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税开征下的政府补贴和企业行为再选择

2019-09-20 02:08孙少芹
经济与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补贴效应政府

孙少芹,邢 戬

(1.辽宁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引言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气、海洋、土壤、自然生态和辐射环境等领域的环境治理现况堪忧。我国338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仅有84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地表水国考监测断面由2015 年的972 个增至2016 年的1 940 个;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7.1%,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严重。根据财政部官方网站数据,自2015 年起,我国先后设立了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16 年分别拨款131 亿元、112 亿元和95 亿元用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继续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不堪重负的财政压力亟需环保税。

2018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排放污染物低于一定标准的给予税收减免;第二十四条指出纳税人应当加大环境保护建设投入,政府对用于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投资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政府而言,可以根据企业排放污染物水平给予税收减免,但给予环保补贴的力度如何掌控有待深入研究;对于企业而言,征收环保税将环境污染内生到生产成本中,而给予政府补贴或者达标后税收减免则为企业提供一条通过环保技术创新谋求发展的路径。面对环保税,政府补贴力度和企业行为的选择对企业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净化至关重要。

二、文献综述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会因为无限制开发自然资源去生产粗糙的初级产品而被挤出。Sachs et al.[1]指出,通过环保税可限制企业无限开发,转移企业精力和财力至环保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要求政府在推行环保税时加大政府补贴和对企业税收减免的权重。Janet[2]提出,在政治背景允许下增加环保税能更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梁伟等[3]认为以筹集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环保税难以实现双重红利,甚至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环保税应该以环境保护为主旨。环保税实施中的政府补贴及税收减免的持续期和作用获得广泛研究。Vanvliet et al.[4]、Bergek et al.[5]认为环境规制需要一定的连续性,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也应该有一定存续期。Porter et al.[6]、Janicke et al.[7]通过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指出政府补贴的技术创新产出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低于环保税成本,则企业无法在环保税情境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也有学者认为环保税开征在短期内会降低企业利润,如Abdullah et al.[8]认为企业研发环保技术到形成产能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企业短期内无法满足环保税标准,会出现利润降低的问题。总结相关研究,环保税实施与政府补贴配套同步获得大多数认可。

从定量视角来看,研究环保税开征后经济社会效应的方法多以均衡模型为主。主要包括以计量经济学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和系统动力学工具为基础,构建模型研究环保税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政府与企业主体均衡决策。如Wendner[9]通过DGE 模型证明碳减排和养老金共存的政策更有助于刺激劳动力市场。关于环保税与企业、政府三者关系的相关研究内容侧重环保税与企业,少数文献将政府囊括进去,研究方法主要以计量方法和博弈方法为主。关华等[10]分析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博弈,提出改善污染的有效途径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方约束和政绩考核指标改变等。陈真玲等[11]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提出,政府补贴大于企业环保成本时,二者可达到帕累托最优;企业减排具有被动性,必须实行环境污染监督机制推进企业减排。程发新等[12]认为企业存在被动碳减排和主动碳减排两个阶段,通过构建政府补贴下企业主动碳减排阶段的成本收益模型和行业成本收益模型,采用数学微分法和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出企业最优策略,同时探讨了政府补贴如何促进企业帕累托改进。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使用计量方法和博弈论方法的研究多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为企业寻求最优点。也有少量文献以政府视角为出发点,讨论政府在治理环保问题时如何应对企业行为。如许家云等[13]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与生存分析方法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生存微观效应后,发现适当的政府补贴可以提高企业寿命,同时提出可以强化政府补贴对企业生存激励作用的地区治理环境指数。

根据既有文献研究发现,第一,使用博弈论方法研究环保税征收后政府和企业博弈行为,尤其关注政府补贴力度的文章较为鲜见;第二,环保税后政府和企业行为未知,鲜见有文献将政策模拟方法应用于此研究。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采用博弈论方法,建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两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重点关注环保税实施过程中政府补贴决策与企业环保技术投入行为的动态博弈过程。其次尝试寻找影响政府和企业行为选择的关键变量并进行量化。最后通过政策模拟验证模型结论。

