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吴云波
我叫吴云波,蒙古族人,来自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村),现担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1979年11月生人,回忆近40年时光,也有一两个人生的高光时刻。
2017年,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18年1月30日,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19年3月5日下午的全国“两会”时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会上,我把自己和牧民兄弟们最想说的话带给了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他:“我们基层的牧民都很喜欢您,都为您点赞”。审议结束,总书记和代表们一一握手,并笑着对我说:“我对你说的牛肉印象很深”,并谆谆告诫我:“希望你们的合作社越办越好,一定要把路子走对!”和总书记握手时,我手心出了好多汗,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国家给我的荣誉、总书记对我的肯定,让我更加感恩过去的奋斗经历,更坚定未来的前进步伐,立志努力奔跑,做个不懈的追梦人。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吴云波在人民大会堂前。
我出生在东萨拉嘎查(村),兄弟姐妹8个。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里日子过得不错,是旗里数一数二的“万元户”。1984年,父亲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承包了1300亩林地,由于经营不善,花光了积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负债度日十几年。为减轻家里负担,大专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20岁的我开始养牛、贩牛,并靠养牛在嘎查最先致富,很快代替父亲赚钱养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我长年深入通辽及周边偏远牧区,收购牛羊贩卖到集市;除继续栽树、维护林地外,还开垦出几十亩林间地搞种植。其中颠沛辛苦,冷暖自知。好在2008年总算还清了家中债务。
我一直认为“只要不懈努力,梦想终归会实现”,我的创业奋斗故事得到了乡亲们和周围人的钦佩、认可。
后来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村委会任职。2009年9月,我当选为嘎查村民委员会主任。与个别村花钱拉选票不同,我这个村民委员会主任却是每天四五十个村民登门“泡”来的,村民们认为我年富力强,有思路、敢担当,是个“好青年”,一定能带他们致富。刚30出头的我,立即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我把心思全扑在事业上,开始不断往旗里跑,找旗领导、找各部门,争取项目,拉投资。上任两年,就把村间路修成水泥路,修好了村小学教室。3年后我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当时就想:我是这个村的带头人,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大家生活过得好不好全取决于我。而面对眼前嘎查的资源、村民的光景,我调研、思索了许久。
东萨拉嘎查是个以畜牧养殖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村。全村总土地面积11.4万亩,草牧场6.8万亩,耕地9600亩,总户数234户,总人口1072人。村民们祖祖辈辈靠这点资源,以传统粗放的方式生产生活。从扎鲁特旗政府驻地鲁北镇到东萨拉嘎查,短短60多公里的路程就有40多道弯。交通不便,养殖规模不够,牛贩子都不愿意上门收牛。偶尔有人上门,价格也压得很低。牧民的经济一直难发展起来。且一家一户的养殖出现了草场超载严重、环境污染、疫病防治困难、市场风险把控能力弱的现象。
“单枪匹马干不了大事,全村人团结才能共同致富”,恰逢国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13年我和村委会干部结合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经验,形成共识,决心跳出旧框框,调整结构,响应政策,走一条以支部为核心、抱团脱贫的道路——联合大家创办合作社,共同发展。
万事开头难,村民们对合作社这个新事物多持怀疑态度,愿意入股的只有寥寥几户。与其苦口婆心,不如以实际行动打动人心。为坚定大家信心,我作出表率,把自家的100多头牛和200多只羊全部卖掉,还与父亲商量,将自家的1300亩林地无偿提供给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和11名骨干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一座3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200头牛的高标准育肥牛棚,以及饲草库、机电井等配套设施。并将自己家的80多头牛牵进牛棚、开始育肥。运营合作社并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全靠摸石头过河,村干部的行动,就像定心丸一样重要!直到启动资金到位,基础设施建好后,我方才组织召开村民入股动员会,无论现金、牛或耕地均可折现入股,仅仅10天时间,第一批成员就达207户。合作社成员们满含热泪插上党旗,立志“党旗不倒,合作社不倒!”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牧民之家)养牛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成立时的情形,恍若就在昨日。
合作社运行起来后,引导和鼓励本村及周边嘎查村牧户就近以草牧场、牲畜、资金等方式入股联户合作,开始了由小户分散经营向合作化规模集中经营的转变。
为有效推进黄牛品质改良,缩短出栏周期,加快牛群周转,使母牛繁殖成活率达80%以上。一方面,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以基础母畜冬季补饲、出栏仔畜舍饲育肥为方向,推广科学养殖和育肥技术,优化畜群结构;另一方面,采取将犊牛草场放牧至1岁—2岁后,统一集中育肥舍饲的饲养方式,制定完善适应本地的饲养标准、流程、技术,实现由粗放饲养向科学饲养转变。
成立合作社不难,做大牛产业也不太难,难就难在销售上。
大批量生产怕没有销路,小规模生产又怕发展不起来。在多次的探讨和研究后,合作社决定加工增值、自产自销。我们屠宰加工育肥牛,做成冷鲜肉、牛肉干、酱牛肉,在旗政府所在地开自营店销售。还开了一家牛排店,做起了餐饮业。因为是当地绿色产品,销售和餐饮都比较受欢迎,销售额不断提升。
为持续不断做大加工环节,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们又建设食品加工基地,提高精深加工能力。通过联合、重组、嫁接、控股等方式,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本地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为把我们的“草原生态、绿色天然、安全放心”品牌推广出去,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电商,着手“互联网+”网络电商平台建设。积极联系可意网、农商共赢网等区域优秀电商企业平台、建立良好合作机制,筹建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构建电商平台、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农畜产品宣传、展示、销售平台,提升合作社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增值畅销。
经过5年的经营, 截至2018年底,合作社养殖基地建筑面积占地70亩,有7座高标准牛舍8400平方米、简易牛舍7600平方米,2座饲草料库2200平方米,标准化青贮窑4500立方米,青饲料种植基地2000亩。合作社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工生产牛肉干、冷鲜肉、民族手工奶食品系列产品。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扎鲁特旗鲁北镇、通辽市区建立6家直营销售店,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长春市、宁波市、烟台市等城市成立了加盟销售处。实现了从养殖到终端、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实现了全程食品安全控制,进而全程溯源,真正实现牛肉从品质到安全的突破。
