发展机制。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在组织层面的体现,这决定了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面向我国社会。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需要统筹协调产教关系。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专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注重研究本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对高校的学科专业的影响,并及时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再者,国家及地方各部门需要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施行、运转、评估和监督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或制度,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更加制度化。这样,在制度和规划相当完备的情况下,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周末或空余时间到相关企业实习,在指导人员的教导下实际动手操作,同样,企业也可以派相关人员到学校做相关讲座,指导学生参与有针对性的实践。

其次,应该保障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国家应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明确其主体性的职责,积极支持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将合作育人纳入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估中来。另外,还要对参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督导评估与问责,并对实习生发放相应的实习津贴。同时,高等院校自身还需要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切实提高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3.微观层面:着眼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革

首先,我国的高等院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新时代对社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要有敏感的市场洞察力,自觉发现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通用范式,以此实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其次,需要完善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身建构。我国高等院校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与我国的社会经济产业链相适应,同时又要满足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和时代变革的创新链需求,只有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还可以通过选派大学生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设身处地接触企业的生产一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点,加快知识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学习模式。只有经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

最后,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横向和纵向维度。 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横向维度上,以“知识、技能、素质”为主线,建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論基础、突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纵向结构上,根据学术性、职业性和应用性相统一原则,完善产教融合高效运行机制,保障产教融合推动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欣然.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J].药学教育,2009(1):5-8.

[2] 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5):69-73.

[3]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5] 陈衍,郭珊,徐梦佳.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加强 “双一流 ”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40-42.

[6]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培养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