三、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建模基础

1.相关变量界定。政府补贴在本文中主要指地方政府的环保补贴;企业环保技术投入包括购进环保设备或进行环保技术研发;环保技术产出是对应环保技术投入的指标,通过环保技术产出衡量企业环保技术投入和政府补贴的效应;固定环保技术投入指地方企业一次性的应用型研究投入。因为一般地方企业不会进行长期环保创新的基础性研究,但可能投资应用型环保技术研究。

2.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选择。企业被征收环保税后至少有两种行为选择:一种是主动适应环保税要求,积极降低排放、引进新型高标准生产技术或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投资来进行产业升级以降低税收成本;另一种是继续保持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缴纳环保税,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环保标准与质量,最终降低企业利润。政府征收环保税,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保障其实现环保职能;另一方面增加企业排污成本,抑制排污行为,间接实现环保职能。对于政府而言,至少有以下三种策略选项可以应对环保税征收和企业的行为选择:第一种是以环保补贴形式支持和鼓励企业主动进行环保技术投资,并对环保技术产出较高的企业给予更多政策优惠;第二种是通过税收减免对污染排放物合格的企业进行回馈,间接激励企业环保技术创新;第三种是加强对环保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为企业环保技术创新提供备选技术支持。所以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使政府补贴行为与企业积极主动环保升级,共存共荣。

3.相关研究假设。环保税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环境治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本文假设地方政府对所辖企业进行环境监督和治理。地方政府给予企业环保补贴,但是这种补贴不是无限的,设环保补贴年限为T,企业存续年限为Te。在补贴年限内,地方政府一方面向企业进行环保补贴,一方面收取环保税,超过政府补贴年限,地方政府向企业只征收环保税。政府希望企业能有效利用环保补贴改善生产技术,而且规定环保补贴只能专款专用。如果企业确实有效利用环保补贴进行环保技术投入并产生环保技术产出,则其所缴纳的环保税会随企业污染程度降低而降低。若企业预知地方政府的环保补贴年平均数额Pt和年限T,就可以预判所得补贴总额现值并进行一次性固定环保技术投入,则其环保固定成本为:其中r 为贴现率。然后选择先期购进环保设备或进行环保技术投入。企业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会选择最小化环境污染总成本(C),其中环保税TAX(C)随着前期企业环保技术投入的增加而降低,这里假定环保税设计中考虑了企业的环保技术产出导致的环保税税基变化与税率随污染程度下降而降低,即∂tax/∂C≤0。企业环保技术投入的固定成本直接受政府环保补贴决策影响。如果企业预计政府环保补贴时间较长且单期补贴数额较大(即补贴力度较大),则企业会进行更多环保技术投入。反之,如果企业环保技术投入较低导致环保技术产出较低,其所承担的环保税负则会增加。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环保补贴力度越大,政府成本越高。如果环保补贴力度较小,企业将选择较低的环保技术投入,降低环保技术产出。结果政府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治理污染。根据预算平衡原则,假设地方政府所收环保税全部用于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或作为环保补贴一部分返还给生产企业。当政府停止向企业进行补贴后,企业需要继续缴纳环保税,地方政府利用环保税进行环境治理和基础环保技术投入。如果企业前期环保技术投入较高,企业会在补贴结束时缴纳较低环保税,反之企业会继续缴纳较高环保税,直到企业存续期结束。因此政府加大环保补贴力度会导致企业环保税降低,但补贴年限过长会直接增加政府成本。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对环保补贴力度进行权衡,以达到政府效用均衡。此过程可以用两阶段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来描述。地方政府选择环保补贴力度,以政府政策的形式对外公布,企业获得相关信息,并根据环保补贴力度决定其环保技术投入,使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

政府补贴属于地方政府经常性支出,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固定补贴,较少随着时间和其他经济变量改变而改变,多数情况是常数而非时变变量。所以本文以环保补贴中的时间变量为政府的决策变量,建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博弈模型均衡解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均衡策略。

(二)模型的建立

为简化和明确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地方政府收益、企业收益状况作出如下研究假设。

首先,企业前期环保技术投入会给企业本身和政府带来正外部效应,如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产能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环境改善等;地方政府获得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以及民生状况改善等。同时对企业和地方政府也会带来直接效应,如企业产品符合更高环保标准而售价提高,在企业产量一定情况下增加企业利润;地方政府在相关方面污染治理成本降低,从而降低财政支出。这些外部效应和直接效应是环保技术产出的一部分。本文将这些外部效应和直接效应统一考虑,用价格对这部分环保技术产出进行表征,称之为单位减排收益er。

