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民
摘要作为学校正装,日本的校服对内强化了统一性、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对外则成为彰显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在140年的发展历程中,日本校服从少部分精英阶层的地位标志发展成为广大学生的身份代表,从渗透“管理主义”发展为凸显个性特质,目前已进入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发展的新阶段。日本的校服在地方教委和经济部门的监督下实现了较为规范的发展。日本社会针对校服利弊的探讨也涉及我国中小学管理者所关注的议题。
关键词中小学校服;日本校服;学校制服;日本文化;校服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8-0024-03
在众多校服文化高水平发展的国家中,日本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作为学校正装,日本的校服对内强化了统一性、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对外则成为彰显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日本的校服体现着日本文化与社会的特色,也负载着日本教育的种种问题。梳理日本校服的发展历程、设计特点,挖掘日本对于校服的管理与规范的过程,探究日本社会对校服的看法等,是从“日本经验”反观我国中小学校服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未來方向的重要路径。
日本校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明治初期。校服文化与其他制服文化一样,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现代化特征的具体表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国家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以自上而下方式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整齐划一、强调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教育中,不仅体现在全国高度相似的学校建筑、高度统一的教育课程之上,也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和各项制度的严格统一之上。日本的校服就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
1. 日本校服的历史演进:走向多元化发展
1879年,日本的贵族子弟培养机构“学习院”开始实施校服制,1886年帝国大学也开始采用校服。当时学习院和帝国大学都只招收男生,校服就成为这些天之骄子特殊身份的标志。到了20世纪初,高等女学校也开始推行校服制,校服自此出现女装版本。20世纪20至30年代,日本的小学教育实现完全普及,中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很多中等教育机构都开始实施校服制,能穿上校服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校服作为精英标志的意义有所下降,而开始更多地体现穿着者的学生身份和学校归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采用校服制的学校更多了,校服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日本纤维制衣产业的发展也使得日本校服的式样更为丰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日本社会也开始出现了对校服的反思和批判,有声音表示校服体现了学校的“管理主义”思维,对校服的强制与对学生发型的强制一样(如强制男生剃圆寸头),反映了学校对统一秩序的追求和对学生个性的压抑。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渗透了战前的旧式教育思维,应当被当代的日本学校所摒弃,所以一些地区和学校出现了废除校服制度的现象。但就日本全国范围而言,校服并未因为这种批判而消失,但的确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校服设计开始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当下的时尚审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校服越来越时尚化。高中特别是私立高中因面临招生的压力,往往“使尽浑身解数”吸引生源,不断提升校服的时尚性就成为私立学校采取的手段之一,各学校网站都会将本校的校服款式展示出来。据相关调查显示,确有不少学生把校服作为选择学校的一大参考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日本校服进入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发展的新阶段。
2. 日本校服的基本特点:制服正装
日本的校服设计体现了学校意志,不同学校的校服各有不同。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日本的校服式样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日本最早的校服是学习院设计的,由于学习院的育人目标之一是培养军官,且有马术、剑枪等相关科目,所以当时的校服设计吸纳了西式军服的特点,便于学生像真正的军人一样操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军官气质。这种制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立领军服式的黑色校服仍是日本初中采用最广泛的校服样式。明治时期的女生校服起初沿用了日本武士穿的肥腿裤(日语中称作“袴”),后来又将它改成了长裙(日语中也称“袴”)。20世纪20年代以后,海军水手服、百褶短裙得到女生们的青睐,女学生不惜打破校规去穿着这些流行服装,后来学校只好把这种服装作为校服(见图1)。这一校服趋势也延续至今,成为学校普遍采用的女生校服的基本式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校服的式样不断丰富,西装上衣开始成为校服中的一大潮流,这种样式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日本的男生校服上衣主要有立领军服式和西装式两大类,下身通常为西裤;女生校服上衣主要有海军水手服、西装和大开领的伊顿公学装三大类,下身通常为百褶裙。具体到每所学校,校服的颜色和具体款式又因学校自身理念和季节特性而有所区别。在日语中,校服被称为“学校制服”,可见校服属于制服的性质,具有正装的特点和功能,强调的是严肃、庄重和正式。这与把休闲装和运动服作为校服的理念不同,一旦穿上“学校制服”,就意味着已经不在休闲状态,也不在私人领域,而是进入正式的学习场合或状态。
1. 权力下放:校服政策因校而异
在日本,关于校服的政策因校而异,是否制作校服、是否要求学生穿着校服完全由学校决定,教育主管部门并不进行强制要求。有的学校强制学生购买和穿着校服,有的学校虽然有校服但不强制学生平时穿着(不强制穿着的校服一般称“标准服”或“奖励服”),还有个别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服但也不禁止本校学生穿着其他学校的校服。目前日本的大部分公立小学不实施校服制度,公立初中和高中则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身着校服。一般而言,初中在学生着装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上比高中学校更为严格。近年来,一些学校在校服穿着细节的要求上变得更为灵活。例如:有的学校规定校服套装不分性别,西装上衣配西裤还是配裙子、打领带还是打领结等均由学生自主决定。相比之下,日本的私立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小学,为了彰显学校特色,几乎都会要求学生身着校服。
