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梅 王添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指引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广西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了“种养贸游工”集约式的产业发展模式。“种”指特色种植业,“养”指生态养殖业,“贸”指中国—东盟贸易乃至边境贸易产业,“游”指生态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旅游相结合的多样化旅游业,“工”指吸引乡贤回归招商引资,创造岗位吸纳就业。这种集约式、共生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节点上,给当地居民注入了内生发展动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经济振兴之道。
[关键词]产业振兴;发展实践;内涵透析;广西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的振兴,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而经济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的带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转承关键节点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广西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广西八市一区十一县,总结广西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经验,以期为振兴乡村产业提供参考
2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实践
2.1 规模经营,强化特色种植业
特色種植业是相对于传统种植业而言的一种产业,是人们根据一定区域内的农业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开发和生产出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种植品及加工品,以其“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广西民族地区依托独特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等自然资源和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合作经营”的思路,紧紧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个载体,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大力发展以水稻、甘蔗、柿饼、食用菌、砂糖橘、荔枝、火龙果、龙眼等为主要产业的特色种植。尊重区内地域差异,优化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桂中桂南区域主要种植甘蔗、荔枝、龙眼,桂北地区主要种植砂糖橘、柿饼。2016年广西种植业收入为2146.37亿元,2018年种植业收入2545.48亿元,短短两年之间种植业收入增加值400亿元。坚持种植业整体开发、规模经营的原则,集中连片生产经营和创建地域知名品牌,其中崇左市被誉为“中国糖业之都”,钦州市被誉为“荔枝之乡”,玉林市被誉为“桂圆之乡”。特色种植业的开发与发展是广西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推手。
2.2 农企合作,发展生态养殖业
生态养殖业具有地域先进性、生态循环性、文化再生性等特征,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养殖是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民族地区依托县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多的先天优势,采取“龙头公司+企业+村民合作社”、“周转传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以肉鸡、肉猪、牛、羊、鸽子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一是创建和保持绿色养殖基地,开发林业养殖、循环养殖,着重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二是推广绿色养殖生产技术,由龙头公司提供养殖防疫技术,经营企业参与具体管理,形成绿色环保养殖产业体系;三是绿色养殖实行制度化管理,由政府主导制定绿色养殖条例规定,既要求管理企业和农户双方养殖行为符合国家基本标准,同时养殖农产品也需符合市场需求,使绿色养殖得以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逐步实现传统养殖向现代化生态养殖转型升级;四是由政府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养殖业科技示范园区,村民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双方签订保本固定分红协议。五是创新“企业—农户—企业”抱团循环模式,企业提供种苗,农户经营养殖,最终企业再提供保价回收服务,从而实现农户收入增加。
2.3 立足优势,助活东盟贸易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广西民族地区依托紧连东盟地区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东盟边境贸易产业,努力实现边贸产业全覆盖。一是加大服务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完善产业配套政策的支持体系,构建广西—东盟合作沟通对话机制,实现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强互市口岸建设,增加互市点、大力发展边境互市经济,如崇左市加强龙州县水口口岸、宁明县爱店口岸、大新县硕龙口岸、凭祥口岸经济走廊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发展轴心。三是高效利用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等国家政策支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对外贸易加工产业园,以规模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中泰崇左产业园、中越百色产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等。四是贯穿集成化理念,通过政策集成、资金集成、信息集成、技术集成等资源集成组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加快海外物流精细化发展,使农产品贸易摆脱传统中介组织的依赖和制约,在节约经营者交易成本和增加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效用。五是完善边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附近居民积极参与边境贸易。2017年广西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18938485万元,同比增长307%,边境小额贸易8363041万美元,同比增长6.3%。贸易业获得了空前发展。
2.4 “景区+民族文化”,大兴旅游业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二者高度融合的旅游活动”广西民族地区依托区内天造纯美、丰富且独特的自然景区资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一是规划引领。制定并出台了《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全面推进。坚持“稳步推进、统筹协调”的原则,大力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发展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点,建立规模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三是着力打造“环首府生态旅游圈”,整合7市24县(市、区)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规划构建“一带引领、两圈带动、五廊支撑”的“一带两圈五廊”的协调发展格局。2017年全区接待游客6300多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20%。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活动。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内聚居着以汉、壮、瑶、苗、侗、京、回等民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广西各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和继承。在全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之下,区内开设了民俗旅游景点58个,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有芦笙踩堂、抛绣球、打铜鼓、板鞋竞走、上刀山、过火链等 27 个传统竞技项目,集中分布在南宁、桂林、百色、贺州等城市。除此之外,区内各地还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如每年三月三举办的壮族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岑溪.南渡民俗文化旅游节、靖西新春民俗文化旅游节等。
