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17 11:20于嗣凡盛艺博杨蕊
科技资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于嗣凡 盛艺博 杨蕊

摘  要: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符合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文章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出背景及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具体实践,分析现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  外语专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实践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71-0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根据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学生通常应具有国際视野及人文素养,掌握所学外语、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及科技的进步,优秀的思辨及创新能力也是新时代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专业特点,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较薄弱,创新创业能力亦有待提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寻找有效切入点,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新时代对外语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1  现行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单薄

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中虽体现创新创业课程,但往往仅体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一门通识选修课中,或学时较少的1~2门外语专业课中,并未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笔者所在专业的2015班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1门课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第五学期2学分、36学时的专业平台课《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程。可见,开设外语专业的院系现行的培养方案中虽设有与专业挂钩,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但与专业实践能力联系并不紧密。

1.2 专业教师中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高校大部分外语专业教师均为出了学校进学校的高学历外语教师。外语教师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教法优秀,但教师在思想上并未形成清晰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仍旧坚持传统教学内容,如语法、词汇、文学国情等,同时兼顾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翻译、口语、听力等,并未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反,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不够专业、规范,但在工作领域中形成的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比较突出,善于思考和应变,善于总结和创新,以及善于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整合资源,这些往往是校内教师不具备的性格特质和职业灵感。

1.3 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地方高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已基本覆盖教育全过程,含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等多个环节,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仍旧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实践学时少,接续性差,往往仅安排在高年级的一个学期。笔者所在专业仅安排了第七学期为期2周1学分的综合实践(自主实习),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性高校实习经费紧张,或实习基地不足,多数外语专业学生往往选择自主实习。选择校内实习的外语专业学生往往就是参加系里为外语专业八级考试进行的考前辅导,校外实习的学生在“放羊”的条件下,或专心准备研究生考试,或直接开始找工作。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是实践教学的最大障碍。一些传统的外语院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哈尔滨高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能参加“中俄贸易博览会”等仅有的几个实践机会,活动范围有限,缺乏社会经验。

1.4 外语院系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匮乏

因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认识不足,外语院系现行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匮乏,鲜从经费支持、政策支持、制度支持、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保障。创新创业项目虽有经费支持,但相关成果及文章均需以学生负责人为第一作者,很多院校对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成果不给予指导教师科研奖励,教师的工作从经费角度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绩无论合格、良好,抑或优秀,均为通过结题,鲜有对优秀成果的评选及奖励政策;学校及学院未能为各学院搭建交流互通平台,创新创业项目仍处于师生私下交流、沟通层面,不利于拓宽研究及实践视角。

2  创新创业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1 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外语专业应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及开创型个性的外语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个别学期的个别课程层面,而应贯穿外语专业教育全过程,体现在课程培养体系各个环节。理论课方面,学生入学即开设通识必修课《创新创业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二开始在专业平台课及专业任选课模块中开设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创新课程,如《翻译创新实践》《外语视听说——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演讲能力及思辨能力提升课程》《外语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也应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如以实训项目和竞赛为抓手,培养提高学生双创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跨学科申报;邀请优秀校友及企业人士为学生做相关讲座;指导学生完成双创主题相关的毕业论文等。

2.2 建设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外语专业师资队伍

(1)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校企协同,以“共培互聘”模式打造卓越“双师”队伍。打破外语教师传统的教授外语听说读写译及外国文学文化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以外派或内请模式培养学生外语培训业、外语翻译业、外语语言处理业、外语出版业等领域的实践能力。外派为选派外语实践能力强、教法过硬的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训;内请为从企业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2)建立创新创业的培养团队。在提升外语专业教师双创意识基础上,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工作量、考核评优方面给与倾斜。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产学研的协同育人优势,加快教师科研成果转变。(3)做好师资培训工作。从制度保障层面、考核评优层面、培训梯队层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制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方案;并将教师双创领域的工作及成果给予认定;邀请或培养优秀的培训导师帮助教师提升意识[2]。

2.3 搭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促进人才培养由外语语言文学单一学科向教育学、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转变

