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雕塑创作设计型人才,就需要高等院校教师结合目前时代发展要求、传统特点以及未来展望,构造出全面、新颖、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与分离的教学模式就需要适当分解,改变“造型技法传授创作”的限制性,打造出“设计素描造型草图、讲授创作设计理论、转化形式语言、结合交流探讨”的全面新型教学模式。教授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时应注意把“鉴赏、实际理论、创新意识”落实在教學体系中,着重时代网络化以及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本文就如何改造高校雕塑创作课程教学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着重分析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结合、加强互动式学习、适当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变对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雕塑创作课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育手段
教师在高校雕塑创作教学中,应该依据知识点之间的差异以及环境文化之间具体内涵变化,适时转变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思路,进而理解并且可以熟练运用雕塑的基础理论以及技法。然后再对其练习针对性的发散思维方式,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责任和创作理念,锻炼学生在雕塑创作中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雕塑的创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艺术创作教学的实践重要性,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平时授课中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基本功,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际创作活动,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雕塑作品。提倡学生运用新的创作技法去创作作品,增加作品整体的立体感,提升作品的整体水平。
二、注重互动式教学
在高校的雕塑创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要求,合理结合实际情景,转变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地教学。改变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可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思维全面发展,激发创作灵感。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大学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教学普及范围已经逐渐加大,这也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多数高校教师逐渐开始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加入,使得授课时间减少的同时,课堂知识量却大大增加,灵活性也得以提升。由此可知,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融入课堂中,效果是优异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实际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借助新型设备对其进行着重讲解,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逐步带领学生突破创作难关。多媒体设备还可以放映一些经典作品供给学生学习欣赏,教师可把雕塑创作过程借助视频演绎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例如,结合目前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屏幕软件制作幻灯片,将雕塑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做成视频,上传至学生可浏览的网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自行下载浏览学习。若是学生浏览以后存在疑问,还可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对其进行集中解答,高效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升学学生学习水平。
四、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高校的雕塑创作课程中,教师在固定时间带领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见识,提升艺术修养。例如,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雕塑作品竞赛,和有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给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际工作项目更加深刻地了解雕塑创作流程,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到实践创作中去。
结束语
高校雕塑创作课程的全面深化改革,探究出合理、全面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下高校加强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任务。革新高校艺术教育中雕塑创作流程化、机械化、传统化的教学风格,加强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作意识,锻炼学生自我创作的审美特点。教学过程中注重城市雕塑设计创作能力的锻炼,以设计创作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锻炼。教师可借助课题形式进行授课,灵活地设置课题,采取多元、全面的课题建设,锻炼学生在雕塑创作中的灵活性以及建设性。要着重彰显雕塑课程和时代发展结合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中布置有关现代建筑以及城市特点、规划等的立体性结合,建设出一种新型的教学载体,加强学生在环境美学的设计、社会学、彩色心理学、环境建筑学以及尝试雕塑创作之间的紧密结合。在现今这个以教育为重的时代,高校教师更应该加强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两者合理结合,锻炼学生之间以及师生实践互动能力,合理借助新型媒体设备,举办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形式不再单一,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教学效果也就会得到明显提升,使学校成为同类院校的佼佼者,更好地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雕塑创作设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陈侠,福建省闽江学院,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