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训练方式,促语用能力的提升

2019-09-17 06:46李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练笔提升

李杰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语言的训练点,有计划、有目的、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主要的目的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语用实效。

【关键词】练笔;语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72-01

在PISA质量检测的大环境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日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高效地提高语用能力呢?这是一个细致精细的过程,需要老师深挖文本,找准文本中的训练点,来得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语言训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优美句段的仿写,可以是情节空白处的扩写,可以是体裁变换式的改写,可以是角色互换式的试写,也可以是故事结尾处的续写等。

一、优美句段的仿写,学习语用形式

学习文本时遇到精彩才片段,在学生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种练笔有范本,难度小,易操作。

课文《燕子》的第一自然描段写的是燕子的外形特点,作者就用了一个句子。细细品读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句式让学生练习:“一〖CD#5〗,一〖CD#5〗,加上〖CD#4〗似的〖CD#4〗,凑成了〖CD#5〗。”练习的对象可以先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小动物开始,然后再到人。当我们经历过拆分、理解、给定支架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模仿。此时,教学已经让其明确句子的内在结构,加上儿童想象的天赋,语言的原有积累,完全能够自由腾飞。不论小孩写得如何,都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共生共长。不管写下什么,每一行文字都是在思维主导下的有效表达。这就是语用能力的提升。

文本就是语言的示范作用,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切不可舍弃文本,遇到好的语言训练点,就不应该错失对孩子有帮助的任何机会,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出合适的激发点和训练点才是关键。

二、情节空白处的扩写,丰富语用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写他所写。文章“空白”处,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填补“空白”处,就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孩子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化虚为实,化简为详。正是学生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不仅加深了孩子的思考,更丰富了语用内容。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是具體怎么回答的,医生又是怎么轻柔安慰的呢?然而文中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会发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搞清楚,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影响对人物的分析感悟,于是,我就设计了:阮恒哭着回答道:“〖CD#5〗。”医生轻柔安慰说:“〖CD#5〗。”

在无声的思考中,学生明白了阮恒的痛苦是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是对献血产生了常识上的误解。这对理解文本主题,感悟人物起到了强有力的铺垫作用。

三、体裁变换式的改写,张扬语用个性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各种体裁比如:神话、童话、诗歌、散文、说明文、寓言等多种文体。根据文本体裁的不同特点,可开展不同体裁转换的练笔,不仅能张扬语言个性,更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学习古诗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诗人用寥寥数字表达了不可意会的意境。为了打破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图画法,想象法,最后我揣摩出一个更能提升语用能力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还原古诗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意象。贺知章的《咏柳》只用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把春天的精灵——柳树,摇身一变,装扮成了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一身绿纱,在春风的吹拂下秀发般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多么美妙意境。学习古诗不是单纯地朗读、背诵、翻译,更重要得是要让学生能体会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能够在恰当的环境下熟练地运用。于是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周末走出去寻找柳树,把自己看到的柳树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作品:我家的后山上有一棵柳树。由于去年刮台风,这棵柳树大的枝叶已经折断了,远远望去很瘦弱。但是,春天吹来,它依然抽出嫩绿的枝条,吐出绿芽,成了一位在上跳舞的少女。学生在改写中不仅融入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而且也得到了语言的实践。张扬了语用个性。

四、角色互换式的试写,感受语用差异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同样选了很多的详略得当、重点突了的文章。比如:《白杨》、《落花生》、《桂花雨》等,文本的详写部分可以用来启迪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生动,而略写部分,却不失为让学生练笔的好契机。

其中《绝招》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孩子比绝招的趣事。文章通过两次的比赛,使他们明白了绝招不仅是要练得好,而且还要练得有用。对于小柱子的口算绝招到底是如何练出来的,课文却只字未提。于是,课后我就设计了以下小练笔:

引导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依托文本的基础之上以《练绝招》为题,进行想象作文,把自己当成小柱子,用第一人称来写。学生写出的片段不仅联系了课文的内容,又学会了想要练成绝招不能半途而废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付诸行动和毅力。所以作文大部分写得比较好。在整个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更换角色,设身处地的思考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不仅训练了写作还激发了孩子努力学习的愿望。

五、故事结尾处的续写,发展语用能力

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记叙了小嘎聪明机敏,不服输的性格。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嘎小子。小嘎子的“嘎”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但和小胖墩儿的第二次摔跤又是如何的?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两个人物,我做了适当的课外延伸,观看第二次摔跤比赛电影资料,续写第二次摔跤比赛让二人的整体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巧妙地进行小练笔的设计训练,把语言付诸于文字不仅能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感悟,还更好的锻炼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收到一举多得语用效果,真正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卢玲亚.关于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评价的若干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9(6).

[3]黄艳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新课程·上旬,2014-11-01.

猜你喜欢
练笔提升
初中作文“练笔·日记·作文”三维写作教学初探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