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潇(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7)
骨科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比较常见,是一种关节内骨折疾病,伴有交叉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受损的情况,长期以来临床上提倡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为患者提供治疗,但实践发现该术式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大,容易发生并发症,效果不佳[1]。该研究现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时段内收治的80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回顾性对比其临床资料,现做以下整理。
从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患者年龄在20~61 岁之间,平均年龄(33.9±7.2)岁,受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12例,摔伤9例,经Schatzher分型包括Ⅰ型7例,Ⅱ型19例,Ⅲ型9例,Ⅳ型3例,Ⅴ型1例及Ⅵ型1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范围为19~62岁,平均为年龄 (33.8±7.3)岁,受伤原因包含交通事故伤20例,高处坠落伤11例以及摔伤9例。患者经Schatzher分型包括Ⅰ型8例,Ⅱ型1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Ⅴ型1例及Ⅵ型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分型等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时经CT或X线检查诊断,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疾病;(2)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配合度高;(3)患者均具备手术治疗指征;(4)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4)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5)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其他骨折类型的患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7)配合度低,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该院提供给对照组患者常规切开复位固定术进行治疗,切口选择患者膝关节正中线的前内外侧,确保患者胫骨上端位置与胫骨平台得以充分显露,将关节囊切开,进行复位,采用钢板螺钉进行内固定。该院提供给观察组患者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切口选择患者膝关节前外侧,从切口位置放置关节镜,确定患者病变情况,将积血和骨折碎片清除后灌洗关节腔,在关节平面下侧的3~5 cm位置胫骨结节下行切口,将空心钻置入其中,应用顶推器顶起坍塌的骨折碎片,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解剖复位,通过适合的钢板在皮下置入,再置入克氏针,确保克氏针平行于患者关节面,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质采用螺钉进行固定。该院为两组患者应用C型臂X线机做复位固定,予以观察监测,确定复位结果满意后完成手术。术后提供给患者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和止血治疗,结合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持续进行6个月随访工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Rasmussen评分标准为主[2],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包括膝关节伸直缺损情况、疼痛情况、行走能力、活动度、稳定度等进行评估,满分为30分,其中27~30分表示优,20~26分表示良,10~19分表示可,0~9分表示差。医疗人员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伸屈膝最大角度,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工作,记录并对比发生感染、皮肤坏死、关节僵硬和畸形愈合的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与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患者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愈合时间(周)住院时间(d)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127.4±23.8 122.3±22.4 0.978>0.05 4.0±1.4 8.6±1.8 13.036<0.05 11.3±2.6 14.6±2.4 5.982<0.05 10.4±2.3 14.2±2.8 6.882<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伸膝最大角度分别为(-0.7±0.2)°、(-0.4±0.1)°, 屈膝最大角度分别是 (131.5±7.3)°、(115.1±5.8)°,观察组患者角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胫骨平台骨折疾病在骨科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疾病多发于骨质酥松的老年患者身上,占据所有骨折病例总数的1.0%[3]。由于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患者发病过程中常见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一旦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会给膝关节造成永久性损害,甚至丧失膝关节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4]。当前,骨科临床上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疾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度,保持韧带的完整性,从而改善其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5]。长期以来,临床更多应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患者进行治疗,但应用过程中发现该术式尽管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皮肤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概率提高,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伴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在骨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为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6]。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是通过关节镜应用进行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手术切口较小,不需要全部显露患者的骨折区域及剥离骨膜,能够降低给患者造成的损伤和对其血液循环的影响,因此预后较好。该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通过锁定加压钢板的方式,综合了生物钢板技术及髓内钉技术的优势,只需较小的切口就能开展手术,不需要骨折端完全显露,预防患者软组织被广泛剥离,很大程度上保护患者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7]。该研究中,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相关指标、伸屈膝最大角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比应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指标上表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较大,患者被剥离的软组织范围广,直接损害其骨折端,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加重了术后发生感染、关节僵硬和畸形愈合的概率。于是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术后的安全性也更高[8]。
综上所述,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该研究提倡应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过程的相关指标稳定安全,术后恢复情况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