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法造境”创作方式创构云海山水画

2019-09-19 08:12
国画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造境云海云彩

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辛探索、研究与创作,以“云法造境”创作方式创构的云海山水画,以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新的艺术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与传统山水画不同之处在于有其独特的审美思维、创作理念,有其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形成了题材内容新、思想意境新、表现方式新、风格面貌新的绘画新样式,并从理论与创作两个层面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思想体系。

“云法造境”这个词在《辞海》中从没出现过,它是我为了艺术创新,从1991年起在黄山之巅的北海西海长住了九个春秋,云里来、雾里去,长年与云山为伴,面对大自然深入观察体悟,把云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有意识地走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创作道路而提出来,并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后,最终创立的艺术创作新方式。“云法造境”,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大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深入观察、思考与体悟,在前人忽视、淡化、没有深入探索研究或难度较大、尚未创作到位的领域中,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将以往山水画中以留出空白或淡化处理的大自然云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在汲取中国山水画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审美思维和创作方式,着重在云彩变幻莫测的神韵中寻找题材内容,提炼多种新的表现技法、笔墨语言,提升、强化云彩的运动美感和时空神韵,赋予其更强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并以此作为构成作品的主旋律,力求拓展一片新的艺术表现空间、新的艺术人文境界,创作出具有新的内容意境和笔墨语言的艺术作品。

一、拓展审美新空间:从千变万化的云彩中寻找新的题材内容

马克思指出,在大宇宙中,潜藏着揭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无限可能性,大宇宙是创造美的无限可能性的母胎。大自然的秘密很少暴露在表面,一切美的现象都潜伏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往往在最简单、最普通、不被重视的自然形态中,也隐藏着象征人的心灵、精神灵魂的美的信息,稍不留神便一晃而过。艺术创造的题材内容,只有通过艺术家敏锐的眼睛、多情的心灵才能被发现。因而一切自然力量、生命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生生不息的宇宙大自然,永远是艺术家深入观察体悟,挖掘绘画题材、思想内容的源泉,也是陶冶美、创造美的原乡。

构成大自然的主要物体是天空和大地。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它们在生生不息的演化中传递出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美的信息。它们既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云彩作为大自然的一种主要物体,具有生动活泼、变幻莫测、内涵丰富等特点,尤其是它吞吐天地间的气度、容量之大,正如大海一样,比山川、草木更能产生一种美感,也更有象征寓意,更能打动人心,激起情感的波澜。

以黄山云海为例。黄山自古云成海,雨后初晴,从山谷升起的云雾即会铺天盖地,悄然遮掩群峰,淹没一切。立身山头,却似在大海之滨。瞬息间,白云翻滚,浩瀚无际,大小峰尖,犹如风帆、孤岛,时隐时现,茫茫云海,似海非海。秋冬时节黄山云海变幻无穷,气流回旋,升腾跌宕,推波逐浪。风平浪静时,一铺万顷,万里似镜,映出近处山影如画,远处峰头扁舟轻摇,海阔天空。风起云涌时,如浪花飞溅,波涛滚滚,恰似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席卷群峰。有时云从远处山峰间飞流直下,犹如瀑布泻玉,道是无声胜有声,蔚为壮观。风动云动,云动景移,时聚时散,浓淡相间。轻薄时如一袭轻纱,把山峰重新装点。浓重处犹如琵琶半遮面,稍纵即逝。此情此景常令人流连忘返,终生难忘。

另一方面,观察角度不同,云彩的形态也不一样。当浓云密布之时,人在高山或飞机上俯瞰云彩,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云海。有诗云:“云海望无边,浪接遥天。晴空万里太阳偏,玉砌银铺新世界,处处堆棉。”而同一时间在地面以仰视角度观云,因为看到的是云的下部,往往得到满天阴云笼罩的景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就描写了暴雨来临前天空黑云翻滚,远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的景象。

审美角度的不同,带来了题材内容、意境境界和表现形式的新变化。云彩是大自然的精灵,四季的交替,昼夜的轮回,风雨雷电一切天气的变化,都会引发云聚云散,都会产生运动变化的美感,也都能影响人的思想情绪的变化,使人触景生情,激起情感的波澜。山水画强调“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从对云彩运动变幻的观察体悟中,可以挖掘开拓中国画创作新的题材内容和意境境界。

