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拜伦在《唐璜》中塑造了一个与传统经典形象不同的“唐璜”,其主人公唐璜已与欧洲其他作品中的登徒浪子形象也有一定差别。《唐璜》以主人公唐璜的情感经历为主要线索,运用大量的讽刺手法,抨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讽刺主题在《唐璜》中有着重要意义,拜伦借讽刺批判社会现实。
[关 键 词]唐璜形象;讽刺艺术;批判现实
一、拜伦《唐璜》人物形象的改变
“唐璜”源于西班牙的古老传说,原本是一个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但在拜伦的长诗中唐璜的形象开始带有正面色彩。莫里哀在1665年创作散文剧《唐璜》和莫扎特于1787年创作歌剧《唐璜》,都以唐璜为主人公,并将其塑造成为花心浪荡、厚颜无耻的反面人物形象。在拜伦的长诗《唐璜》中,“唐璜”这一人物形象出现了正面积极的因素。
唐璜虽然与多名女性有感情纠葛,但唐璜并不完全再是一个登徒浪子的形象。唐璜在海滩上邂逅了海黛,两人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在此之前,唐璜经受了朱莉娅的诱惑,从而逐渐变得成熟。唐璜与海黛分别以后,他面对苏丹娘娘古尔佩霞已经敢于回绝和对抗。最后唐璜与俄国女皇产生纠葛,移居英国。在拜伦的长诗中,唐璜并非一个只懂得寻欢作乐的贵族子弟,唐璜在精神品质上已经开始有所成长。在诗歌叙述的许多场景中,唐璜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比如,他在船上遭遇风暴时,同行的人饥渴难忍,决定杀死唐璜的小狗和老师并以其为食。唯独唐璜,不肯吃自己的小狗和老师。
从这一情节可见,唐璜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善良正直,有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样的唐璜形象,已经与西班牙传说中的浪荡公子有了一定的差别。
拜伦在诗歌开头表示:“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只想把我们的老朋友唐璜来传诵”。拜伦意图用唐璜这一人物去取代被宣扬的、所谓的“英雄”,那么唐璜自然会带有正面的积极意义。拜伦的长诗通过唐璜的眼睛观察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境况,并加以自己的议论,以讽刺的手段对社会各方面进行评点。在这一过程中,唐璜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在拜伦笔下已经产生变异。王佐良曾表示,唐璜在中世纪的传说中,在莫里哀和莫扎特的喜剧和歌剧中已经是很典型的“风流放荡”形象,如果拜伦要将唐璜的这一形象特色写入诗歌并不算难,但拜伦的长诗《唐璜》已经将唐璜这一人物形象实现了突破:“这样就使登徒子变成了英雄。这是拜伦的一大创新。”拜伦的长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形象,与欧洲中世纪传说、莫里哀散文剧和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的形象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而这恰恰是拜伦《唐璜》的特色。
二、《唐璜》中的讽刺
拜伦在长诗《唐璜》中运用讽刺,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在讽刺中映射和批判现实生活。“拜伦逐渐发现:他自己的诗路虽广,真正的长处却在讽刺,或不如说讽刺与叙事、抒情的特殊配合。”诗歌以唐璜的感情经历为故事的主要线索,对爱情的叙述和讨论可以说贯穿《唐璜》全诗。拜伦在诗歌中对虚伪的感情、婚恋关系极尽讽刺、揶揄和抨击。
诗歌首先谈及的,是小唐璜父母唐·约瑟和唐娜·伊内兹的婚姻。
唐·约瑟和唐娜·伊内兹的感情生活并不和睦,但在人前假装为“可敬的贤伉俪”,而实际上都“只希望对方死掉”。诗歌中交代丈夫唐·约瑟是西班牙贵族,做事轻率且不学无术,妻子唐娜·伊内兹博学多才却愿意与唐·约瑟结合。在两人矛盾重重时,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唐娜·伊内兹竟然希望通过医生证明丈夫患了精神病,甚至在法庭上妄言:“她只是说,是对上帝和人的职责/使她来控告他的。”这样的话听起来十分滑稽可笑,却能在法庭上作为供词,这无疑是对法律、对社会公正的一种极大讽刺。最后唐·约瑟如唐娜·伊内兹所愿,一命归西:“他被情感和自尊心逼得無可奈何/不是离婚就是死,他选择了后者。”唐璜父亲在妻子的逼迫和折磨中死掉了。拜伦通过幽默和辛辣的语言,用讽刺的手法呈现唐璜父母亲之间虚伪的婚姻关系,对资本主义上流社会贵族阶层虚假的感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荒诞现象进行嘲讽和批判。
其次,《唐璜》以主人公唐璜的感情生活为主要线索,通过唐璜和身边不同女性的感情纠葛,揭露和嘲讽虚伪、丑恶的人性。第一位和唐璜发生感情关系的女性是唐璜母亲的朋友朱莉娅。朱莉娅二十三岁,丈夫阿尔方索却已年过半百。