2. 过程监管:相关部门全方位保障学生利益
校服的费用由家庭自行承担,校服的选用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学校选用校服厂家或经销商的监督与管理。例如:奈良县教委发布的《学校指定物品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即对包括校服在内的所有学校指定物品的购买和选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指南》强调选定相关物品虽然属于校长权限,但应充分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同时要求学校必须设立“学校指定物品检讨委员会”,负责组织和管理内部论证以及招标、竞标、中标等环节;负责与校服厂家和经销商的协调;负责对样品进行质检以及收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等。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部门也会对校服的选用流程进行调查和监控。例如: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2017年在《公立初中校服交易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部分学校缺乏对校服厂家和校服经销商的审核,很多学校长期指定同一厂家或经销商,从而导致或可能导致校服的价格和质量侵害学生利益。针对此种情况,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表示将密切关注学校的校服交易,并将对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严加处理。《报告》还对学校和校服厂家提出了要求和建议,要求他们采取措施促进校服生产和制作上的公平竞争,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日本实行校服制度至今140余年,作为学校管理象征的校服也不断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各个群体对校服的见解也越发具体和多样,对于学生是否应该身着校服的讨论一直持续至今。
1. 支持学生应着校服者更强调其身份意识
认为学生应该身着校服的意见大致如下。其一,学生每天穿着和管理校服,有利于锻炼生活能力、养成正确着装的习惯。其二,校服是正装,通过正装与休闲装的切换,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场合与状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以严肃的态度参加庄重的仪式与活动。其三,校服是学生身份的重要标识,身着校服能够使学生被有效识别,便于获得生活上的便利以及安全保障。其四,校服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的体现,学生进行修学旅行、外出参观时,校服可以向社会宣传学校文化,同时还能提醒学生维护学校形象。其五,校服是学校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爱校之心,也将构成每个人美好的青春记忆。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早已毕业的成年人因校服给其留下的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出于对青春时代的怀念,始终在母校提出变更或废止校服时持反对立场。其六,在同一所学校内,如果没有校服,就可能出现有的学生穿着极为讲究、有的相对寒酸,造成同学间的尴尬,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校服这种不使家庭经济水平差异表面化的制度来维护学生的尊严。
2. 反对学生着校服者更关注学生个性成长
反对校服制度的意见主要是针对校服所体现的军事化管理的理念。如前文所述,这种意见认为校服虽增强了集体观念,强调了统一步调,但抹杀了个性,阻碍了学生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校服助长了日本中小学校中的霸凌现象。有观点从校服的功能性角度出发质疑校服的合理性,如相较其他服饰,校服可能存在不舒服、不卫生、不方便等问题。还有觀点指出校服是引发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人性犯罪的一大诱因,学生穿着校服并不安全。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对校服意义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例如:校服究竟体现差异还是体现平等?由于不同的学校选用不同的校服,家境较好的学生上的私立学校往往选用质量好、价格高的校服,与普通学校相比,造成了较大的校际差别。有批评意见指出,校服表面上体现了学校的差异,实则凸显的是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会使阶级和阶层差异更加明显。日本一般公立初中的校服多在3至3.5万日元(约合1900至2200元人民币)之间。2018年,地处“亚洲最昂贵的地方”—东京银座的泰明小学宣布用国际著名品牌阿玛尼(Armani)订制校服,一套校服的费用达到4万日元(约合2500元人民币)以上,引起社会热议。再者,校服究竟减轻了还是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每所学校会因校服制度实施细节的不同而给家长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以上这些争论的焦点不只存在于日本社会,也是我国中小学管理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也要求中国的中小学管理者在进行校服管理时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思考与谋划,尤其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小澤昌之.青少年の学校制服に関する意識:大学生を対象とした質問紙調査をもとに[J].慶應義塾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間と社会の探究,2010,(69).
[2] 公正取引委員会事務総局.公立中学校における制服の取引実態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EB/OL].(2017-11-29)[2019-06-28].https://www.jftc.go.jp/houdou/pressrelease/h29/nov/171129_ files/171129_4houkokusho.pdf.
[3] 難波知子.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学校制服文化の形成に関する考察—学校制服論詩論[J].デザイン理論,2007,(50).
[4] 難波知子.時代とともに移り変わる学校制服の意味[EB/OL].(2018-10-09)[2019-06-15].https://www.nippon.com/ja/column/ g00554/.
[5] 奈良県教育委員会.学校指定物品の取扱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EB/OL].(2016-06-19)[2019-06-20].www.pref.nara.jp/ secure/160619/29_03rd_tah01.pdf.
[6] 山口晶子.若者文化としての学校制服—女子高校生の制服おしゃれに着目して[J].子ども社会研究,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