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不喜欢听歌?谁的生活中能缺少了歌声呢?大街小巷,有多少歌厅让人们一展歌喉?我们沈阳市,还有那么多民间合唱团,蔚然成为一项群众文娱运动。沈阳,不仅是工业之城,更是音乐之城。有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歌剧院,有辽宁歌舞团,有沈阳歌舞团,创作力量极其雄厚!
作为艺术发烧友,我愿意倾听回响在岁月的旋律,重温浸透灵魂的美妙记忆,对家乡沈阳的歌声给予梳理。我不是专业音乐人,不懂曲谱,但,歌词也是文学体裁的一个种类,权且从文学角度,把家乡的歌再热爱一回。
(一)
近百年前,关东乐坛,从传统曲艺向现代音乐过渡,沈阳的歌,先声夺人者,是《东北大学校歌》。1923年,奉系军阀创办东北大学,1928年,六周年校庆,数千学子,校歌首唱。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沈阳晚报》上,我看到了《东北大学校歌》,是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这两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星辰,联手为沈阳、为东北谱写了这首歌:“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歌词中还写道:“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我不会唱这校歌,但至今读来,仍然感觉到为家乡的高天厚土而胸怀热爱,更有能不奋勉乎的热血豪情。
刘半农和赵元任,这两位学贯中西的北大、清华教授,此前曾经合作过一首爱情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轰动华夏。刘半农,是女字旁“她”字的创造者,之前的中国文化,不分男女,都是“他”。《东北大学校歌》,唱响90年啦,依然能令每一个青年人,感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向上的力量。
沈阳是《国歌》的肇始之地。“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放弃抵抗,沈阳沦陷,但民众抗日义勇军方兴,风起云涌。1935年,剧作家田汉和作曲家聂耳,创作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意志,唤起全民族的抗日救亡。1949年,新中国政权确定为国歌。
其实,田汉和聂耳两位先生,只是做了音乐家共同的规律性工作,把来自民间的旋律,提高为规范的艺术程式。《义勇军进行曲》的前身,是锦州黑山县《义勇军誓词歌》和抚顺清原县《血盟救国军歌》,其原型意义非常彰显,一个模式。义勇军的创始人,是在“九·一八”之夜打响抗战第一枪的黄显声将军。其后,黄显声将军被迫退出沈阳,在锦州组织义勇军。各地义勇军,大多由从沈阳返乡的东北军军官领导创建。因缘际会,田汉和聂耳都接触过义勇军的军歌,聂耳来到过长城抗战线慰问将士,田汉作为国民政府文艺官员,接触到了来自东北的义勇军使者。
义勇军在沈阳诞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肇始之地,沈阳与国歌血肉相连。
第一首真正由沈阳音乐人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救亡图存抗战歌曲,是《五月的鲜花》,作曲家闫述诗。新中国后,很多人是从电影《青春之歌》中,知道了《五月的鲜花》这首歌,但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并不知晓闫述诗。《五月的鲜花》,词曲低沉,压抑悲愤,抗争不屈:“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音乐巨擘冼星海,曾经在上海街头,向民众,一句一句教唱《五月的鲜花》。
作曲家闫述诗,生在沈阳,毕业于燕京大学,回家乡参加工作后,因为从事宣传抗战救亡,被敌人发现,逃亡关内。流亡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剧社,排演舞台剧《阿银姑娘》,序曲诗篇《五月的鲜花》,有词无曲,学生给闫述诗老师送来诗稿,闫述诗先生当即谱曲。诗歌《五月的鲜花》作者张光年,就是大名鼎鼎的光未然,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海内外有多少人聆听过《黄河大合唱》,其影响力已经攀升到艺术国度的顶峰。
《五月的鲜花》词曲作者光未然和闫述诗,终生失之交臂,光未然在讣告中看到北京市特级教师闫述诗去世的消息,找到闫述诗的家,原来相隔仅有一条街,光未然见到了闫述诗的相片,遗憾唏嘘。他们是真正的神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碰撞出火花耀眼的雷霆之声。
(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哪个孩子没学过这首歌,谁不会哼唱几句呢?“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歌唱二小放牛郎》,抗日小英雄赞歌,1942年,诞生于晋察冀根据地。《歌唱二小放牛郎》,来到了沈阳,词曲作者方冰和李劫夫,在新中国都来到辽宁工作,沈阳有幸,尤其李劫夫,真正的东北人,后来荣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1938年,在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所高等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诞生于延安鲁艺。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到东北,改名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在鲁艺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沈阳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孕育了无数著名歌曲。时代变迁,创作响应社会需求,音乐主旋律从抗战救亡歌曲转变成了歌颂新中国建设,热爱新生活,李劫夫创作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哈瓦那的孩子》等一系列好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是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也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常年挺立在山顶。”用乐曲艺术,把革命者、革命精神,塑造得崇高伟岸。《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颂东北抗联英雄的歌剧《星星之火》的唱段。《星星之火》这部歌剧,是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于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走向前方。”唱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新中国工人阶级的风采,雄壮激越,振奋人心。
“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沈阳的歌,唱出了国际友谊,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蜚声中外。《哈瓦那的孩子》词作者木青,这是纪念初恋的爱情笔名,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是我们辽沈文学界的扛鼎旗帜。
又一位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秦咏诚,是沈阳培养成长起来的作曲家,李劫夫的学生,嫡传弟子,后起之秀,1964年,创作出《我为祖国献石油》:“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歌曲唱出了石油工人有力量,那豪迈气概,铁人精神,感天动地,山河壮丽,气势恢宏,朗朗上口,超越石油行业范畴,成为至今久唱不衰的好歌名曲。每当哼唱起这首歌,就像我和石油工人一起奔走在祖国的大地上,“天不怕,地不怕。”
沈陽音乐学院培养的一批批学子,音乐人才,引弓弦上,蓄势待发,纷纷射出了命中艺术巅峰靶心的鸣镝响箭。
作曲家傅庚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的战士音乐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两部电影:《地道战》和《闪闪的红星》,家喻户晓,这两部电影中的歌曲,唱响全天下。
《地道战》:“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
《红星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星照我去战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
《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满哟映山红。”
这些歌曲,这些旋律,沉淀在灵魂里,无需刻意去想,永远不会忘记,艺术的光芒像太阳和红星一样,照耀身心。后来,傅庚辰荣任总政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沈阳,不仅为全国建设输血工业,更输送音乐人才。特别要说明的,《红星歌》词作者邬大为和魏宝贵,是咱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创作员。
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是我们沈阳另一支音乐创作正规军。军歌嘹亮,《打靶归来》,作词牛宝源,作曲(填词)王永泉,简洁明快,乐观向上,士兵喜爱,老百姓也喜欢:“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这首歌,从军营飞起,飞到了千家万户,飞遍了神州的山山水水,回响在每一双耳朵,人们都感受到了战士们不怕训练艰苦,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赵凯 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