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法作为语言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欠缺的现状,以一节语法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准确性、开放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品质,并提出在语法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建议。
关键词:语法教学;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程晓堂、赵思奇,2016)。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和结构形成,是人们使用语言交际时,使语言具有明确意义并能使对方理解的语言规则。语法不是离散的、无意义的、脱离语境的语言形式规则,而是形式、意义和运用的三维框架,集理解、分析、比較、归纳、质疑、反思、评价于一体,与思维品质的多个维度有很强的契合性。总之,语法不仅是语言形成或使用的规则,也是人们用来思考和表达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够系统,教学效果尚不明显,具体表现为:许多教师更关注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记忆和对语法形式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反复做题来巩固语法结构和记忆语法规则。这样的语法教学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帮助,而且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的理念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为必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规律,总结语法规则,并通过语法操练和拓展运用等环节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李爱云,2017)。本文以一节语法课为例,展现在语法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条件状语从句“if 从句(一般现在时)+主句(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知识。条件状语从句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工具,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的语言材料。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if从句+祈使句”的语法项目,本节课要求学生辨析这两者的区别,在语境中正确运用“if 从句(一般现在时)+主句(一般将来时)”这一语法点,并通过习得该语法项目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One of my students Peter has got a problem recently. He sent an email to me. He hopes we can help him with the problem. Do you want to read it?
笔者呈现电子邮件内容(见图1)。
学生阅读完邮件后,笔者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Q1. What problem has Peter got?
Q2. Why has he got the problem?
Q3. Does he want to use the smart phone? How do you know that?
该问题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训练分析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If I use the smart phone, my life will be more colorful.”笔者把“If I (do)…, (I) will…”写在黑板上后继续提问:
Q4.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such a problem?
笔者给出以下结构引导学生表达:
(1) If I have such a problem, I will_________________.
(2) I will _________________ if I have such a problem.
学生展开积极联想,给出多样的答案:
S1: If I have such a problem, I will talk with my parents.
S2: If I have such a problem, I will ask you for help.
S3: I will give up using the smart phone if I have such a problem.
S4: I will feel sad if I have such a problem.
...
[设计意图]
笔者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把情境融入语法教学中,引出本课的语法项目,即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该语法结构进行训练和交际,体会语言的使用。该过程突出了语言形式依赖于语境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学生在语境中感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假定的条件,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预测等方式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思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S2: If I get the best score in my class, I will help my classmates with their study so that they can get better scores.
S3: My mother will be very happy and excited and she will cook a big meal for me.
...
[设计意图]
在学生掌握语言形式后,教师通过多样的操练和巩固活动提升学生内化语言的能力。该环节从填空到单句写作再到口头表达的递进形式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运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If…, … will…”。单句写作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写和说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语言结构,同时也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凸显了个性,使思维更加开放。
4. 设计游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熟悉了“If…, … will…”的语言结构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接龙游戏“If I bring my phone to class…”,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结构进行接龙造句(见图3)。
[设计意图]
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也可以检测学习效果(鲁子问,2016)。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法项目在接龙游戏中完成了一个段落或一个故事,实现了从句型操练到篇章学习的连贯性。这是一个语言上由易到难、思维上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运用“If…, … will…”这个核心结构进行意义表达,深化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对回答进行信息加工,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5. 开展讨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笔者复现Peter的邮件并呈现Peter的观点: “If I use the smart phone, my life will be more colorful.”笔者抛出问题:“Do you agree with him?” 部分学生认同Peter的观点,部分同学不认同。笔者继续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 ”呈现图4,采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产出精彩纷呈,图5是学生运用“If…, …will…”结构所作的回答。多角度的回答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大有帮助。
[设计意图]
评判性思维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质疑、提问、考查、证实来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并最终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李爱云,2017)。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运用“If…, … will…”结构对文中Peter的观点进行肯定或质疑,并有意识地对辩论过程中他人表述是否明确、假设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可靠、推论是否成立以及思考是否全面等维度进行分析。学生在论证过程中形成判断论说是否具有说服力的标准,从而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深入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之前的辩论中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证,教师利用此契机,借助Venn diagram 的形式开展对比,呈现学生赞同和不赞同的论据及部分论据的交集(见图6)。
教师通过图示将学生的口头表达转换为立体、形象的思维,引导学生更为透彻地分析核心问题。接着,学生对交集的论据进行了总结:
S1: If Peter uses the smart phone in the right way, he will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more conveniently. But if he communicates with some bad friends, he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m.
S2: If Peter uses the smart phone, he will relax himself by playing some phone games. But if he spends too much time on the games, he will pay less attention to his real life.
…
在学生看到核心问题的本质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观点延伸(见图7)。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见解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手机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关键取决于如何使用它。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就相关事实进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语法知识的同时学会深入思考,生成深刻的观点。学生通过联想、分析、判断、反思和调节,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7. 写作输出,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笔者带领学生回到Peter的邮件,提出问题:“Peter has the problem, so he asks us for help. Can you give him some advice? Write him an email.”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If…,… will…”结构,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8)。
[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扣情境话题设计写作任务,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情境联系起来,有效地内化语言知识,促进本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内化、表达等活动,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认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语言、内容和思维的有机统一,提升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法是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语法学习有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思维品质的提升又能提高语法学习的效率。在语法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契机无处不在,教师要探寻在语法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和切入点,将思维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语法教学过程。教师应依据不同类型思维的特点,结合语法教学的不同环节,多角度地开发思维训练活动,并探索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同时,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与语法有关的真实情境,开展真实的交际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语法规则融入实际的语言使用中,使抽象的语法知识应用于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教师还需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有效的训练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开展探究语法的学习活动,促进自身高阶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程晓堂, 赵思奇. 2016.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内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7): 9-15
李爱云. 2017.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 48-54
鲁子问. 2016. 英语教育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内涵和可能[J]. 英语教师, (5): 6-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小玲,浙江省衢州市兴华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