其次,企业环保技术投入为前期一次性固定投入,其对节能减排量降低所起作用的均值在短时间内是常数。节能减排设备或环保技术的投入数额较大,企业短期内一般不会在后续的生产中逐步购买设备或进行环保投入改善生产程序,因此环保技术投入对企业生产和排污产生的影响,短期内不会出现趋势非平稳状态。考虑企业减排是持续进行的,因此本文假设减排量q 的分布函数为f(q),则∫qf(q)dq=c,c 为常数。

最后,企业环保前期一次性固定投入应该对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有作用,切实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环保标准和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企业前期一次性环保技术投入越多,环保技术产出越高,单期被征收环保税越低。因此有∂tax/∂C<0。本文假设其具体的函数关系为:

(1)式中,π 是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征收的惩罚性税收,α 为环保技术投入的环保技术产出效应,其只与当前环保科技发展水平有关。根据企业环保前期一次性固定投资应该对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有作用的假设,则α>0,π>0。

(2)式为地方政府决策模型,地方政府选择环保补贴时间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约束部分表示企业如果要参与到环保补贴中并将其有效投入,需要满足企业的期望收益不低于企业应用环保补贴在其他方面投资的期望效用,企业其他方面投资的期望效用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力度和市场投资机会。式中U为必要报酬。企业在得知地方政府确定补贴力度之后,企业的行动空间为选择前期环保技术投入作为决策变量,则企业决策可以表示为:

(3)式为企业决策模型,企业可以选择环保补贴使用情况来决定自己的环保税支出和减排收益,从而实现企业效用最大化。

(三)动态博弈过程分析

本博弈为两阶段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可以逆向求解。企业在得知政府确定了环保补贴力度之后,选择环保技术投入以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由前文可知,排污减少量的均值为常数c,因此(3)式中er∫qf(q)dq 为常数N,可以理解为企业的短期年均减排收益。结合(1)式和(3)式,可得企业最优化决策为:

其一阶条件为: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政府可以预见到企业在第二阶段关于环保补贴的使用和环保技术投入决策,则企业在第一阶段的决策可以表示为:

式(6)的一阶条件为:

由(7)式可得,地方政府环保补贴的均衡策略为:

(8)式为地方政府环保补贴时间的均衡策略。从(8)式中可以看出,∂T/∂α<0,表明企业可引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或本身环保技术产出效应与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本成反比,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的企业可以为地方政府节省更多环境治理支出。其中α为企业环保技术投入的产出效应,表示企业环保技术投入所带来的利润增加程度和其他正外部性变化率之和。∂T/∂N<0,N 为企业短期年均减排收益,表明如果技术转化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获得收益,则企业短期减排收益越高,企业的环保技术投入成本收回越快,政府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企业短期内较难直接获得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红利,因此将N 假定为常数是可行的。则为企业环保固定投入收回成本时间,为企业获得必要报酬效用所需时间,可以看出政府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必要报酬,这样才能更好的安排环保补贴来激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购买节能减排或环保技术投入,也使得企业更愿意、更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四)博弈模型结论

环保税实施过程中,关于以环保补贴为决策变量的地方政府与以环保技术投入为决策变量的企业均衡策略选择问题,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认为:第一,短期内环保技术投入与企业应缴环保税负相关;第二,企业的环保技术投入与其环保技术产出效应成反比,说明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的企业可以节省环境治理成本;第三,企业的环保技术投入与政府环保补贴时间成反比;第四,政府环保补贴力度与企业环保技术产出水平成反比,表明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对环保技术产出水平较高企业的环保补贴;第五,政府可以适当降低环保技术转化率较高企业的环保补贴力度,即政府环保补贴力度与企业环保技术产出转化速度成反比。其逻辑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政府和企业均衡策略逻辑

图1 中实线表示短期关系,虚线表示长期关系,矩形框表示内生变量,椭圆框表示短期内为外生变量,正代表正向影响,反代表负向影响。

四、政策模拟

本文根据以上结论的逻辑关系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均衡策略(5)式和(8)式进行模拟分析。

