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式语文课堂》荐评

2019-09-20 06:49赵艳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贾老师中学语文语文课堂

赵艳东

贾桂强老师的《生长式语文课堂》由羊刚老师作序,于漪老师手写短文寄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有丰富实践积累和一定理论高度,必将在语文教育领域掀起一些波澜,留下一抹印迹。

作为一线教师,厌倦了凌空虚蹈、虚张声势、大话欺人的所谓学術著作,渴望着脚踏实地、切中肯綮、深入浅出的专业书籍。因此,拿到这本书时,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它,看整体框架,理论高度,案例比重,可操作度,新鲜程度。百来页的理论梳理,三百页的配套案例整理,几乎都是作者自己第一手的案例,看标题都觉得有启发。然后再选章节细读,有大量一线实践案例——教材研读的案例,教学设计的案例,教学实践的案例,听课评课的案例,教学研究的案例——以及实践基础上简要的理论概括与延伸。

渐渐读出一些味道,也读出一些门道。这里选几段跟大家分享。

一、文本解读有抓手

书中有许多给人启发的文本解读案例。单看标题,就觉得在你面前高高升起一些抓手。比如,小说《远与近》的“五个关键词”,现代诗歌《断章》的“三重意蕴”,传统文化经典“克己复礼:‘孝的三种境界”,把独具慧眼的发现,用精妙的数字简明传达出来。

好奇,贾老师是怎么找到那么多清晰的数字和抓手的?读了第二章“生长式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提要,就恍然大悟了。摘录于此,以飨读者:

生长式语文课堂文本解读,构建了“四维八径”的路径:文本本意是文本解读的基础,编者立意是文本解读的方向,作者原意是文本解读的参考,读者会意是文本解读的补充;从版本校勘入手,考释误读处;从关键词入手,理解文本内涵;从矛盾处入手,关注空白点;从结构入手,提炼微主题;从文体入手,教好这一篇;从作者入手,以意逆志;从学情入手,了解困惑处;从编者入手,解读有边界;从专题入手,文化释义等等。

比如对现代诗歌《断章》做了的“三重意蕴”的解读:

一是联想,“飞花令”让学生联想、体会“桥”“楼”“明月”“窗”“梦”的古典诗句,深刻体验《断章》的古典意蕴。二是分享,看风景的“你”,你是看还是看见?体验其中的人生意蕴。三是省察,引发对“装饰”词意的辨析,深入思考《断章》的哲学意蕴。

理论是灰色的,现实是色彩斑斓的。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先进的理念,也需要化成具体操作的小技术,也要化成生机勃勃的学习活动。因此,这些闪烁着教学智慧的小技术、小活动,都是芳草萋萋中的萋萋小草,大江大河中的朵朵浪花。

这样的小技术、小浪花,书中还有很多。

二、课堂设计有阶梯

贾老师总结了“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四有”课堂标准,以“学生初步感知”为起点,追求“四有”——有困惑,有结构,有活动,有成长。

有困惑,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有结构,选择主问题,让教学散而有序;有活动,响应新课程标准对实践性的强调;有成长,在有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提升。

本书第四章“生长式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的第三节,《传统文化经典“克己复礼:‘孝的三种境界”课堂实录》比较典型。第一步:贾老师先让学生猜一个篆体的字,从字形上启发学生知道“孝”的本义——“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第二步:“孝”古今有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尽孝”,让学生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孝顺父母的。紧贴生活,学生也有感而发,热场结束,就转入大问题。第三步:读原文,谈理解。贾老师对《论语》做过深度研究和开发,此处精选了《论语》15则、《孝经》1则,让学生任选一则,先读原文,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分小组讨论,研讨孔子及其弟子心中的“孝”,学生发言积极。第四步:仿王国维“三境界”说,让学生写各自理解的儒家“孝”之三种境界。第五步:质疑解惑。适时点拨,集中讨论了“亲亲相隐”的问题。学生开了眼界,原来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是这样鼓励父子互相“包庇”,于是顺理成章,贾老师展示《孔子家语》中的“曾子耘瓜”,纠正我们对“孝”的误解。第六步:布置作业。1.你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看法;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与孔子“杀身成仁”的主张,是否矛盾?

