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019-09-20 01:09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专业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习惯,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计算机课程已在高校乃至中小学中广泛开设。其中,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多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授课方式也由原来的以理论为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期末单一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成效也在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与反馈中得到初步认可。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背景也在悄然变化。一方面,因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地区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我国各地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城市生源已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语言及部分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但部分农村生源却还停留在对计算机的基础认知阶段;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不同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不同需求;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手机上投入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充分考虑当前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依据所面向的不同行业、岗位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结合当前学生对手机的“热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及其在知识构架体系中地位的凸显,其教学目标已不再是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而是在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构建计算思维模式,以满足不同行业、岗位的应用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以服务专业应用为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多维联动,实施改革。

2 教学改革方案

2.1 教学模式改革

2.1.1 以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为依据,开展分层教学

针对由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高校生源计算机基础差异大的普遍特点,在新生进校后,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结果将学生分为A、B 班,组成新的教学集体,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只是在学习课程时,按各自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到不同行课班级上课。其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主要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主要实施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从而在宏观上实现因材施教、分层培养。

2.1.2 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实施分类教学

为满足不同行业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基础教学模块”和“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教学模块”以通识教育为目标,主要完成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以服务于行业、岗位应用为目标,主要实现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需求能力的培养,实现按需定制、分类培养。

2.2 教学体系改革

为实现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技术技能发展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共同研讨,构建服务于专业应用的“1+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其中,“1”为基础教学模块,其内容主要为知识普及课程,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基本操作技能、引入计算思维的概念;“X”为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主要按不同专业需求定制“专业应用课程”等后续课程群,满足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应用需求,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X”计算机基础课程框架体系详见表1。

表1 “1+X”计算机基础课程框架体系

2.3 教学方法改革

2.3.1 开展一体化教学,保障理论与实践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以先教师课堂讲授,再让学生到机房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过程滞后于教师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于知识点和操作方法的掌握效果不佳。采用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境融为一体,直接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保障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及操作技能的吸收效率。同时,对知识点的及时巩固并获得成功,也将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3.2 实施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项目教学法打破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体转换。并以生产、生活实际案例为蓝本,拟订教学项目,按照“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具体实施—点拨引导—成果展示—总结升华”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特点,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3.3 推进微课建设,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现代学生普遍习惯甚至依赖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学习、生活的现状,利用移动电子产品学习的“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特点,积极推进微课建设。将传统课程知识碎片化,实现“一问题,一微课”的教学设计,每个课题内容少而精,直击问题关键,表达简洁,呈现手法多样,并附带练习、互动等环节,注重从主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利用现代科技和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2.3.4 实施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规划学习节奏,主动学习教师事前准备的教学视频等网上资源。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师生间讨论、答疑、交流、协作等互动形式实现知识内化;课下再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的翻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5 改变考核方式,促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为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办法,采用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操作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评价与实践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加大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评与鉴定。通过过程化、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机的各类应用已深入至各行各业。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应高度重视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渠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者则重任在肩,应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切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行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不同要求,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专业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