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微微洒向大地,万簇金箭般的霞光从东方云层中迸射出来,瞬息间一轮红日破云喷薄而出,整个天地豁然开朗。面对这种景象,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希望与憧憬,云海山水画《日出东方》《喷薄》《日破云涛万里红》等作品的意境就油然而生。当黄昏来临,太阳西下的余晖渲染着周围的云彩,变幻莫测的晚霞给天空撒上了瑰奇的神秘色彩。此情此景往往会使人联想到时光易逝,更会思考人生的归宿,古人就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归宿》《晚霞归》等题材能很好地表达这种感悟。当登临高处俯瞰云海,万里平铺如镜,海天一色,茫茫波涛荡漾天地间的景象会让人感到一种轻松与舒畅,作品《碧海云天》《银白世界》《一片丹青海西边》《独立苍茫云海间》等是这种感受的写照。当风起云涌,云海像大海浪花一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奔腾不息的滚滚云海不免会让人发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感慨。当云海瞬息淹没天地,万物瞬间化为乌有之时,更会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当看到黑云滚滚而来,天空陷入一片黑暗之时,就会心生恐惧,担忧横祸降临……作品《云涌涛鸣山无声》《惊雷》《啸傲云天》《沧海横流》《山海云涛望无垠》《天海云魂》等都在对各种云海景观的描绘中赋予其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体悟。所以面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云彩,面对宇宙大自然的感召,每一个人所产生的直观感觉和内心的想象、联想与感悟,是可以非常丰富多元而且非常个性化的。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面貌和意境境界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特色的。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根本谈不上艺术创造!

其实人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世界里,花开本无意,流水亦无情,日出日落,四时交替,更是千古如斯,本与人心无涉,但正是由于有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功能,使我们人类与这宇宙大自然发生感应,发生联系。艺术以符合人性的方式赋予本无情无义的天地万物以人性,使这宇宙自然成为人类情感表达与寄托的对象世界,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以自己创造的主体性审美境界,以符合人性和人的心灵结构的方式,使日月星辰、云海大海、高山流水、草木禽鸟,都带上感情的色彩,变成一个人性化的情感世界。花开有情,流水有意,自然中的万物因而变为艺术的、审美的、诗意的、有生命的形象。云海山水画正是从大自然中抓住了云彩这一普遍而又特殊的存在物,发掘其审美价值,描绘其美的形态,赋予其丰富多元的精神内涵,拓展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

二、创造新的笔墨语言:提炼云海山水表现新技法

新的审美角度、新的题材内容,需要新形式、新技法的提炼;新形式、新技法又为新的题材内容、新的意境境界的艺术表现提供技术支撑。众所周知,中国画创作中实的物体好表现,虚的物象难把握。能否创立理想的艺术创作新方式,用独特的表现方法、合适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大自然中的虚的物象——云彩,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山水画大多不十分注重画云,即使画云也多是画山为主,画云为辅,画一点云来增加一种灵动的画面效果。而用“云法造境”创作云海山水画却与此相反,它是画云为主,以云彩运动变化的美感神韵来统领画面,将山川、树木、屋宇等物象作为辅助、衬托的元素来处理。由于云海山水画要求画面中云彩的比例要大于任何其他物象的占有空间,传统山水画常用的表现图式与技法就难以实现这一艺术目标。因此提炼云海山水画独有的笔墨语言,构建新的表现图式,是实际创作中首先面对的一大难题,也是检验“云法造境”这条路能否走得通的关键。

中国画是一门非常讲究技术的艺术,张彦远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墨中的浓淡干湿,笔触的刚柔疏密,挥写的顿挫转折、轻重徐疾,包括由此产生的风骨、体势、气息、神韵,甚至波磔和飞白等,既是造型手段,也是画家精神思想的外化。在坚持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新的笔墨技法,是云海山水画创作的基础与关键。

