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磊
要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品位,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而在诵读中,教师必须从古诗凝练的关键词语入手,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這里包含三层路径:一是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认知,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二是通过“感悟”古诗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其中内蕴;三是“运用”关键词进行解读或提炼,将古诗转化为丰富的创作资源,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般而论,“关键词思维”是学生利用关键词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意识或思维方法,是学生内化为自主学习、深度思考的一种思维策略。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关键词思维”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深入体味古诗的绝妙意韵。笔者以《游山西村》教学为例,谈谈“关键词思维”对深度品读古诗的应用策略。
1.印象关键词:远观一首古诗的形貌
每读一首诗,学生都会有初读的感受或印象。这些感受或印象可以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来表达,既言简意赅,又能让学生大致领略到古诗的整体感觉。如在《游山西村》教学中,我让学生用一个关键词说说“素读”后的印象,学生对问答题有些排斥,但对一个关键词的填空题却并不反感。学生用“愉快”“轻松”“热闹”等关键词解答,说出了一些最初的感受,形成理解古诗的大概印象,引入对古诗的理解,为下面的教学张本。
2.关键词解读:抵达一首古诗的边界
对古诗最基本的解读至关重要,它涉及一堂课的学习质量与品质。首先,学生必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释,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用法。其次,在此基础上利用关键词对每一句古诗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全诗内容。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从远处走到近处,驻足仔细品鉴。
(1)联词成句,化诗成文
需要说明的是,“化诗成文”可在诵读中意会、感悟,不必拘泥于解释、翻译,是学生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深度学习古诗的基础。基于此,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基本认识,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基于此,“诵读”才拥有更多的思维含量,避免出现“有口无心”的“假读”。
学生诵读古诗,必须首先对诗中一些关键词句进行恰当的解释。我在课前组织学生预学时,一方面充分利用注释,一方面补充一些关键词的通用的解释,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联词成句,连句成篇,以此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解释中的关键词有:莫,不要;浑,浑浊;足,足够、充足、丰足;重,重叠,重复;复,繁复,重复;疑,怀疑;暗,(柳色)深绿;明,(花色)红艳;追随,跟随;衣冠,指衣和冠,这里指衣着、穿戴;古风,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厚的气度;若许,如果允许;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乘,趁着;无时,无一定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学生“联词成句”时,可以加上自己的解读与修饰词语,最终形成一篇相对完整的短文:不要笑话农家酿的酒浑浊又味薄,在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待客的菜肴丰盛,情意深厚。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草木愈见浓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渐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方柳色深绿,花色红艳,几家农舍隐隐约约出现在稀稀疏疏的花木之间,我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将近社日,村里人忙着迎神赛会,有的村民吹着箫,打起鼓,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农家虽衣冠简朴,古老的乡俗依然保存着。但愿从今以后,我趁着月明之夜前来闲游,能够随时拄着手杖,轻扣柴门,与老农亲切地絮语。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中不断修改补充,“积累”了古诗字词解释、语句翻译等方面的经验。
(2)关键词解读,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诗歌的语言最为凝练,每一句古诗都包含着诗人最重要的意旨。这些意旨的表达可以用关键词来表达,即每一句诗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进行解读。如题目中的“游”字,学生解读为“闲游”。同样,学生对每一句诗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关键词解读”,最终能形成对整首诗更为全面的理解。如:对“莫笑农家腊酒浑”句解读为“热闹、热情”;对“丰年留客足鸡豚”句解读为“好客,待客如宾”;对“山重水复疑无路”句解读为“蜿蜒、曲折”;对“柳暗花明又一村”句解读为“豁然开朗、惊喜”;对“箫鼓追随春社近”句解读为“热闹、喜庆”;对“衣冠简朴古风存”句解读为“朴素、民风纯朴”;对“从今若许闲乘月”句解读为“悠闲、闲适”;对“拄杖无时夜叩门”句解读为“夜不能寐、清闲”。这些“关键词群”,是学生理解全诗的基本认知,也是内化的“言语”,为深度理解、感悟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关键词探究:明晰诗人的创作深义
“论世”第一。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把握其中的“关键词”信息。为此我出示了《游山西村》的一些写作背景: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弹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寻找其中最有价值的关键词信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学生结合“罢官”“闲居”等关键词的探究,详细了解到有价值的背景信息。
“知人”第二。只有详细地了解作者的人生,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古诗的意境与旨趣。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与思想情感: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人所传诵。学生通读这些资料,挖掘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在对“北宋灭亡之际、收复中原的信念”等关键词的探究中,学生认识到陆游一生都力主北伐,统一国家,“爱国”是其诗歌永恒的主题,《游山西村》理应表现他作为古代仁人志士的抱负与情怀。
“风格”第三。学生在小学时对古诗多有涉猎,对诗人或某一首诗的写作风格也有所了解,这些经验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但学生对那些名家名篇的风格往往是“心中有数口难开”,对那些含蓄隽永的“风格关键词”更是望而却步。这里我们可以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采用简化的“选择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含蓄、清新、磅礴、柔婉、豪放、激越、明快、深沉”八个“风格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大略感觉一下《游山西村》“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让学生在“记游、写景、抒情”中任选一个“表现手法关键词”进行相应的品读与思考,进一步领会古诗的表达特色。另外,必须让学生明确,陆游抒写日常生活,虽多清新之作,但仍然受其抒情主调的影响,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2.关键词“细读”:抵达一首古诗的深处