玛拉沁艾力本就是“牧民之家”的意思。合作社自运行起来后,就一直在自觉承担这个大家庭脱贫攻坚的责任。尤其是不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探索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
具体表现为把合作社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以贫困类型、贫困人口数量、农牧民人均收入等为依据,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委托帮扶、直接帮扶、劳动力就业扶贫、股份合作帮扶等多项措施,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贫困户收入。
一方面,党支部吸收贫困户用“三到村三到户”扶贫专项资金购买基础母牛,入股合作社。2016年——2017年,东萨拉嘎查扶贫专项资金共90万元,分摊到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头上,每户以2头基础母牛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连续五年每年扣除饲养费用,向每户分2头犊牛。目前,已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01人,每人每年平均增收1800元,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吸收巴彦塔拉苏木各嘎查村贫困户,以扶贫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先后吸收55户贫困户,合作社以不低于入股资金15%为保障,连续5年,每年定期向入股精准户分发保底浮动红利,使入股精准户定期稳定脱贫。
贫困户脱贫和扶贫产业都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不小心很容易打回原形。因此,党支部积极采取措施,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带动劳动力就业的方式,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与旗农牧业局开展业务合作,建设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示范区,研究推广饲养管理新技术;与旗科学技术协会组建牧民学校,让农牧民走进课堂,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建立有效的农牧民培训机制,合作社现有本科毕业的管理人才3人、专科2人、专业技术人才9人,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农牧业生产精英队伍。
肉牛养殖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具有养牛传统和习惯的蒙古族农牧民来说。以通辽市为例,全市200多万农牧民来自肉牛产业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25%以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的60%以上来自肉牛养殖,肉牛养殖已成为脱贫攻坚最主要的措施。依托天然的肉牛养殖环境,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特色黄牛产业,一跃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肉牛养殖领域脱贫致富的楷模。
党支部探索建立起来的合作社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由农牧民变股民、进合作社当工人的重大转变,让农牧民获得初始入股分红、就业工资等稳定的收入。养殖环节劳动力就业保障每人年收入4万元以上,其他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营销管理岗位就业保障每人年收入3万元以上,农牧民劳动力就业创造收入4年共998.4万元,嘎查平均每人增收9300元,合作社成立5年来,改变了嘎查的面貌,让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合作社基地被评为全国就业扶贫示范基地、自治区专家服务基层试点基地,合作社被评为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在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党支部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在嘎查修建了村民广场,硬化了全部道路,实现了卫生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图书阅览室一体化,村容村貌大大改善;坚持发动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参与决策,传带帮教,鼓励年轻人求知深造,5年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及入伍青年40名,救助孤寡老人6人,扶持困难户建房7户等,累计扶持资金达17.8万元,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学龄儿童都得到应有的救助,全村所有村民的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就业、养老等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实现了“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村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
如今,我们全村有6.8万亩草牧场,9600亩耕地,234户1072口人正在脱贫致富的路上高歌猛进。身处其中的我,对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嘎查农牧民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心怀感恩。
感恩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指引、各级政府对农牧民朋友的关心、支持,才有了我们今日摆脱贫困的好日子。
2016年9月份,东萨拉嘎查村集体以旗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款60万元入股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每年以15%分红。有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推进支部党建工作在经济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进一步激发了嘎查养牛支柱产业发展。
2019年,合作社申请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续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购买农机机器设备,完善农机机器设备,提高种植、养殖生产,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项目落实。
每年全嘎查牧民在一起过大年,我总带领嘎查年轻人向70岁以上的老人献哈达、送牛肉,每年还会奖励尊老爱幼的家庭,嘎查有孩子考上大学或者应征入伍,全嘎查的牧民还会一起照一张全家福。嘎查所有蒙古族都会讲汉语,所有汉族都会讲蒙语,大家其乐融融,真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也是我心中的“牧民之家”,不是一个人、一个村的家,是融合了更多牧民、有大爱的家。一路走来,我带领我的牧民朋友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我希望未来,能通过“牧民之家”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对脚下这片土地,我充满热爱,也欢迎大家到嘎查作客。
目前玛拉沁艾力牛肉已经获得了绿色认证,正在争取有机认证。我们有多少牛就做多大的市场,而不是市场有多大就争取做多大。我们从源头上保证安全,一生只做好牛肉。
下一步我们打算办一个产业观光旅游基地,努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就像总书记鼓励我并强调的那样:“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把自己的品牌打出来。”把玛拉沁艾力打造成扎鲁特旗的品牌,结合旅游挖掘和传承民族传统美食,让一头头科尔沁黄牛承载、体现出扎鲁特的民俗文化,不仅仅带动几个村,而且是带动全旗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