2.5 政策优惠,吸引乡贤回归带动就业
乡贤是出生于乡村、具备现代化知识和能力,通过政治支持、经济支持、文化建设等途径,投入到乡村建设中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的倡导之下,各地不断加强新乡贤队伍建设,实施“乡贤归来”“乡贤助村”“乡贤激励”计划工程。对于回乡创业的乡贤,政府在信贷担保和贴息、租地和租房建设租金补助、生产用电补贴、务工人员租房补贴等四个方面给予个人补助。目前,仅回乡投资创业的新乡贤就有一万多人,投资总额高达上亿元,新增了较多的层次性服务岗位,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不仅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就业”,还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3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的内涵分析
3.1 三产融合,高效配置
纵深剖析广西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种养贸游工”集约化模式,包含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园区发展工业产品、贸易业、旅游业和服務业,横跨三种产业发展,是三产高度融合、高效配置的产业发展模式。三产融合的关键就是产业链延伸式,广西民族地区以农业为中心,由产业链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向前和向后不断延伸,组建一二三产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有助于解决产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问题,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拓展盈利空间。此外,在三产融合中,各类经营主体发挥自身独特功效,农村合作社通过其组织凝聚力,将分散的小农联合起来,共享市场信息、统筹生产布局、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养大户通过租用本村其他农户的土地,以“订单”的形式组织生产,促进了产业集约化水平;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组织协调、资源整合、技术指导、产品研发、开拓市场的重要作用。
3.2 多元发展与主次层级并存
多元化战略是为了应对多样化市场需求,地方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下不同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广西民族地区集约化的产业振兴模式,是集种植业、养殖业、东盟及边境贸易和旅游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其动因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元协同发展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而农业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在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就必须认清区情,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农业问题。广西民族地区的“种养贸游工”集约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在认清了广西仍是一个农业大省的区情后,依托广大农村现有的资源,坚持优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培育农村发展的“造血”能力。虽然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和贸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越发火爆,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后发支柱。但是相对于广西农业优势和农民的转换条件和意愿来说,发展农业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的抓手。因此,目前广西产业振兴中坚持主次层级并存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农业,旅游业和贸易业等第三产业作为重要辅手助力农村发展。
3.3 政府主导,纵向整合
政府主导、纵向整合的视角是指把握纵向整合规律,在整体性的乡村振兴中,坚持政府主导,注意发挥政府的有机整合和规范功能。在广西民族地区集约化的产业振兴模式中,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统一认识,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方面,通过党和政府的最高层面来进行政策和制度安排,通过纵向整合以主导产业振兴的各项工作。第二分类部署,将产业振兴中“种养贸游工”五大发展要素根据地域的差异性进行差别部署,凸显了政府规划引领的主导作用。第三突出重点,在全面摸索,探清广西仍是农业大省,仍需着力解决农业问题的区情之后,按照规模化抱团经营农业以培育农民“造血”能力的路径进行部署,凸出了政府理性指导,明确责任的主导作用。第四提供保障,将实施产业振兴基本保障的各个方面,如人才支撑、投入保障、组织领导等进行统筹,突出政府秩序维护和兜底保障的主导作用。
3.4 多主体参与,共创共建
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亟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广西民族地区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通过党委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多主体的共创共建,形成了民族产业振兴的合力。一是党委引领,政府主导。广西在发展产业振兴过程中,大到产业政策的制定、为多元主体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小到村民发展意愿的考虑、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健全,都始终坚持党委引领、政府主导作用。二是产业经营的新型组织者:龙头企业。在产业振兴中,龙头企业内联农村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农村劳动力吸纳中心,又是市场信息反馈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三是产业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振兴中,专业合作社向农民统一供应种苗、防疫技术,配备专业人士对各行业进行技术指导,是培养农民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四是农村的核心主体力量:农民。产业振兴、农村发展都离不开农民这一核心主体。广西民族地区在实施产业振兴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将多种类型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农民是受益主体的地位,最大程度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哈萨,宝秀兰,渠汇江.发展特色农业助推农民精准脱贫[J].三农论坛(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8(2):4.
[3] [美] 约翰·凯利著.赵冉译.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8.
[4] 董杰.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50.
[5] 周叮波.跨境电子商务视域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方式创新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159.
[6] 吴忠军.民俗旅游论纲[J].旅游学刊,1998(12):75.
[7] 张兆成.论传统乡贤与现代新乡贤的内涵界定与社会功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154-158.
[8] 张建红.多元化战略:概念、动因与关注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09(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