事情败露后,唐璜在离去的船上,阅读朱莉娅的书信。拜伦刻意将唐璜晕船和阅读朱莉娅的书信两个行为放置在一处,用唐璜晕船时的眩晕和恶心回应朱莉娅的书信,这无疑又是一笔强烈的讽刺。暗讽朱莉娅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己私欲,她的婚姻和感情都违背自己的内心,也违背道德。
拜伦在《唐璜》中表达的爱情理想,是唐璜和海黛产生的纯洁爱情。心灵的结合才是爱情产生的前提,但是唐璜与海黛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这暗示着诗人向往美好纯洁的感情,在现实土壤难以萌芽生长。“讽刺总是敏锐地意识到事物怎么样与事物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唐璜与海黛之间美好爱情的破灭,也是诗人对虚伪、无情的现实社会的暗讽和批判。
三、《唐璜》讽刺艺术的现实意义
拜伦在《唐璜》中的讽刺,既来自现实生活和他的个人经历,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境况多方面的批判。首先,《唐璜》中对女性和婚恋关系的讽刺与诗人拜伦自身的经历相关。《唐璜》中对唐娜·伊内兹、朱莉娅、苏丹娘娘古尔佩霞、阿德玲等女性形象的刻画,实则是对女性的批判。拜伦曾说:“同拿破仑一样我是轻蔑女性的。这并不是我突然产生的想法,而是我长期经验的结论。”拜伦对女性的态度,可以说带有一些个人偏见。
从拜伦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母亲、初恋女友玛丽和妻子安娜,都给了拜伦不同的影响。拜伦的父亲生活放荡,挥霍财产和妻子的嫁妆;拜伦的母亲性格乖戾,喜怒无常,对拜伦既爱护又苛责。拜伦内心的敏感,以及对女性既依赖又抗拒的矛盾心理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拜伦在1800年迁居伦敦后,发生了一次不幸的初恋。拜伦暗恋邻家女孩玛丽,但玛丽却嘲讽拜伦天生跛足,对拜伦极尽羞辱和讥讽。这一次经历给拜伦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此后,拜伦与安娜结婚。妻子安娜极富才华但内心保守,她无法理解拜伦的精神世界,希望通过与拜伦的结合改变他。安娜甚至企图通过医学检查来证明拜伦发疯。通过阅读《唐璜》,不难想象唐娜·伊内兹滑稽又阴险的行径并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婚后一年,安娜就带着初生的女儿与拜伦分居。一时流言四起,反动人士借此机会诽谤拜伦。由此,拜伦和安娜的婚姻也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拜伦的个人生活体验体现在他的创作里,便成为对各色女性形象的挖苦和嘲讽,揭开她们虚伪的假面,暴露她们内心的自私、阴险和狭隘。
其次,《唐璜》反映的其实也是英国贵族对待感情的随便和虚假,唐璜想要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些女性形象,更想揭露的是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拜伦在《唐璜》中一边讲述故事,一边发表自己的议论,夹叙夹议,亦庄亦谐。《唐璜》要讽刺的不仅仅是爱情、婚姻和虚伪的女性,拜伦在其中力求鞭笞的是整个英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虚假和阴暗,讽刺的是所有表里不一的人性。拜伦在叙述中夹杂议论,提到了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科勒律治。面对朱莉娅的诱惑,唐璜开始感到彷徨、游移,此时诗人在诗歌中将唐璜与湖畔派诗人比较,暗讽湖畔派诗人的糊涂、保守和对英国王室的谄媚。这样看来,《唐璜》的讽刺艺术更别有深意。歌德曾评价:“《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
拜伦的《唐璜》在传统的“唐璜”人物形象基础上加以创作,实现对该人物塑造的突破;同时,拜伦在长诗中夹叙夹议,用极精妙的讽刺手法展现英国甚至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讽刺与批判贵族生活的荒唐和人性的自私虚伪。拜伦用《唐璜》与英国上层封建贵族交锋,并凭借此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拜伦.唐璜[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英]阿瑟·波拉德.论讽刺[M].谢谦,译. 北京:昆仑出版社,1991.
[4][日]鹤见佑辅.明月中天:拜伦传[M].陈秋凡,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87.
[5]阿布都外力·克热木.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282.
作者简介:程攀,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2017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