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2019-09-20 01:09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办学计划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经过近10余年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近半壁江山,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类型相对较新,办学时间不长,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还不太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建设的总体需求。特别是目前高职院校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政府、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方对高职教育办学投入和办学绩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创新管理,如何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提高办学效益,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计划管理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目标与计划管理方法,且诸多实践表明,实施综合计划的企业都显著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引入综合计划管理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凸显办学绩效。

1 高职院校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通常在每年年初根据学校布置的年度重点工作,提出年度工作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的院校通常会提出一定的指标要求。但这些指标和计划大多是各部门针对本部门的情况编制的,由于缺乏相关的协调机制,各部门的指标通常只关注自己的目标需求,对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总体目标的关注度不够。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这些指标和计划的制定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和统筹考虑,所以各项指标缺少综合平衡和统一衔接。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计划的制订之初就缺少平衡性,这就造成了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部门都追求自己部门目标的完成最优,而不是学校的整体发展最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不匹配、效率低下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办学的绩效。

2 综合计划的概念和管理思路

2.1 概念

综合计划在企业又被称为生产大纲,它是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资源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所作的概括性设想,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预测,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产出内容、产出量、劳动力水平、库存投资等问题所进行的大致性描述。

2.2 应用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思路

综合计划管理源于企业管理,将其借鉴于高职院校管理,不可能照搬照抄,且学校不是经营性单位,不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而是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发展目标,其利益相关方对办学绩效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所以,将综合计划应用于高职院校,主要是借鉴其目标与计划管理的思路,对学校发展的目标与计划做好综合平衡,以促进学校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综合计划包含指标计划和专项计划,指标计划是指以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分解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学校年度计划目标。指标计划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和涉及资金支出的专项计划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专项计划则是依据指标计划,有针对性制定的、以项目为主的专项任务。本文所指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是针对上述指标计划的指标体系,不涉及专项计划的具体内容。

3 综合计划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意义

3.1 社会各界对办学绩效关注度日益增长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政府、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关心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投资是否物有所值。

近年来,我们看到无论是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等第三方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还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50强”(由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委会发布),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热议,甚至某些评价和排行榜已经逐步被社会各界当成是评价学校优劣的“权威发布”,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绩效水平的高低及其办学目标的达成度,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3.2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高职院校要提高院校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效益。随着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的资金、资源都需要凭借自身竞争力去获取。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完善细化可操作可检查的绩效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这就要求各个学校要用好每分钱,这样才能在绩效评价中获得好的评价,在后续的发展中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科学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高职院校就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优化各类资源的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综合计划指标的确定和运用,一是可以更好地引导学校注重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升质量;二是可以引导学校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减少办学资源消耗,力求投入较少产出较大;三是可以引导学校立足现有基础,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4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1 总体思路

高职院校要做好目标与计划管理,就要以学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导向,充分尊重社会、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学校教育的关切,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研究并构建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构建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关键是通过确定的指标来起到引领作用,促进和引导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办学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始终把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项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4.2 构建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于上述对综合计划的认识,综合计划指标设置主要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规划目标的确定(前置条件)与实现;二是资源和需求之间的平衡。资源是为了实现目标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基础,可以看作是投入;需求则是预设想要达到的结果,可以看作是产出。

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作为构建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方法论基础较为合适。投入-产出分析理论是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最早提出,其中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来源;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投入也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同样可以进行成本和效益的计算。对高职院校来讲,办学的投入主要是人、财、物。因此,学校对各部门的人、财、物配置,都属教育成本。办学的产出,则是取决于学校的职能,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办学产出也应当是与实现其职能有关的过程和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配置的重要准则就是看它产生的效益如何。只有创造高效益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才能获得丰富的办学经费等资源供给;反之,只有不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产出效益,才能创造这样的条件。

因此,采用投入-产出理论来支撑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办学效益的聚焦和促进其办学目标更好实现,从而达到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院校竞争力的目的。

4.3 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

以重庆市某优质高职院校D院校为例,笔者对其构建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方法和路径进行分析。首先,D院校通过梳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分析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因素;然后,结合重庆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水平绩效指标体系、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系列报表,以及学校自身优质校建设的预期标志性成果指标等指标要求,梳理出能体现学校内部可持续发展需要和外部绩效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1)类比相关指标体系

