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9-09-18 01:37张丽华鲍宗豪
关键词:服务体系分层群体

张丽华 鲍宗豪

[摘要]当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遇到各种障碍,要破解这些现实难题,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分层的视角在分析各种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精神追求的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需求,结合具体情况,在做到在均等化、标准化、时代化的基础上分层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通过分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而破解当前面临的难题。

[关 键 词]分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3-0109-08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时,人们就会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改革开放带来的强劲经济发展,将我们的社会推进到新时代,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过去,包含丰富文化享受的高品质生活成为新时代国人的向往。此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用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需求,用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众,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而当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遇到各种障碍,要破解这些现实难题,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在分析各种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有效平台,从而破解当前面临的难题。

一、 践行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障碍:现实感、认同感与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形成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和践行。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的主要思想障碍有:认为这一体系是“旧瓶装新酒”,是概念文章,与现实距离较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无用论”;认为这一体系是领导的事与基层无关,与普通百姓无关的“无关论”;认为这一体系是原则要求,不好具体实施,难有作为的“无为论”。在现实践行中也出现“上热下冷”、 “宣传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理论工作热实际工作冷”等态度问题。①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现实感,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实践,因为主观上的“实然”并不等于过程中的“必然”和结果的“应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的重要使命是指导实践,发挥其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指导实践,不能为人民的利益服务,那么它就代表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也不可能具有存在发展的生命力。这就要求理论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只有能指引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才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而不会被当做空洞的口号而加以排斥。

二是缺乏认同感,没有契合不同层次的精神追求。不同层次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只有符合不同价值诉求的价值观才能被不同层次的人群所接受,才能破除践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人的价值追求不同,所以人的精神境界不同,用同一个层次的价值观去统领所有人是很困难的。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因此对于不同境界或层次的人,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搭建不同的平台,以利于契合当前的社会精神文化现状,使不同精神境界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能破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障碍,加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缺乏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影响践行。中国近现代史表明:理不辩不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每当社会面临转型时,都会出现各种思潮的大辩论,在全国性的思潮大辩论中最终会形成一个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然后这个思潮会由一个核心圈逐步扩散开来,并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是由国家意志根据我国社会现实状况凝练而成的理论,传播的途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理论宣传,这种行政色彩浓郁的传播途径影响力不够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是党的单向度的工作,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成为中华民族统一价值认同的关键。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能够顺利推进,必须要具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现实关怀品质,它只有直接面对人民的现实需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才能对它由衷拥护、深刻认同,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取向。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不容易形成共识而被大众认同并接受。另一方面没有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相应的传播方式,对群众切身的影响力不够。

現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个“基本文化服务”满足的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的是全体公民享受文化的基本权益。当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投入少、发展不平衡问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问题;为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问题;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等。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会导致对公共文化服务不重视同时也无力追加投入;二是弱势群体在物质条件还处于温饱不足的状况下,无力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精神追求的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需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在做到在均等化、标准化、时代化的基础上分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是并行的两个问题,但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平台,离开了这个现实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难以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核心。而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会成为混乱的多元文化展现的平台,无法成为社会大众喜爱的精神家园。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现实平台。而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使二者得到加强则要根据我国的现状来具体分析。

二、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分层的视角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影响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价值观建设,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①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列为2014 年的重点工作。2015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 年)》,明确了国家未来 5 年内的公共文化标准化和均等化工作方向。②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实现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项社会保障性服务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为了确保全体公民公平、平等、普遍地享有基本化生活权利,自2013年开始标准化和均等化等问题则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焦点。标准化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而制定标准的依据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分层的视角可以使我们能以全景模式来观察社会结构,更好地把握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价值追求现状,从而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现实依据,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好地满足需求,进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搭建有效的平台。

分层理论的先驱马克思、赖特和韦伯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依据经济利益分化的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了不同的分层。马克思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人群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基于冲突的分层理论,在革命年代能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矛盾,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团结无产阶级的力量,从而获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当两极分化处于消融趋势时,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赖特以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三种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为标准,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分为两大类12种人,他认为处于极端富裕的资产阶级和处于绝对贫困的无产阶级在人群中都是少数,①“中间阶级”才是社会的主流人群。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则从功能的角度用多元的标准,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他说:“大体说来,对消费品、生产资料、资产、资源和技能的不同控制权,都会分别构成一种特殊的阶级状况。”②处于同一阶级状况的社会成员就构成阶级。进而他将阶级分为三种类型:由财产差别决定的财产阶级、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业阶级以及由使个人流动和代际流动既容易又典型的阶级情境构成的社会阶级。这三个阶级的社会成员不是固化的,而是互相交叉及流动的。由三位先驱运用分层理论清晰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利益分化的作用下社会成员的结构状况以及各个层次的特点,为我们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提供了理论启示。

