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芳(江苏省昆山市康复医院 骨与关节康复科,江苏昆山 215300)
在近几年社会环境逐渐复杂化的背景下,各种意外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个体在意外事件中受伤的可能性提升。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损伤形式,其多因交通事故、运动意外、暴力事件等所致,在发生后个体会存在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与疼痛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功能障碍也会留存,进而对其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下肢骨折作为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种骨折形式,由于组织部位的特殊性,在发生后不仅会使得患者的功能存在明显障碍,还会对其造成较强的身心负担,严重时还会影响家庭的幸福感[1]。基于此,在临床对于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较为重视。通常来说,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采取复位内固定进行手术干预,在手术后必须要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以引导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到之前状态[2]。然而,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案,其不能够保证下肢功能的恢复效果,临床使用价值较低。该院在2014年1月—2018年12月的临床工作中提出,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采取早期运动康复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按照随机采样的方式,从该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中,甄选60例资料完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然后运用盲选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女患者的资料录为 (男:17例,女:13例),年龄区间为 20~78 岁,平均年龄为(32.19±5.21)岁,骨折部位分类:股骨骨折12例、髌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4例、踝关节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
观察组男女患者的资料录为 (男:16例,女:14例),年龄区间为 19~75 岁,平均年龄为(32.18±5.64)岁,骨折部位分类:股骨骨折13例、髌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5例、踝关节骨折2例、跟骨骨折3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且以X线检查,对接稳固,符合早期康复的愈合标准[3];(2)患者无严重的器质性缺损;(3)将该次研究对患者进行介绍,其同意后入组治疗,签署同意书。
以统计学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其在患者进行骨折手术2周后进行常规检查,在此期间必须要进行卧床休养,保证其体征恢复稳定。然后对患者采取健康教育,使之能够理解康复治疗的意义,加强其依从性。同时,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的食用。在患者卧床期间,做好病房干预与卫生引导,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在其患者行骨折手术3 d后进行,具体内容为:(1)主动运动。在早期患者的关节与肢体都被固定,只能够进行简单的肌肉拉伸收缩训练。在一段时间后,患者的下肢不用被固定时,可以结合其耐受程度来进行抗阻力训练。以平衡牵引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下肢关节练习,每个关节20次。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保证锻炼幅度与患者当前的状况一致,避免造成关节受损。引导患者进行坐立,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能够意识到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高其主动运动的意识。在患者肢体达到一定的承受能力后,可引导其进行负重练习,让患者能够下床独立行走,每次训练时间在15 min即可,1次/d。随着康复进度的改善,可适当地延长运动时间。(2)被动运动。多数患者在手术后,还会存在一定的疼痛感,从而会使之下意识的规避运动。在这种状况下,需要针对患者的肌肉损伤与骨折状况来进行按摩与针灸,从而被动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状态。对于一些缺乏自主锻炼的患者,可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屈伸等,来保证其肌肉运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1)观察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与下床活动时间。
(2)对两组患者在恢复中的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统计,其主要包含: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肌腱损伤、骨质疏松几类。
该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年龄、性别、关节活动度、下床活动时间、恢复中并发症发生状况等数据均需要纳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之中,并且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或者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s)
组别 关节活动度(°) 下床活动时间(h)观察组(n=30)对照租(n=30)112.39±8.32 85.29±5.72 28.31±1.34 152.39±2.38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中的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n(%)]
从生理结构和功能上来看,下肢的支撑是由骨骼、关节与肌肉所组成,人体产生的位移运动均需要依靠下肢。可以认为下肢结构的坚强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活动能力。而在骨折发生后,通常会造成骨与软组织的损伤,进而产生广泛性的软组织水肿,从而对周围组织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会使得整个下肢的功能存在明显的缺失[4]。一般来说,在下肢发生骨折后,患肢会丧失负重与移动的能力,在整个愈合过程中,必须要限制个体的活动。通常来说,下肢骨折患者在治疗中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与肢体固定,在这种状况下就会造成肌肉的血液循环障碍,这将会使得其下肢功能恢复受到限制[5]。另外,下肢骨折多采用手术内固定的方案来进行治疗,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患者的患肢造成二次损伤,这就使之术后恢复产生明显的限制。对于骨折患者的治疗来说,不仅要使其患肢恢复到之前的生理结构,还需要使之肢体功能得以恢复。因此在临床上会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康复训练。然而,常规的康复训练多是在患者肢体状态基本稳定或者患者能够接受之后才进行,这就使得其训练时机延迟,干预效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6]。在临床调研中发现,多数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内都会卧床休养,并且禁止负重。这虽有利于骨折端的愈合,却也会因为患肢的制动而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在这种状况下,部分学者提出了早期运动康复的理念。这种康复训练是以患者的具体状况为前提,根据其耐受性与医师的评估所制定的恢复方案,其能够尽早地对患者进行系统合理的功能锻炼,从而促进其患肢的血运,加快骨折的愈合[7]。同时,还能降低肌肉粘连的可能性,使得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8]。从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中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在恢复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下床活动时间,优化关节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