外语专业与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沟通,搭建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同时,与相关企业积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与计算机专业联合完成外语学习类平台、外语学习类软件的研发;与教育学专业完成外语培训类创业实践;与金融经贸专业进行产品外销策划与销售创业实践等。以外语学习APP产品研发为例,计算机专业学生负责产品的研发、外语专业的学生负责学习内容的整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负责产品的销售策略等。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可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平台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互相学习[3]。

2.4 校企协同,搭建宽口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基地不再限制于翻译公司、外贸公司等,与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譯、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创意、语言康复、语言会展等方面企业开展积极合作,培养适应语言产业市场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

3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分析

笔者为黑龙江省属高校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自2012年以来,该系获批多项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启动初期,项目内容多为单学科的传统教改项目,如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具体外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等。近年随着师生对大创项目理解的加深与经验的积累,该系学生的大创项目逐渐过渡为结合专业特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跨学科实践项目。近2年部分项目题目如下:《基于互联网+的“彼得大帝”外语言语技能训练系统》(省级)《手机应用软件“外语趣配音”的开发与应用》(省级)、《中外语言专业学生互学的平台建设》(省级)、《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美丽龙江任我行”多语种翻译APP研发实践》(省级)、《俄罗斯文学自主学习手机APP设计》(校级)、《基于互联网+的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四级考试口语训练系统建设》(校级)、《互联网+视域下学生自主翻译“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校级)、《互联网+理念下的中俄旅游信息交流平台搭建》(省级)等。

现以省级大创项目《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美丽龙江任我行”多语种翻译APP研发实践》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

3.1 项目研究的意义

该项目为外语专业及计算机专业跨学科联合申报,项目的实施的意义在于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拓宽专业视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美丽龙江任我行”多语种翻译APP研发实践》项目为龙江旅游业发展服务,同时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1)项目所研发APP为到黑龙江旅游的俄罗斯、日本、韩国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语言翻译服务,可促进该省旅游业发展,服务龙江旅游形象树立,体现该省旅游服务产业的完善与健全,提升外国游客心中该省的旅游形象。(2)大学生参与此项目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项目中所运用到的语音识别技术(ASR)是新兴起的重点技术之一,为解决研发此APP的技术问题,计算机专业学生需掌握ASR,将俄语、朝鲜语、日语等小语种语音翻译成汉语语音,生成基于ASR的旅游类小语种翻译语音软件。俄语、朝鲜语,日语专业学生完成龙江旅游主题词汇及文本的多语种翻译工作,参与ASR产品的识别语音训练过程,提高本语种口语能力。(3)项目服务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该项目为团队合作类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团队组建及管理实践机会,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每位成员的自身综合素养。(4)服务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该项目的研发可使学生满足基于ASR的小语种翻译对计算机人才和外语人才的新需求,提升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

3.2 项目研究目标

该项目总体研究目标为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支持。该项目具体研究目标为完成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龙江旅游多语种翻译APP,为赴龙江旅游的外国游客提供强大而便携的翻译工具。

(1)组建“美丽龙江任我行”安卓APP软件的研发项目团队,包括外语方向项目负责人1人(俄语专业),项目组成员4人,其中外语方向2人(朝鲜语、日语专业)、计算机方向2人。其中团队负责人为团队管理的核心,对整个项目流程进行把控。(2)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项目工程框架的建立,运用语音识别系统(ASR),调用数据库进行俄汉、朝汉、日汉翻译工作,修正翻译人员进行口语训练之后发现的APP缺陷。(3)在赴龙江的游客中推广此APP,增强外国友人在龙江旅游的便携感和安全感,为龙江的旅游业服务。

3.3 项目的立项及实施

该项目负责人为俄语专业大二学生,该生任班级班长,具备团队工作经验,且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储备。该生经调研拟定题目后自行组建由俄语、朝鲜语、日语及计算机专业学生构成的5人团队。项目指导教师为项目负责人所在系的专业课班主任,曾担任校级大创项目指导教师。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