延续社会分层是利益分化之结果的理论脉络,我国学者李强依据社会既得利益的情况将中国社会成员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四类。借助这个分层视角,对我国社会成员的特点及文化需求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社会上层是特殊获益者群体,成员包括大企业主、外资企业雇员等在改革中获益很大、收入水平相当高的“经济精英集团”。这个阶层的成员,具备较强的文化消费能力,他们需求的是高品质的文化。社会中层是普通获益者群体,成员包括知识分子、干部、一般经营管理者、办事员、店员、工人和农民等在改革中获益的中国社会大部分成员。这个阶层的成员是文化消费的主力,他们需求的是能够提高生活品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社会中下层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成员包括失业、下岗职工等在改革进程中利益相对受损的群体。这个阶层容易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非主流的不良文化往往成为他们的需求。社会下层是社会底层群体,成员包括经济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社会群体。③这个阶层还处于为温饱而努力的生理需求阶段,对文化等的精神需求相对较弱。

与西方分层理论采用利益分化为依据不同,我国学者冯友兰基于人对于宇宙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将人依据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差异划分为自然、道德、功利和天地四个境界,借助冯友兰先生的分层视角,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状态和文化需求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明了:一是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④這个层面的社会成员因为价值观处于未成形的阶段,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大,他们需求的是知识、技能等有益于成长的各类文化。二是功利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为利底”。⑤这个层面的成员的价值观处于追求满足个人私欲的自发状态,他们需求的是能够带来各种利益的经济实用的工具性文化。三是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底”。冯友兰认为“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⑥这个层面的成员表现出愿意为社会发展付出努力的价值追求,他们需求的是既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又能有利于构筑良好社会风尚的文化。四是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底”“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⑦这个层面的社会成员不仅关心本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发展,他们的价值追求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已经达到了在了解事务发展规律基础上的自觉的价值追求阶段,他们需求的是能够有利于推动人类发展的文化。

结合学者们对中国社会成员的划分结果,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社会成员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特点,也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分层对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因为处于相同层面的人,对自己所希望获取的利益容易达成相近的意见,进而形成价值观的认同并付诸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以践行就必须形成社会共识,为社会大众所认同并接受。而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等差异较大。即使是相同地区的人群,因为经济地位、精神境界不同,其价值追求也会分处不同层面。同理可知不同层面的受众群体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以具体现实情况为制定标准的依据,来分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多个层面有侧重地融入到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是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途径,也是破解现实难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的一个方法。

三、 分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维的路径

基于以上分层视角的观察和分析,本文认为文化和价值观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要解决当前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维分层建构的路径。既要有基于社会利益的分层建构以提供现实依据,又要有基于价值追求发展特点的分层建构以提供方向的引导。

由此本文基于价值观培育的目标要求和经济利益分化现状,认为当前需要采用多维的路径来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分层更好地了解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特点,有针对地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参与来确立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在保证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地域和人群搭建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按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用切合实际又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观去引领不同的人群,以提高现实感。具体的平台建设策略为:

(一) 行政维度:中央、地方和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托底平台建设

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决定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行政系统提供的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是全体公民享受文化的基本权益,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承担着托底的功能,同时政府主导的这一平台也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在此平台建设中,中央需在宏观层面上不断制定与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国家标准、管理制度等支持性配套政策法规,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供给、基本硬件设施建设以及高素质人员配备与培训。

地方需在保障中央政策法规有效执行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传统,挖掘、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制定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突出当地优势文化资源,形成独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满足本地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的平台,基层文化机构既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承担者,又是公共文化资源的生产基地,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才能发挥这个层面培养公众认同,宣扬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作用。这个平台的建设着重于用政策法规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使群众通过切身体会来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

(二) 现实维度:面向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平台建设

利益分化是社会分层的现实依据,生活在现实中的各个利益群体的特点和文化需求不同,需要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考虑现实因素,针对不同的群体文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现实基础。