云彩是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一种虚幻的、柔和的气体。传统山水画多用勾线、渲染、“拖墨带水”等方法画云,画出来的云彩比较逼真,与现实云雾的朦胧、柔和感比较接近,符合大众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但问题是这几种方法都是在画山为主、画云为辅,把云彩依附于山石的情况下运用的。由于山石树木的笔墨线条是刚性的,在画面上形成了一定的骨力框架后,再与云彩的柔性效果相结合,有刚有柔,比较合体,不会产生大的问题。但是云海山水画将云彩提升为构成画面的主体并由其来造境,如果用通常的渲染等方法来表现,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将呈柔性朦胧状,见不到笔触,有墨无笔,有肉无骨,体现不出“骨法用笔”的笔墨精神。而且画得与自然中的云彩太接近、太逼真,反而会缺少质感,缺乏艺术感,流于俗气,更不能实现以云彩作为创作主要元素和造境主体的艺术目标。

一个艺术家终身追求的是创建自己独立系统的艺术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应该强调绘画语言主观的、个人的创造。在前人、他人的技法无法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目标时,就需要发挥创造精神,由自己来发现、提炼和锻造新的技法、笔墨语言。

肋骨骨折患者因为骨折疼痛会引起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不易排出和肺部感染症状。如果肋骨骨折断端指向体内,还会对胸膜、血管、肺组织造成损伤,引起血气胸。有多根肋骨骨折时,患者呼吸反常,可能是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严重患者还会有生命危险[4]。当发生肋骨骨折后,患者需要及时的接受处理,减轻的患者的疼痛,让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出现[5]。最重要的就是对胸廓进行固定,临床中有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类,都是以限制肋骨断端的活动,减轻患者的疼痛。

在长年置身云海间的观察、感悟和创作实践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云彩作为大自然中一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气体,虽然它虚无缥缈、变幻莫测,但它的生发、升腾、变化都存在着一种规律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随着运动的向度展开。比如我们俯瞰云海,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观,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观感非常相似;云海流动奔腾的形态,也与江流、瀑布相通,只是云海在质感上比大海、江流多了柔绵的特点。

真正的绘画创作不是把现实中的景象像拍照片一样记录下来就行了。仅仅描摹物象的形体,这在中国画艺术中是不可取,也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的。中国画画家观照大自然的方式,本来就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而是借助于审美对象,通过书写性以表现艺术主体的思想意趣与精神品位。因而中国画艺术的特质不是画实景,而是画通过艺术手段提升后的一种意象,是画感受,画想象,画大自然的美感、神韵与精神,是构建一个经过艺术家有意识创造出来的第三世界——艺术意境。这才是开展艺术创造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因此云海山水画并不是为了画云而画云,而是用自己的思想体悟、笔墨技法去造“心中之云”,通过“师法自然”“道法自然”,摸索、领悟自然界与艺术表现中相通的规律,上升为一种法度——“画法从于心”。通过多年的探索提炼,云海山水画把虚无的云彩与有质感的大海、江流联系起来,采用刚柔相济的笔触来刻画云彩的形态,赋予云彩以质感,表现其虚实相生的神韵,形成了一套画云的独特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笔墨交融,一笔一个面,似山似海似云,三位一体。具体而言就是:先刚后柔,以刚带柔,刚柔相济;先浓后淡,先重后轻,浓淡互溶;先线后面,以线拓面,线面交融。在具体运用上可归纳为:大胆落笔,逐渐生发,细心收拾;先干后湿,先浓后淡,虚实相间;以云带山,以云带水,似山似海似云,浑然一体。在掌握了云法大的规律基础上,再提炼出适合不同形态的诸如烟云、瀑布云、波涛云等具体的技法。

云海山水画的云法在吸收传统留白法、勾云法、渲染法等精髓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表现方法。由此塑造出的云彩意象,整体看起来是云的感觉,又能处处见笔,解决了从虚无缥缈的云彩物象到画面艺术意象形成过程中笔墨表现的难题,既符合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要求,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技法,丰富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三、开拓艺术新境界:提升天地境界,营造人文精神新意境