D院校通过对重庆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水平绩效指标体系、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7类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类指标由于其应用范围或指标设置主体不同,其指标分类和指标设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总体看来,学校自身更关注办学过程中的产出成果(特别是中间性成果),而社会更关注学校的履责情况。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第三方评价机构通常较注重学校在获得政府或社会投入的办学经费和资源后,是否较好地履行了学校应尽的职能,更为关注学校是否为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其他相关利益方交出满意的答卷。这些指标的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类指标体系类比表

2)构建指标体系框架

D院校根据上述7类教育类指标的类比分析结果,结合高职院校的投入和产出具体内容,梳理需要纳入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各类经费投入、教师资源投入以及其他投放到办学活动中物质资源;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培养和输出、知识成果及应用、组织内部发展等。综合投入和产出两条线,尽可能反映出学校的基本职能及办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和结果,重点突出规划目标要素及为实现目标需配备的相关资源。最终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三个维度以及产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内部治理四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框架。

3)指标动态分级设置

考虑到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其重点关注的发展目标会有变化,D院校在构建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时,采用分等级的方式设置指标,将综合计划指标设置为动态可调节指标。结合当前内外部形势及学校实际情况,D院校将学校发展分为规模适应期、质量提升期和品牌打造期,并计划指标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类动态指标。I级为基本办学指标;II级为质量提升指标;III级为特色发展指标。

规模适应期:采用指标为I级指标,主要是结合当前情况,考虑学校稳定招生及办学规模发展的需要,重点关注办学基本条件,兼顾优质校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办学收支平衡。

质量提升期:采用指标为I级和II级指标,主要是在度过规模适应期后,考虑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发展的需要,除办学基本条件外,关注更高级别的质量建设成果,如高水平师资队伍、高级别项目或获奖等,努力彰显学校总体办学水平与实力。

品牌打造期:采用指标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指标,主要考虑在办学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后,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品牌,使学校真正成为行业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办学质量高、办学效益高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名校。

4)指标的选取及确定

从投入角度的人力、物力、财力3个维度和产出角度的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四个维度选取指标,D院校首先进行了主观指标构建。在主观设置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收集校内专家意见,通过问卷调查邀请专家反馈意见,再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中所确定的指标重要程度排序,进一步对指标的分类及指标设置进行确定。

最终确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包含8类共计144项指标。按指标分级情况分,含I级指标125项,II级指标11项,III级指标8项;按投入、产出性质分,含投入指标三类共50项,产出指标五类共94项。

投入指标确立的依据是能重点反映学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包含人力投入如师资投入、教学学时投入等12项;财力投入如财政拨款投入、运行经费投入、企业兼职教师投入、专项项目投入等19项;物力投入如教学场所建设、实训室建设、图书投入等19项。

产出指标的确立依据是能重点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同时兼顾内部治理和投资收益,包含教学投入如特色专业、专业教学资源库、优质课程、毕业生质量等48项;科研产出如科研课题研究、科技平台建设、论文专著等12项;社会服务产出如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18项;内部治理产出如领导班子建设、风险控制管理、不发生安全稳定事故等14项;其他产出含产业公司净利润和捐赠收入2项。

4.4 指标体系实施的具体方法

将综合计划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主要是按照“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协调支撑、优化平衡,首先要分解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并将阶段目标分解落实到年度,作为编制各项指标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然后再以年度指标计划为指引,合理安排各种资源,形成学校改革和建设的年度专项计划;最后将全校年度重点工作对应的综合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的重要依据。

5 结语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构建,能促进学校建立起综合平衡的机制,帮助学校更好地实现各部门工作围绕学校的重点工作和战略目标开展,各种资源向重点改革和建设任务倾斜,增强各项工作的目标性,促进学校发展目标更好达成,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总体提升。

但是,综合计划管理源自企业,其本质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发展,而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类单位,虽然也关注资金投入效率,但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等社会职能,并不是以追逐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因此,如何将综合计划管理的目标与计划管理核心理念更好地应用于高职院校,使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设置能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办学计划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暑假计划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