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2019-09-20 05:21侯庆双
成才之路 2019年2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侯庆双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应有之义。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高职院校需从三个层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宏观层面要树立生态化理念,中观层面要加强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激励保障,微观层面要打好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育人和新媒体建设组合拳。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3-0001-02

一、推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实质是改变传统思政理论课“孤岛式”的局面,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把思政元素融汇于各类课程,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知识体系而言,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见长。正因为如此,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作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不言而喻,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家族相似性”,存在相同的理论基础、一致的价值目标和互补的教育功能。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应有之义。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审思

毋庸讳言,新媒体环境下部分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不容乐观,主要有文化误识、道德失落、利益至上以及行为失范等表现。由于职业指向、就业导向挤压传统文化等人文素质教育,所以一些大学生成为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有学者指出当前思政课教育体制的问题,“就其形式而言,以政治课替代道德教育导致了学科性质的混淆;就其内容而言,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仅有三门课,只有部分章节涉及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内容,缺乏系统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三、推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

1.宏观层面:树立生态化理念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四个讲清楚”,这同样是传统文化教育亟须更新理念的基本遵循。尽管文化传承的形式多种多样,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教育。显然,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还包括家庭、社会、公共传媒教育等外生态系统。各系统要各司其职,凝聚教育合力,协同发挥教育整体效应。职是之故,本文首先冠之以生态化理念。有学者说“生态学的真谛是整体论”。为此,学校要纠正唯技能教育是瞻的片面认识,牢固树立生态化理念,坚持人文素养是做人之本、应用技能是立业之基的育人方向,尊重教育主体地位,建设文化涵育环境,优化人文通识课结构,内外衔接,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化。教师要消除传统文化课可有可无的观念痼疾,加强学习和研究,逐步提高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提升立德树人的水平。

2.中观层面: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为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工程,高职院校必须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选修课,但是对传统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育效果难遂人意。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教学管理机构和专门研究机构,对传统文化教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和研究。比如成立三级管理机构,第一级是学校传统文化教学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第二级是传统文化教学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在教务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监控和督导;第三级是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室,由相关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开展日常教学和研究。

(2)经费保障。传统文化课进高职院校还为时不久,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学习、培训、参观、调研和考察交流等均需要专项经费,学校具体操作时可以参照国家对思政理论课提取專项经费的规定和要求。一方面,可将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及其教学,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安于三尺讲台,更乐于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可将经费用于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参观、调研和考察交流,旨在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帮助其获取最新教学素材和教研动态。

(3)激励保障。评价体系的缺失,会使教育行为流于形式或政策上的应景之举。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学既无统一的权威教材,也无规范的评价体系,这显然制约着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将其纳入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实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优秀教师应辅以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或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性倾斜。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评价。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有授课教师的评价,也有大学生本人、同侪群体、家庭成员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要过程化,主要包括理论、操行、实践能力的评价。杜绝“贴标签”式的“表态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并举。三是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如采用统一评价法、过程评价法、总结评价法、调查评价法等。

3.微观层面:打好育人组合拳

(1)课程体系。课程传递的是知识,流动的则是文化。从静态的课程计划来看,学校必须把传统文化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课时和学分。就教材和教学内容来看,学校可以结合多元文化教育理论(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逐步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学校应遵照《纲要》和《意见》的文件精神,甄别、选择或编著教材,确保“供给侧”的科学性、针对性。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国学经典导读》《中国哲学简史》等选修课,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大学生<弟子规>践行读本》等校本教材。从动态的课程实践来看,学校应逐步消除人文教育选修课少且传统文化内容更少的弊端。关于课程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例,可以在大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设,将课时安排为12周以上,每周 2课时以上。

(2)课堂教学。针对高职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特点,教师需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内容营销”,促使大学生“好学乐知”。CCTV的“百家讲坛”出现的“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益启迪和学习榜样。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叙事法进行教学。叙事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如此一来,“故事往往就成了知识间温柔的黏合剂,会有效减少知识的断层与片面”。

为提升叙事法的实效性,教师需注重“道术结合”:一是语言鲜活而易懂,力戒学术味。辅以信息化与多媒体手段,体现时尚化、趣味性和情境化。二是彰显人文关怀。秉承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陈情”与“说理”相结合。三是多元互动。借鉴主体间性哲学范式,“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进行开放式对话。四是促进价值契合。教学文本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现代价值的转化和阐释,体现可信、有用。教师要通过反思性表达,实现行为主体与叙事主体的价值趋同,使之不再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而是臻于“践其行”的状态。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叙事伦理学的道德实践力量就在于,一个人进入过某种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实践育人。众所周知,开展实践教学已成教育共识,丰富的实践活动是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应然之举。派纳(William F. Pinar)指出:“课程不是由学科构成的,而是由主体、主体性组成的。课程的开展就是动态的建构自我、建构主体性生活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做好规划设计、过程指导和结果评价,积极推行第二课堂记分册或学分制。要利用好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国学大讲堂、传统文化节、影视欣赏及思政理论课等各种有效载体,通过文化、学术、创业、艺术、娱乐等活动打造校园传统文化精品。此外,还要让传统文化教育移步社会,教师可以借助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专业课实习等活动载体,让学生深入感知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可以定时组织参观民俗文化馆、古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美国的大卫·库伯指出“体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建构的学习系统。对照视之,不无重要启示。正是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育场域”,融文化熏陶、思想启迪与实践体验于一体,与思政理论课相得益彰,促进了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实现了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所说的“化理论为方法”与“化理论为德性”。

(4)新媒体建设。社会学家默顿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都把文化传承视为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互联网+传统文化”是信息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开发微课、MOOC等,推进“游戏化”学习模式,增强课堂“具身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对传统文化文本的诠释和转换要立足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变古奥晦涩为鲜活时尚,体现生活化、实用性和人本性。再次,教师可以借助微博、QQ群、微信等感性化的传播形式,“精准滴灌”,线上线下共促传统文化传承。最后,学校要加强官网建设,培養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公共传媒和自媒体行为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上网真正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应有之义。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部分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不容乐观的现状,高职院校需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宏观层面要树立生态化理念,中观层面要加强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激励保障,微观层面要打好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育人和新媒体建设组合拳。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曲文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2]韩星,朱康有.大学生国学经典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张沿沿,谈语,吴文涛,张舒予.“内容营销”: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开发的策略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2).

[4]派纳.自传、政治与性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林凡.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改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0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