意境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作品有没有精神内涵,有没有物我一体的神韵,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意境的产生需要有恰当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去营造。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西方绘画中的“构图”,都是指根据绘画题材内容、精神境界表现的需要,合理安排画面布局,如虚实黑白、疏密简繁、张敛聚散、脉络气势,包括落款印章等。它和先前谈的笔墨技巧都属于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画家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但仅仅把“经营位置”“构图”当作技术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因循守旧,以程式化的方式去处理画面,是创作不出具有个性化内容意境的艺术作品的,也是不利于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因为技术是为精神内容服务的,只有立足于个体的精神思想,去主导和统领技术方法,才是艺术创造的正确之路。所以云海山水画以“云法造境”独特的艺术创造观念,以“造境”这个词来涵括“笔墨”“构图”“经营位置”等,也是为了与他人的创作方式做出明确的区别。“云法造境”中的“造”是技术性的,主要指技术上的经营位置、构图等层面。而“境”是一种人文的精神境界、艺术作品的意境,将两者合而为一,系统性地来谈,有利于谈清楚讲明白,也有利于在创作实践中加以把握。

山水画从晋唐肇始到宋代成熟,再发展至今,在这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代代画家的创造、提高和完善,在布局、构图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固定的模式。如视点上的散点透视、鸟瞰法,布局中的高远、深远、平远,构图中的S字形、Y字形、C字形等,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山川的脉络屈伸、大小位置、呼应开合,以及其他物象的起承转合变化等。人们在这些前人积累的模式基础上,通过临摹学习,稍加增添删减,就能创作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山水画作品。这种创作程式延续了千百年,很少看到有与这种法度、程式拉开较大距离的画法。

秘境天开 70cm×70cm

天海云魂 70cm×70cm

“云法造境”创作方式与传统程式有所不同,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创立、自定步伐的创作道路。传统山水画的定名和表现重点,实际上是以大自然下半部分的山岳、江河、树木、屋宇等景物为主体。而“云法造境”把传统山水画较少描绘的云彩推为艺术创作的主体,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加以强化、提升,注入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以云彩神韵为主体、具有独特人文意境的中国画作品。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创建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对所有的创作元素来一个全方位的筛选、安排和构建。构建,就意味着把大自然中所有能够进入画面的物象、所有的创作元素,重新加以梳理取舍,包括哪些物象可以淡化削弱,哪些物象应该提升强化。也就是用“云法造境”的艺术思想、审美角度,去统领安排一切,为自己所想达到的艺术效果服务。这就像作家选取自己理想的语言文字、体裁、结构写文章,诗人采用适合自己情感表达的语言、声韵、格律去咏诗,音乐家选用自己喜好的音符、节奏、旋律来谱写歌曲。云海山水画就是在传统山水画创作方式的基础上,运用“云法造境”创作新方式在题材内容选取、画面构图布局、人文意境营造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创作样式。

钟章法作品

钟章法,1948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法造境·时空水墨画创始人,中国云海画院(国家民政部批准并主管)名誉院长。从1991年起立足黄山之巅观察体悟大自然云彩达九年之久,把云彩推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开创“云法造境”新课题,创作出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两大系列作品。数十篇论文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2001年和2010年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在中国美术馆主办个人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收藏。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钟章法》(大红袍)、《中国画名家技法丛书:云海山水技法全解》等。

乱云飞渡仍从容 140cm×70cm

云海山水画的造境需要提升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特别是在艺术人生中系统完善地涵养、把握“天人合一”进而达至天地境界。大自然中的云彩,虽然有着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形态。但是,真正能入画的,能与人的精神思想产生象征性、比拟性、寓意性的又很少能捕捉到。偶然有比较理想的形态出现,但又会瞬间消失,不像山川、岩石、树木那样,看到理想的形态,可以通过写生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所以创作云海山水画需要创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用全身心体悟云彩,体悟大自然、社会与人生。不断思考和解决:眼前的云彩的结构形态美不美?能否成为作品的题材内容?通过怎样的艺术处理,使其能够比拟象征,承载人文精神?怎样去创造既有美的形态,又有精神内涵的有价值意义的意象?等等。这些都是以“云法造境”构建云海山水画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云海山水画的造境还要解决云彩形态构建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问题。云彩是一种自然物体,是一种没有生命的存在物,用什么方法能将这一比较难于把握的物象,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提炼和强化,提升为可以成为画面主体,成为有精神内涵、有艺术创造实质意义的意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寻找自然物体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的连接点、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的契合点、物象与情感的对应处,再经过联想、想象、提炼、强化、提升、变形、重组等艺术手段,使客观物象成为有神韵、有精神内涵、有人文价值的意象形态。云海山水画要把大自然中的云彩提升为有情感、有人文精神的载体,最终创作出有艺术意境的作品,这个过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仅从物象的形态上看,大自然中的山川、树木是静态的、凝固的,而云彩与大海一样是千变万化、时刻在运动的。而且云彩瞬息万变所展示的形态美感,吞吐天地间的气度,似有似无、似像非像、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神秘特质,需要画家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用多情的心灵去沟通,用理想的艺术手段去表现。