模型变量确定以及系统参数设置。在本系统中,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变量分别为环保技术投入C和环保补贴时间T,因此可以将C 和T 视为输出变量。从前文模型分析可知,影响企业和地方政府均衡决策的是外生变量α 和N,因此可以视这两个变量为输入变量。惩罚性环保税π 和企业必要报酬U 为过程变量。模拟需要的参数应尽量考虑客观现实,因此本文参考Arfaoui et al.[14]的化工企业技术改造模型,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将π 初始值设置为10 000 元,U 为200 万元,N 表示企业年均综合减排收益,其均值为常数。本文分别对采用100 万元、200万元和400 万元3 个档次,代表高中低三种类型企业年均综合减排收益的均值。由于我国环保税还未有征收数据,本文利用排污费作为工具变量代替环保税,用企业研发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代替企业环保技术投入,估计出环保税对研发经费的弹性来表征变量α。为确定α 的上限和下限,本文将全国平均企业研发与发展经费支出按照从小到大排序,分为5 组,去掉中间三组,只保留最低和最高两组进行估计。

本文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样本区间为2005—2015 年。对两个序列分别取对数差分后,进行简单回归得α 分别为0.52 和1.49。为了便于模拟,本文将α 的上限定为1.5,下限设定为0.5,则其取值范围为0.5~1.5,α 值越低表示环保技术投入的产出效应越低。将各参数代入模型,应用Vensim 软件进行模拟,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环保技术产出率对企业和政府决策的影响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当N 从100 增长到400时,T 的均值在减小,表明如果技术转化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则企业短期减排收益越高,企业的环保技术投入成本收回越快,政府可以适当减少企业的环保补贴。在N 不同档位上,企业环保技术投入与政府环保补贴均随环保技术产出效应α增大而降低。本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理论模型结论,说明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的企业会降低环保技术投入,以时间换空间,在较少环境治理成本的情况下达到了同样节能减排要求。而地方政府对于这样的优质企业可以适当降低环保补贴,节省财政开支,并且将节省部分以减税形式返还给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的企业,进而政府、企业、环保技术升级之间进入良性循环。模拟结果证明,在这一良性循环里,环保技术产出效应在环保税实施过程中对政府和企业决策均产生关键影响。

五、结论

环保税将环境污染成本内生到生产成本和产品市场价格中,通过向企业征收与其污染水平挂钩的环保税,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刺激企业改善生产流程、引进环保设备以降低所缴纳的环保税,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除此之外,环保税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来影响产品供求关系和环保标准,进而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和收入分配等产生影响。这是环保税的“双重红利”。

本文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两阶段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进行相应政策模拟,研究结论如下:

1.政府补贴选择。地方政府补贴与企业环保技术投入成正比,与环保技术产出成反比,对于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的企业,其需要的固定环保技术投入较低。地方政府的环保补贴力度与企业可引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或本身环保技术转化率,也就是环保技术产出效应成反比,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的企业会节省政府的环保补贴,从而使得政府可以以其他税收优惠形式奖励环保技术产出较高的企业,比如降低环保税。政府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基础技术研发中去,从整体上提高环保技术产出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决策时不能忽略企业环保技术投入的机会成本,如果机会成本过高,企业有动力将环保补贴挪作他用。

2.企业行为选择。模型结论表明企业的环保技术投入与地方政府环保补贴成正比,企业应积极随着地方政府环保补贴、减免税、政策支持或其他措施力度的增加而提高自己的环保技术投入,提高自身环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量,从而降低企业的环保税支出。当企业环保技术产出效应较高时,环保技术投入会降低,相应的政府补贴亦有所降低。此时企业极有可能获得政府税收减免激励。

开征环保税一方面提醒企业注意节能减排,增加企业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给予企业经济激励,引导企业购买节能减排生产设备、提升环保标准,增加环保技术投入,形成环保产业链,最终达成我国产业结构环保升级目标。环保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问题是环保技术投入与产出问题,单一的行政手段调节只能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改善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排环境污染物,难以从本质上改变企业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企业生产模式的质变必须依托于环保技术研发,升级企业的生产流程,引进新工艺或新原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本文通过Vensim 软件的政策模拟进一步证明,在环保税推行过程中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行为的核心因素为企业环保技术产出,并且企业环保技术产出水平及其转化速度均与政府补贴和企业环保技术投入成反比。环保税开征后,政府与企业应协同合作提高环保技术创新水平,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猜你喜欢
补贴效应政府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懒马效应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偶像效应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