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治理的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是其必然的逻辑。连续在湖北、广东召开的两场全国公安交管现场会议,分别聚焦农村、城市交通安全,共同释放出从基层创新探寻交通治理新路径的清晰信号。
理念思路之变,基于形势任务之变。在城市,以大车流、大路网、大人流以及新业态为特征的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给交通安全带来一系列新课题;在农村,与道路交通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交通安全隐患量大面广,成为日益突出的短板。还要注意到,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处于城市与农村并存融合发展形态,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带来的交通新态势,与老旧问题叠加交织,成为新的风险积聚地带。这些变化,加之“除隐患、防事故、保大庆”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对交通安全提出了更严标准、更高要求。
基层是问题的直面者,也是寻找答案的最前端。以问题为导向,无论是深化警保合作推进农村“两站两员”建设,探索实施“路长制”,还是助推决策部署智能化、预测预警智能化、执法管控智能化和事故处理智能化……这些在全国交管系统推进的新举措,都能在基层一线找到先行先试的身影。可见,激发基层创新活力,从一域一地探索起始,由点及面、因小见大,再上升为普遍的制度安排,这条已经被改革实践充分证明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
推动基层创新,必须突出前瞻性。多年前,南方某省的一个县,在确定新县城道路建设规划时,参照的是中等城市规模,被一些人认为是浪费土地和资金,如今多年过去,其道路经受住了交通迅猛发展的考验,没有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脚步。这就是前瞻性思维的体现。当然,前瞻性并不意味着贪大求全,而是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预判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趋势,想在问题前面,走在问题前面。同样的,道路交通管理也要秉持新发展理念,在前瞻视野下考量人、车、路、管理等各要素及其关系,研判未来走向、谋划应对方案,鼓励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先行一步,为全国范围内解决潜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引领和参考。
推动基层创新,必须坚持开放性。按照有关部署,各地要推动交通安全治理从“交警主导”向“党政主导”转型、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这一格局本身就体现了开放性,具体实施层面,也应当是开放性的,可以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案选择。不妨进一步开拓思路,广泛调动法治、道德、科技的力量,以各种形式推动各方资源参与到交通治理之中。为此,就要善于为基层一线破除技术、机制等各层面障碍,做好环境营造和制度保障,推动形成上下通达、多元共融的交通治理新局面。
推动基层创新,必须彰显包容性。一方面是对方式、过程包容。基层创新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成效显现有时需要一定的适应期、磨合期。例如,已在不少地方施行的“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曾经历了一个肯定和争议并存的过程,在不断调整中走向完善,为更多地方所借鉴。另一方面是对结果包容。基层创新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概率。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积极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建立与基层创新需求相匹配的权责体系、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出接地气、有底气的创新氛围。
推动基层创新,还要展现好成果。近年来,各地已经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小如借道左转、双待叠加、拉链通行等通行模式,大如城市交通大脑、警务魔方等新型智慧管理体系。展示和使用好这些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行经驗,不仅是对基层创新热情的最好肯定,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成效的必要举措。只有充分释放基层的创造力,让创新成果竞相喷涌,交通治理现代化之路才能拥有更为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