真正的艺术创造都是为人的精神思想服务的,也都是从人的内心深处开始的。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云彩和大海一样是大自然中最活泼、最具动感、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起情感波澜的物体。传统山水画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淡化忽视了云彩的表现,使得人生之中那种惊心动魄、崇高悲壮、可感可怀、可歌可泣的最普遍、最动人心弦的人生际遇和情感体验,在山水画里得不到更理想的张扬。这正是传统山水画在人文精神境界上难以拓展、突破的难关,也是中国画千百年来难以改变、难以发展、难以真正有别开生面作品出现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之一。

云海山水画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哲学思想,建立起融通自然、人生、艺术的审美思维,注重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的和谐对应,通过艺术的托物比兴、咏物言志,来传达主体的情感与哲思。中国艺术哲学认为,宇宙大自然是人的放大,万物就是心的外化。正如清代廖燕所言:“万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艺术中所表现的“天意”“物意”,都通于“人生之意”。艺术家从宇宙万物中观察到对象的本质特征,把它同人生对应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所以,人心中所要抒发的情感,都可以在宇宙中找到相通的对象,通过恰当的艺术表现,使万物化为画面的形象,并赋予其精神内涵。要说明的是,境界不同于意境。境界是一个画家所能达到的审美体悟的层次,也是画家思想灵魂的体现,它与画家的精神思想、道德品格、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等密切相关。一个画家如果不能提升自我的思想精神境界,也就不可能创作出“天人合一”的,有思想内涵、人文意境的艺术作品。

画家的创作其实是把那种心灵、情感的幻象,把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表的心灵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视觉语言的过程。因而意境的营造只有提升自我的思想精神境界,通过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然物象转化成审美对象;而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情景合一的意象构成,才能成为艺术作品。云海山水画创作最关键的就在于把握一种艺术创造的规律,即通过深入大自然、人生的观察体悟而达致“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落实到创作中即以融通大自然、人生、艺术的这条主线来筛选、处理云彩乃至天地万物,以云彩的形态气势、生命节奏、精神神韵来统领画面,营造意境。

比如《无尽的乐章》以黄山、庐山等地的瀑布云景观为描绘对象。现实中的瀑布云并不像作品中表现得那么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如果仅仅实录现实形态搬上画面,会缺乏艺术性,更缺乏人文精神。只有把它加以提升、强化、变形,使它成为一种似云、似水、似山、似像非像的意象,给人一种想象、联想的空间:既是无边无际的云海飞流直泻,又如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的奔腾不息,也像是我们内心的千言万语向着天地倾诉,更像是天地间正在演奏的一曲无尽的乐章。作品在对大自然云彩景观的描绘中,融入了创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和诗性哲思,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礼赞。又如《秘境天开》画面展现的是金秋时节秋山、红树、云天变幻的景象。这种景象在大自然中好像随处可见却又无具体地点可指。它既来源于客观存在,又是创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体察大自然各种丰富的物象和无穷无尽的变化后,主体情思与客观自然经过一种有机的综合与提炼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理想境界。

艺术家之所以称为艺术家,就在于能寻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并倾注一生的光阴与心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以“云法造境”创作的云海山水画,从艺术观念的构建、题材内容的挖掘,再到表现形式的更新、笔墨技巧的提炼,已经创构出了山水画创作的一种新样式。与传统山水画相比,云海山水画更能体现大自然生动活泼的面貌,更能凸显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大演化、大节奏,更能理想地表现宇宙自然时空无尽、大象无形的宏观整体美的艺术境界。创构云海山水画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突破传统山水画的单一面貌、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空间、提升中国画的审美境界、推动中国画多元化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当代艺术家应有的努力。

猜你喜欢
造境云海云彩
清初四僧绘画笔墨造境与情态表达探析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他到底是谁
神奇云彩:大自然的画作
春天的云彩
藏在云海里的梦
这个假期你去哪儿
云彩的秘密
云彩大秀场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