首先,面对处于社会上层的特殊获益者群体,要秉持坚定 “文化自信”的立场,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因为这个层次的群体经济收入水平相当高,具备较强的文化消费能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这个群体又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本该是核心价值观的最有力的践行群体,但由于内在素养提升与经济利益获得水平的不匹配,导致了这个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出现背离核心价值观的倾向,甚至出现转投他国国籍的情况。因此在现实中应动态地调查分析这个群体的文化服务需求倾向和被满足的程度,进而通过不断创新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以取得这个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向现代化。

其次,面对处于社会中层的普通获益者群体,要坚持以“需求导向”替代“行政任务导向”,为人们提供“按需点单”式的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人数众多的社会中层群体构成了我国社会的主体,这个群体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更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主力军,他们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与时代同步,具有新时代的特色,需求的是能够提高生活品質的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世界优秀文化资源融入中国优秀文化体系,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品质,丰富文化资源。同时通过多渠道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的便利性,打造覆盖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再次,面对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利益相对受损群体,要着重提供正向引导的公共文化服务。由于这个群体成员是在改革进程中利益相对受损的群体,经济地位较低,出现了“相对剥夺感”,容易形成对社会的离心力。非主流的不良文化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面对这样不良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要特别引起重视,要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在对不良文化潮流具有清楚的把握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用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文化作品来消除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这个群体的利益保障问题,用公益性、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消解不满情绪。

最后,面对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要提供公益性、实用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因为这个群体的成员经济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还处于为温饱而努力的生理需求阶段,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文化资源,面对这个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着重知识性、技能性等可以实际有助于脱贫的文化资源供给,配合当前精准扶贫的政策,要在帮助他们物质脱贫的同时,通过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引导而实施精神扶贫。

(三) 精神维度:以境界提升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导向平台建设

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的内在动力。依据冯友兰先生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划分可知:人的精神境界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由低向高流动的动态系统。因此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既要有满足低境界的基础文化资源供给,又要有满足高境界的高尚文化资源供给,使各境界成员在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内在修养,形成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不断向更高境界流动。

第一,对处于混沌价值追求层面的自然境界成员,我们要为他们搭建基础的、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因为这个层面的成员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他们的价值观还处于未成形的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未来主体,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全面,而且一定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校正面教育的同時,还要用青少年喜爱的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内心。要鼓励青少年参与建设公共文化的志愿活动,引导他们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和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二,对处于利己价值追求层面的功利境界成员,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处于追求满足个人私欲的自发状态,其价值追求的目标是个人获得了什么利益。文化和社会利益会影响个体未来的发展空间,向上层流动的欲望,将促使这个阶层的人产生对有利于流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他们更渴望享有相对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这个层面的社会成员要从其切身利益出发,提供有利于个体能力和内在修养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来帮助失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当无业人员转化为就业人员后,稳定的经济来源能有效降低其不良的情绪。而免费的影视等公益文化服务资源的提供则能改善这个群体的文化生活,提升内在修养,重塑其价值追求,纠正其不利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明白只有国家发展个人才能受益,只有敬业、勤劳、遵纪守法地工作,才能公正、公平地享受到劳动成果。

第三,对于利他价值追求层面的道德境界成员。这个层面的社会成员大多是在社会发展中获益的群体,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利益一致,利他即为利己,所以在现实中表现为有潜在的为社会发展付出努力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在这一层面中的人本身具有仁义、友善、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有潜在的利他行为动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庞大的参与者。因此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为他人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潜在的利他愿望显性化,使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使他们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平等、公正、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第四,对处于全面发展价值追求层面的天地境界成员,因为他们对社会、国家有较高认识,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有深刻的领会,他们有着较高的道德素质和顺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自觉,有着大量的追随者,影响力巨大,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者和推动者。这个层面的社会成员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者,更是公共文化资源的创造者,所以不仅要在为这一层面的成员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多的认同。同时还要采用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如电子、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展现创新成果的平台以扩大其影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他们的影响和推广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凝聚人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力的关键。两者的结合是现实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公共文化建设的方向,而分层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清晰地把握各个层次人群的特点与需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有效的现实平台。

The Promoter of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ZHANG Lihua,  BAO Zonghao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lso encounters various obstacles. With the analysis on various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wo, build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should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different people who live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share different spirits pursuit, steps should be taken under specific situations to meet their varied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culture service based on equ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will be solved by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stratifying the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stratificati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re socialist values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分层群体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