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林
摘 要:初中生应能够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文章以文言文断句为切入点,结合中考要求,探讨文言文断句的技巧方法和规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读懂浅显文言语段,准确断句,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断句复习;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2-0053-02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阅读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和技巧。2017年福建中考考纲新增加了“能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多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断句练习。中考考察浅显课外文言文,有向高考接轨的倾向,难度系数增大,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内文言文断句训练,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断句的重要性,通过较为细致的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手段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師应让学生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师说》有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这是古人学习文章的第一步。因为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排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是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所以传授给学生一些断句的方法显得相当重要。
(1)抓住常用的虚词标志。常用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如“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而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常用句末语气词“也、焉、兮、耳、矣、与(欤)、哉、乎、耶(邪)”等后面可断句,如“非人哉/ 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还要关注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文言文中“故”字是连词,起承接作用,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此外还有“岂、苟、纵、纵使、向使、是故、是以、于是、无论、至若、继而、然则、虽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如“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是时”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文中有虚词的地方往往需要停顿,可据此断句。
另外要抓住“曰”“言”“道”“云”等对话标志词。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道”为标志的提示语,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以《咏雪》课文为例:“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可在文中找出“曰”字进行断句训练。
(2)借助修辞与骈句。借助文言文的修辞与骈句两大特点来断句:讲究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修辞;骈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散文中也有,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含有排比、对偶、反复等),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例如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这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又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此句运用了骈偶句。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句子的修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观句式,看结构。古人十分讲究行文的音韵美和文辞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使用修辞手法和一些特定的句式,所以可据此定句逗。文言语句的节奏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判断句式如“……者,……也”(有些省略“者”或“也”,有的是用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其他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下面以反问句式“不亦……乎”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对此句,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再有,划分句子结构时要注意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还要在断句中注意结构对称,如“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设计问题带动生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探寻文本的断句规律,活学活用,从而能准确进行断句。通过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应考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归纳总结,在授课中充分挖掘文本知识,由课内文本上升到课外文本,注重给学生搭设平台,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以致考。
根据《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的要求,学生应能够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例如,教师可以选取部编版七年级上《咏雪》为训练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读——感——断——评”教学模块,训练学生的断句能力,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明确文章思路,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中考题目,通过这些题目指导学生练习文言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应考能力。以“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2018年·泉州中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发语词,注意句式的对偶表达和判断词“者”的用法,从而顺利断句;以“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2017年·福建中考)为例,要启发学生理清结构,注意“以……为”的用法;以“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2018年·福建中考)为例,要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如“写”在这里指的是绘画的意思,很多学生以为是写字写文章的意思,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教师可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学以致考的目的。另外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点评交流,分享学习乐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文化自信,从而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学生要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正确掌握文言文断句方法,通过学习断句,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教材以打牢基础,多读经典以培养语感,经常练习以提高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江鑫梅.基于中考语文试题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16(12).
[2]邱根秀.从中考命题特点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把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3]刘慕玲.例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六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1).
[4]李燕.近十年河南中考语文命题研究(2008-2017年)[D].信阳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