整节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文本,理性思考,可以作为“四有”的“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典型例子了。

这绝非溢美之词,这节课参加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展示活动,2016年10月入选“省级推荐作品”,2017年12月入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优秀课例”。

三、听课评课有诀窍

上课展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评课展示一个教师的教研能力。读《生长式语文课堂》这本书,对听评课也有些意外的收获。

书的第五章就是专门研讨并展示听评课的。贾老师很精练地总结为“五个维度”:一是理念,一堂课的成败,要看是否有效引发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抓手,一堂课要有内在的结构,学生的解读、教师的解读、文本的逻辑,要实现统一;三是趣味,开放、向上的氛围;四是思辨,把学生引向什么方向、什么地方去;五是有移植,要有可学、可用的东西。

先看几个评课稿的题目:

古典诗歌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古典诗歌《积雨辋川庄作》

以“文本情感逻辑”为教学切入点——《兰亭集序》

打造智慧语文课堂的两个“深度”——文学作品《前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教学研究使得贾老师的听评课也都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具体怎么做到的?一起来看看这一章的第六节《从学的三个维度看课堂——以三节〈沂水春风〉同课异构为例》。

文章第一步先从“学的内容”上讲,把研究分出三个层次——文字、文章、文化。然后分析从文字层面应当学什么,从文学层面应当学什么,从文化层面应当学什么。高屋建瓴,先对三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了扼要提炼与评价。

第二步从“学的方法”上讲,提出要有“三读活动”,在“自读活动”中疏通文字,在“品读活动”中感受情感,在“对读活动”中阐释文化意義,以此做指标,对三节课的得失做点评。

第三步从“学的效果”上讲,梳理教学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一种境界;从“无疑”再到“有疑”,则是更高的境界。以此来论三节课各自的得失,最后总结:“如果一节课结束,学生没有任何问题,说明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从贾老师的听评课,回味他提出的“五个维度”,你有没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四、做个执着的有心人

读着这本书,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学有奥秘,教学研究有诀窍。诀窍是什么呢?

第四章“生长式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中,《以“学生的解读逻辑”为教学起点——外国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这是贾老师钻研开发之后的第二次上课,关注学生的学,引导有效率,互动很融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奥秘可以在第二章“生长式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第八节《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外国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读综述》中寻找。这是他钻研这一篇课文而发表的四篇成果中的第二个,其中对2008年7月到2014年2月约六年间,《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等几本专业杂志的15篇文章进行筛选梳理研究,从而归纳对此课文进行探究的三个角度:一是叙事学解读,二是社会学解读,三是符号学解读。分类研究之后,总结探究了几个可供上课研讨的难点问题:1.炮声为什么高雅?2.比尔格勒是否认出了“我”?3.小说结尾的“牛奶”一词用意何在?4.“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何没有写完整?5.“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的寓意是什么?6.美术教师为何“摇着头”写下残缺铭文?

从这番梳理中可以看出,贾桂强老有很强的理论自觉,勇于尝试和开拓,不断有更新的成果产生。比如201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随后2016年第3期《教学月刊》(中学版)发表《基于学情诊断的生长式语文课堂建构——以两次执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而这后一篇,正是整个“生长式语文课堂”理论成型的标志。

作为语文教师的你,有没有从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一些奥秘呢?

五、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中学教育问题依然严峻,常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一直盼望“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生长式语文课堂》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阵春风。

贾老师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用他近二十年的教学教研凝结出一本书,而且是厚厚的一本书。令我感动的,是其心血,也是其理念,更是其良知与道义。因为在很多人都屈从现实,全身心投入极端应试教育的严寒时候,他,以及一批语文教师,一批教育工作者,仍在精心呵护那星星之火。

哪怕其理论尚未精深,哪怕其影响尚且有限,哪怕希望仍然渺茫,那一点星星之火,那潜藏的一颗又一颗火种,默默燃烧;那一阵春风,那消融冰雪的春风,轻轻吹拂。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中学]

猜你喜欢
贾老师中学语文语文课堂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神秘的礼物
师恩难忘
大师很幽默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