如果一味地用现代的意思去理解或者解读,并不能品味出古诗的韵味与妙处。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回归“文本细读”,仔细地品读原诗中的关键词,“不仅仅帮助读者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帮助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细读中,我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诗中的“绝妙好词”,深入领略古诗的绝美佳境。
首先,我让学生模仿古人“炼字”再度揣摩每一句诗中的关键词,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学生比较后,找到“浑,足,重、复,暗、明、又,追随,古风,闲,无时、夜”等关键词。在对这些关键词的品读、讨论中,学生感悟到丰收后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感悟到村民们的那份热情好客,农家为了款待宾客尽其所有的那份盛情以及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由衷赞赏;感悟到在山径曲折难认突然看到“花明柳暗”景象之后的欣喜与激动,以及宋诗特有的理趣(补充此句的“衍生意”: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让学生联系自己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的感受,初略了解宋诗说理的特征);感悟到农家迎神赛会时吹吹打打、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感悟到诗人与老农亲切絮语的动人场景,以及诗人在家乡闲居之外仍然忧虑国事的郁闷、惆怅。这些细读能够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诗的“精妙”,确保“‘字字落实与‘自圆其说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在品读与感悟中,教师也要穿插一些适当的点拨,如题目中有“游”字,但八句诗中无一“游”字,却处处契合“游”字,游兴十足,游意盎然,又极富层次,“游”字背后仍然有着深刻的内涵。由此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这首诗是陆游七律中的精品,也是古诗中的“上品”。
3.选“最关键”词:感悟古诗深处的绝妙
对这些关键词的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但是就此止步,就会失去深入理解此诗的绝佳机会。欣赏古诗有时会出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地,要达到这样的妙境,必须巧妙地处理好最重要的幾个关键词。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选“最关键词”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前面提到的“关键词群”中选择一个最能表现古诗旨趣的关键词作为“最关键”词,进一步品味古诗的绝妙之处。学生通过比较,目光聚焦在“又”“无时”两个关键词上,班级分成两个阵营,双方人数相当,在紧接着的辩论与交流中,两组学生唇枪舌剑,难分高下,谁也不能说服谁。
为了给双方的辩论加点“料”,我将学界的观点提供给大家:“又”句通常理解为写景中寓含哲理,表达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体现宋诗的“理趣”;“无时”句写出了春社过后农村特有的静谧氛围,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学生对我提供的材料有点质疑,觉得从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来看,应该包含以下认识:“又”能突出诗人在山西村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隐含着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更能衬托陆游坚定、坚韧的性格和爱国情怀;“无时”给人们留下许多想象空间,除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还可以推理出陆游忧国忧民,经常彻夜难眠,悠闲背后有着无尽的苦楚、郁闷。
我综合权衡后,最终决定这两个词同时入选“最关键”词,学生也都如释重负似的表示认同。活动形式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辩论、质疑、批判中充分认识到深入理解古诗的精妙与韵味,感悟到古诗无可替代的凝练与意味深长。从某种意义来讲,学生深入品读古诗的体验越丰富,欣赏古诗的能力就会越强,学生语文素养或人文素养的水平也会越高。
1.诵读古诗,直抵人心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经过一番把玩品味才能“直抵人心”,升华境界。既然已经深刻理解古诗,就应该来来回回地玩味,这样才能品味出古诗独有的意境与情味。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多层次、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读出诗句的节奏,读出关键词的含义,读出诗人的悠闲、惆怅以及对信念的坚守,读出古诗的理趣与情感……
2.真切感悟,拓展想象
在诵读后,仍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跳出”古诗,说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悟。学生大胆发言,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在诵读古诗、品味意境、想象场景中的思考与感受,其中“运用”的许多关键词,都是古诗中的素材,表达自然而有创意。为此,我也分享自己的一段“微感悟”:“都市的喧嚣已经让人难以入静。那么,读一读古诗,时常低声絮语:村落、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抵达诗的深处,在山西村,抑或是在故人庄,也许能洗去陆放翁和我们心中的浮尘,让自己的心灵保有一份宁静,一份纯粹,一份自在……”感受虽在古诗之外,却又徘徊于古诗之内。
3.化诗成诗,抵达心灵深处
有时,为了能让一种想法或主张深入人心,采用诗意的表达或诗化的语句往往更有力量,最能“直抵人心”。被誉为“台湾首席才女”的东吴大学张曼娟教授在《唐诗乐游园》中用现代诗这样解读唐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读来颇为感动。诗中运用的“酒、豪肠、月光、剑气、盛唐”等关键词,可以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唐诗”内容的丰富和表达的绝妙。为此,我也写了一首小诗,尝试打开学生欣赏古诗的心门,引导学生继续“把玩“古诗,感受不一样的古诗情韵。这首诗是:
静静地走进一首古诗
意会诗的绝妙好词
追随诗人的心迹
抵达诗的深处
探秘诗的斑斓之境
领悟诗一般的灵秀……
4.“功夫在诗外”,致用“关键词思维”
“关键词思维”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探究古诗的意境与神韵,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一堂课的时空有限,学生的理解程度也有限,将“关键词思维”的应用自然地拓展到课外显得很有必要。为了对课堂学习进行有益的补充与强化,我布置了如下课外作业:(1)由“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个关键词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或一篇微作文;(2)“化诗成诗”,结合课堂所学,将“游山西村”(关键词)这首诗改编成现代诗或独立感悟成诗。前面两个关键词是应用的铺垫,后一个关键词是应用创作的重要任务,“化诗成诗”是“化诗成文”的延续,也是课堂学习的提升。这样,运用“关键词思维”来深度理解古诗、创意表达的理念可以在更为久远的时空里得以延伸。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文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