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球
摘 要:语文教学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很重要,但言语形式更重要,这是由语文本质属性决定的。明白了这一道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不辨重心、不分主次的现象,进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从言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言语形式的内涵、注重言语形式教学、注重言语形式教学等方面,对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关系;内涵;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3-0052-0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学设计往往抓不住重点,主次不分,课堂教学往往偏重言语内容而忽视言语形式,将语文课上成其他性质的课,教师往往“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语文教学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因而,明确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具有教学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教学实践上的应用价值。
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很重要,但言语形式更重要。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是言语形式的基础,没有言语内容就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为言语内容服务的,但言语形式也影响言语内容,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言语内容。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的交际性、实践性、操作性,是技能和能力层面的内容;而人文性则是语文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是人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
首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言语形式是言语实践的凭借,言语形式掌握程度是言语能力的标志。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对言语形式掌握的结果。当然,语言工具的使用,也就是言语形式的运用离不开言语的内容,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要在言语形式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对言语形式的掌握,纵然有很丰富、很高尚的内容,言语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和实现。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正表现在言语的形式上。其他学科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言语内容的讲解和传授上,不需做言语形式的解释。而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却集中在言语形式上,言语形式的训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第三,言语内容是不可胜数、复杂多变的,而言语形式则是有限、可以穷尽的,从这个角度看,突出言语形式的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旨归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第四,从语文知识类型来看,言语内容属于陳述性知识,而言语形式则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正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急需开发和不断开发的课程知识。
由此,我们可以说,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言语的形式更重要。
言语形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指表现言语内容的所有形式,包括方式、方法和手段。具体说,从表现形式看,言语形式有口头语、书面语、肢体语言。口头语主要是通过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表情达意;书面语则通过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组成一句句话,一句句话组成句群,一个个句群组成段落,一个个段落组成篇章而表情达意,也就是说,从一个个标点到字词的选用、句式的选择,再到段落的组成和结构的安排,最终形成篇章都属于言语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等也是言语的形式。言语形式还涉及语法、修辞、逻辑和文章学等领域。
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对言语形式的研究,而注重言语内容的理解,最终使语文教学远离语文课程本身。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经常会出现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过分注重言语内容的阐释和扩展,过分注重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的现象。教师一节课似乎讲了很多,但仔细一想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讲;学生们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实质上就触及到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焦点问题:语文到底教什么?
语文到底教什么?由上面的分析已经看出,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那到底“教”什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已经达成一致的看法是“教方法”,以不变的“方法”应对万变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应着重教给学生形成言语内容的言语形式,而不是主要教给学生言语内容。当然,在言语形式的教学中,言语内容也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饱含激情的纪念性散文,其情感复杂,有痛心、关爱和惋惜,有愤怒和痛恨,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是一篇很好的人文教育材料。于是很多教师在做文本分析的时候把培养学生爱憎情感当作教学的唯一目标,由课文中体现的情感生发出类似的历史事件的情感,再由历史事件回到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所产生的情感,一路讲来,激情澎湃,学生们也似乎受到了感染,慷慨陈词。然而,等到课后再回头想想却觉得有所不当,似乎少了很多东西,似乎这种性质的课不仅仅应该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而应该出现在政治课上、思想品德课上、历史课上。一句话,这种课实质就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那么,《记念刘和珍君》教学重点除了上述情感目标之外更重要的目标在哪里呢?一句话,要把教学重点放到对言语形式的分析理解上。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形成“痛心”“关爱”“惋惜”“愤怒”“痛恨”的表达形式。例如,“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中华民国十五年”为什么不说成“公元1926年”?两种表达形式(言语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言语内容)大相径庭:“中华民国十五年”情感的矛头直指段祺瑞执政府,带有强烈的讽刺、指责和控诉。而“公元1926年”则是客观的记述,不能体现主观的情感。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尝试言语形式的对比研究,就能让学生们深刻领会情感的表达形式;如果不做文字上的推敲,脱离文本大讲情感,就只能是架空了文本,脱离了词句,雾里看花。此处是词语的选用,其他的还有。如“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为什么“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不说成“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两种言语形式表达的情感内容(言语内容)有什么不同呢?此处是句子的选用。“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句子中“!”有什么作用?四个“沉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此处是标点和反复手法的选用。“我已经说过:我是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能不能改成“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凶残,二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三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此处是句子的选用。
例2,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多教师就从此出发,大谈朱自清的“哀愁”,大谈大革命失败原因及知识分子思想的苦闷和彷徨,而对于文本中是如何表现“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的却视而不见,结果同样是架空了文本,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远离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其实,朱自清在文中是采用比喻、比拟(拟人、拟物)、通感等修辞手法,极力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的。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物、拟人)无论是拟物还是拟人,都透露出一种美好和喜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风是“微风”,香味不仅仅是“清新”的,而且“縷缕”飘来,又像“渺茫”的歌声,这一系列的形容词和副词无不渲染了“淡淡的喜悦”和美好的情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比喻)水静静地浇在叶子和花上,是一幅多么富有生命的情景啊!除此之外,文中还运用了引用的手法,提到《采莲赋》,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些都增添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言语形式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言语形式最终达到言语的运用是目的。而言语内容作为言语形式的基础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只有在言语形式的分析中,才能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那种只注重言语内容的宣讲,忽视言语形式的分析只能本末倒置,丢失语文的本质属性。
明确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清语文的本质属性,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确立工具性更为重要的地位。
明确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语文到底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已经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进入了新的语文课程教学阶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被广泛采用,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采用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那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语文教学只有明确教什么,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如果不问内容的正确与否,一味追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新颖,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杜绝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现象。
明确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自觉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先感知言语形式,初步认识言语内容,再从言语内容出发,探究言语形式,最后回到言语形式。可以看到,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从认识言语形式出发,最后回到言语形式应用的过程,这也合乎“怎么学就怎么教”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赵莹莹.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青海师范大学,2017.
[5]孟文娟.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何欢.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